面神经炎效验良方
面神经炎是以口角
斜、面肌麻痹、周围性面瘫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非化脓性面神经疾病。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发病的原因可能为病毒感染后,面神经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麻痹。部分患者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亦发此病。
本病在古代多归于“中风”中,属中医“口眼
斜”“吊线风”“歪嘴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化生不足,经络空虚,经脉失养,感受风邪,或肝郁气滞、复感风邪,经络阻滞所致。素体痰湿内盛,风邪客于面部,阻滞经络,导致经络痹阻不通。情志不畅,郁久化火,灼液为痰,感受风邪,风火痰交阻面部经络。久病血虚或脾胃化生不足,血虚感受风邪,导致经脉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气虚血滞,瘀阻面部经络,发为本病。
【治疗思路】
本病治疗的原则是祛风通络。早期以实证为主,贵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兼寒者酌加散寒之品;中期主要是瘀滞为主,宜活血通络;晚期虚实夹杂,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部分肝郁化火者,宜疏肝解郁,化痰息风。
【辨证施治】
1.早期
风痰痹阻 证见突然发病,口眼
斜,颊车区重着压痛,伴见严寒、微热,舌部麻木,口淡乏味,苔白,脉浮缓或数紧。检查可见口角歪向健侧,不断流涎,说话漏风,饮水流水。治宜祛风化痰,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寒加白芷、姜黄、川芎。
痰湿阻络 证见平素肥胖,突发口眼
斜,头晕耳鸣,面部麻木,舌部麻木,口淡乏味,舌胖苔白,脉滑。检查可见口角歪向健侧,不断流涎,说话漏风,饮水流水。治宜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加减。
风火扰络 证见平素忧郁,突发口眼
斜,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检查可见口角歪向健侧,闭目时眼球上转,眼裂不能闭合,泪点随下睑外翻,有泪外溢。治宜清热息风,化痰通络。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僵蚕、钩藤、全蝎。
2.后期
血虚动风 证见口眼
斜经久不愈,伴头晕失眠、面色苍白,舌淡红,脉弦细。检查可见鼻唇沟加深,眼裂变小,面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闭目时,口角上提,上唇颤动。治当养血息风通络。方用四物汤加地龙、龙骨、牡蛎、天麻、女贞子、墨旱莲、钩藤、全蝎。
气虚络瘀 证见口眼
斜,面白短气,舌暗红,脉虚大。检查可见肌不时挛缩,闭目时口角上提,上唇颤动,露齿时眼闭合。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全蝎、僵蚕。
【病案举例】
石某,男,60岁。因口眼
斜6天,于1997年9月10日初诊。患者于6天前晨起发现右侧面部麻木、僵硬,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右
斜,漱口时觉右口角流水不能自禁,进食时残渣常滞留于右侧齿颊隙内。曾经某中医院诊治,予以中西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无明显好转。刻诊:一般情况可,语言稍蹇涩,口眼
斜向左侧,右眼睑闭合不全,右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右侧漏气,伴头晕、口干、纳差、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为右面神经炎,中医诊为口僻(风热袭络)。治以疏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加减:半夏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秦艽10克,天麻10克(蒸,兑),防风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全蝎3克(末,冲),白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僵蚕10克(末,冲),石菖蒲10克,生甘草1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
二诊 口眼
斜明显好转,右眼能够闭合,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仍守原方续服5剂。
三诊 口眼
斜基本纠正,右眼能闭合,双侧鼻唇沟基本对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守原方加减,半夏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秦艽10克,天麻10克(蒸,兑),熟地黄12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全蝎3克(末,冲),僵蚕10克(末,冲),甘草6g,5剂,以善后。(石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