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宣州窑”的探索之路(上)
“宣州窑”的探索之路
宋黎藜
微信版第775期
导言
追踪考究一个古代窑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领域广,除窑址考古以外,要从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史料文献中寻找线索,关注墓葬考古和大众考古的其他出土素材,在存世各类遗存中探求踪影,如许多学者研究宣州白瓷就结合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器物作为考古类型学的参考辅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的
古陶瓷爱好者们近年关注“宣州窑”,主要缘于对风格类似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安徽地区所出的唐代青釉点褐彩产品、对传说中五代南唐白瓷“贡瓷”及“宣州官窑”的好奇。譬如已发现的带有“宣州官窑”款记的出土陶瓷,质量粗陋不堪,到底是什么性质和用途?业界人士在甄别安徽地区非窑址出土的许多白瓷、青白瓷类器物时,包括南京地区南唐二陵所出的白瓷,每多有产地来历的争议。如1977年繁昌县新港镇出土宋繁昌窑凤首执壶,类似风格、特征器物在国内考古属于广东西村窑出口东南亚的标志性产品之一,而繁昌本土窑址考古却尚无同类的有力出土证据支撑。又如著名的北宋青白釉加褐彩仙人吹笙执壶,到底产地为繁昌还是景德镇,身世也扑朔迷离,争议不定。
北宋青白釉仙人吹笙执壶
1994年宿松县东郊出土
宋繁昌窑凤首执壶
1977年繁昌县新港镇出土
历代古陶瓷窑址的考古中,一些历史上曾经影响较大的古窑口至今尚疑云犹存,面纱未揭。文献中提及的“宣州窑”,便是其中一个。正如《景德镇陶录校注》所称:“宣州:今安徽宣城。明代烧造瓶之类的贡瓷。窑址迄今未发现。”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宣州窑吧。
01
典籍中的宣州窑
明代张谦德在《瓶花谱》中称宣州窑为“宣城窑”,并把它与宋代“柴、汝、官、哥、定”等五大名窑相提并论。明代南京刑部尚书、诗人王世贞有“泻向宣州雪白瓷”的诗句(《谢宜兴令惠新茶》)。
而“宣州窑”的正式称谓,则最早见于清代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古窑考》:“宣州窑:元明烧造,出宣州。土埴(zhi黏土),质颇薄,色白。”(清同治九年翻刻嘉庆二十年翼经堂本,第10页。)又“元有浮梁磁局,专掌景德镇磁器,世称枢府窑。而民间所造者,则有宣州、临州、南丰诸窑,然其成绩不能超过两宋也”。可见宋代时宣州民间已烧造瓷器了。清陆凤藻《小知录·器用》:“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鸟泥、宣城等窑,而柴、汝最贵。”将宣州窑和宋代名窑一起提出。
《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条:“曰陶,泾邑孤坑山下有陶灶出陶器,以资县邑之用。明时宣城岁贡官瓶。”(《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嘉庆宁国府志一》)
民国黄矞《瓷史》:“五代数十年间有瓷窑可考者有五,曰耀州窑、郑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宣州瓷器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民国·黄矞《瓷史》五代条)认为宣州窑是南唐官窑,烧造卵青带微灰色调的产品。
《景德镇陶歌》载:“嫩荷涵露透琉璃,缥色何如秘色瓷。昨夜月圆新试碾,宣州雪白凤州诗。”这首咏瓷诗,对宣州窑白瓷的釉色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02
古宣州属地范围内窑址的发现和研究
建国以来,对于宣州窑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近年来,在皖南地区北半部分的古宣州区域内,除早已发现的繁昌柯家村、骆冲窑以外,文物工作者相继发现了泾县琴溪窑、窑头岭窑、窑峰窑、芜湖东门渡窑、宣州区窑等窑址和窑群。上世纪80年代,省古陶瓷专家经实地调查曾认为,“泾县琴溪窑是宣州窑的早期窑口。”
1、旧有发现和探讨
1958年4月间,省文化厅文物工作队在繁昌县柯家冲调查了古代窑址群,根据采集和试掘出土的瓷片和小碗特征分析,确认是宋代瓷窑遗址,多影青瓷器。张道宏先生在《试掘繁昌瓷窑址》报告中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可能与宣州窑有关。”(繁昌在五代时期属宣州所辖)
1973年,冯先铭列出了明嘉靖《宁国府志》、万历《宁国府志》中记载的安徽省宣州窑。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4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李广宁先生对泾县琴溪乡的陶窑村两次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分析和汇报,引起广泛关注,与会专家一致推断该窑址烧造年代是五代—北宋时期,其上限可能会早到唐代晚期,应属著名的宣州窑窑口。李广宁先生在泾县琴溪乡陶窑村发现古陶瓷窑址采集瓷片,还发现“宣”字款垫柱窑具,推测是一处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造日用品青瓷器的民窑窑址,上限可能会早到唐代;传闻中的古宣州窑不在繁昌,而是在泾县琴溪乡陶窑村一带;可能是南方传统的青瓷工艺与北方传统的白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李广宁先生还在泾县古坝乡窑头岭附近发现的古瓷窑堆积和一处烧造白瓷的窑址,推测此处应有一个大窑群,属于古宣州窑的组成部分。认为刻“宣”字款窑具应为宣州窑早期窑口,宣州窑始烧于唐,生产青瓷,到五代以后熔南北方烧瓷技术为一炉,烧制出江南独树一帜的白瓷器,在南唐时成为官窑。认为竦口、琴溪、霞涧窑青瓷受越窑青瓷影响,泾县窑头岭“卵白”釉瓷与文献中的宣州窑白瓷釉色一致。后一观点也得到了叶润清先生的认可。
五代白瓷五花式口盘
胎色白,除器底外通施白釉,胎釉结合紧密,器表施釉均匀,釉表光洁,釉色白中泛青。圈足着地处粘结窑砂,应是仰烧而成。相似作品见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安徽合肥姜氏墓,以及1996年发掘的泾县窑址,国外亦有收藏,从胎釉推定可能为泾县窑烧造。类似造型见于吴太和五年(933)江苏连云港市王夫人墓、南唐保大四年(946)安徽合肥市汤氏县君墓、南唐建隆二年(961)江苏南京市李璟墓等出土的白瓷五花形碗。
1985年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芜湖县花桥乡东门渡瓷窑址,发现瓷器和窑具标本和乡民们拣选的10多件有印记已残破的四系罐,罐近底处有阴文印记“宣州官窑”四字。1991年3月中旬合肥市阜南路发现一处窖藏,发现十几件“宣州官窑”款的瓷器。
李广宁、董家骥对宣州窑提出了几个观点:1、标本证明宣州窑存在;2、东门渡窑至迟在唐代已经烧造,还可能上推到六朝或更早,印有“宣州官窑”戳记的标本是北宋时期的酒罐,证明至迟在北宋就已有宣州窑的名称,确认以州命名窑址不会晚于宋代;3、“宣州官窑”是由宣州官府因官营酒业的生产需要而官办的陶瓷厂,并非皇宫御用;4、“宣州官窑”并不是宣州窑的全部内容;5、南唐君主在宣州烧瓷以供御用是有可能的。
李辉柄指出,安徽南部除繁昌窑外,绝大部分瓷窑都以烧青瓷为主。泾县窑碗残片为多,时代可早到北宋初期,下限可能到南宋时期。繁昌窑以烧制青白瓷为主,为北宋时期。绩溪窑、泾县窑等青瓷与歙县窑同属于一个系统。阚绪杭将泾县碗冲窑与皖南的其他三个窑口(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绩溪霞涧窑)分割开来,分属宣州和歙州之地,后者统称为歙州窑,前者是宣州地区继繁昌窑、宣州官窑之后又一代表性窑口。
王业友对繁昌窑进行了调查,认为繁昌窑最迟北宋早期已经开始烧造,北宋中晚期进入盛烧年代,南宋时期开始衰落。1984年和198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泾县的琴溪乡和古坝乡发现多处古窑址及大量遗物,并在古坝窑址出土了一块有“大中祥符四年十月”纪年铭文的瓷片。
李广宁认为竦口、琴溪、霞涧窑青瓷受越窑青瓷影响,泾县瑶(窑)头岭“卵白”釉瓷与文献中的宣州窑白瓷釉色一致(《文物研究》第四期,1988年,199-204页)。
谢小成调查发现了相当数量带文字匣钵和十几件腹壁近底处戳印“宣州官窑”款的罐底残片,提出:1、东门渡窑起码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宋代是它的鼎盛期。2、产品与当地发达的酿酒业和盛产名茶有关。3、窑址发现大量宋代及以前产品,与“明时岁贡官瓶”相悖。4、总结对皖南古宣州域内发现窑址认识的七种观点,推测宣州“雪白瓷”是否为大量外运而来的定窑白瓷。
繁昌县文物部门调查并指出柯家村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衰弱于南宋,元初可能有一两个窑口继续经营,其后逐渐废烧。认为,把繁昌窑(含柯家村窑)作为宣州窑主要集中地还是较为恰当的。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有学者大胆推测:这里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中国陶瓷史》记: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青白瓷的早期烧制历史还不清楚。
年会上,吴兴汉认为繁昌窑主要是在宋代属于江南地区烧造青白瓷瓷窑体系中的一处重要瓷厂,而宣州官窑则是唐宋时期宣州地方官府监办的以烧造一般民间用品为主的陶瓷窑厂。谢小成认为,广义上讲,宣州窑系指古宣州境内有相承关系的窑址,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和繁昌柯家村、骆冲窑的影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而言。张勇对东门渡是早期宣州窑的发源地之一等观点进行了阐述。胡欣民就窑址的命名、文献的记载、东门渡为民窑、有“宣州官窑”款识的罐类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等进行讨论,认为古宣州窑是指一处窑场,而不能成为窑系。
刘毅分析了东门渡窑产品的时代特征、东门渡“宣州官窑”和文献中“宣州窑”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窑场。提出“宣州官窑”属于官府直接经营窑场,工匠以服役或雇佣的形式劳作其间。认为南唐二陵出土瓷器推测出自宣州颇有合理性。
也有人提出“繁昌窑应曾为南唐国烧制宫廷用瓷,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宣州窑”。张勇、李广宁还对宣州窑白瓷进行了研究。
百家争鸣的同时,2004年11月22日,宁国市山门中路北闸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大小不同的四系罐、二系罐和其他瓷片,还发现“宣州官窑”罐底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