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世纪末的风云,郭富城在九零年代的巅峰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上一篇单独讲了郭富城早期三部代表作。
分别是其表演的自行揣摩(《九一神雕侠侣》)、本色出演(《伴我纵横》)以及名导指点(《赤脚小子》)。
如果有心,就可以在其间看出表演上的差异。
自行揣摩其实是不稳定的,本色出演则易僵化和重复,唯有名导指点是演员提升能力最快的途径。
这当然也是指有表演天赋的演员。
另外一些既没有天赋也不够勤力的演员,即便有名导资源其实也是白费。
这里仍然拿梁家辉来做比方。
比如他大银幕上第一部电影是和大导李翰祥合作。
什么是大导?他们对现场有一种入微的掌控,包括走路的步幅、抬头的角度、表情的尺度乃及光线的明暗,这也正如梁家辉后来回忆时所说,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排好了,自己只是导演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
虽有自谦成份,但未必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而郭富城在整个九十年代,二十二部作品中与名导有几度合作?
一个刘伟强、一个陈嘉上,还有一个杜琪峰。
其中与刘伟强有两度合作。
而与他几乎同时红起来也同为天王的黎明,九十年代拍了二十八部电影,知名导演可列出长串名单。
随便数数,计有许冠文、徐克、刘镇伟、王家卫、陈可辛、许鞍华、杜琪峰以及张婉婷,其他比如陈勋奇、韦家辉、麦当雄都可以不列入。
张学友也与黎明相近,合作名导颇多。
这个情况只说明一个问题。
也就是郭富城在表演路途上,一直都是自行揣摩夹杂本色表演的方式居多。
所以他在演技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好时坏的状况,在某些作品中确实也会有发力过猛的情况。
但他与名导合作极易擦出花火。
从1994年到世纪末,刚好六年。
郭富城只拍了五部电影,就涉及到喜剧、校园题材、搏击动作、爱情童话以及动漫改编五种类型。
其中九七和九九年无作品上映。
抛开喜剧的《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以及做绿叶的《仙乐飘飘》不谈。
其余三部作品都可圈点。
1996年,励志拳手题材电影《浪漫风暴》上映,票房超过千万。
该片由吴宇森监制、洪金宝任动作指导。
新导梁柏坚一炮而红。
他力邀请郭富城出演,也开启了其后郭富城往动作电影领域发展的雄心。
电影写实的动作风格给人留下了强烈印象,壮硕的郭富城饰演的职业拳手尤其让人信服。
但动作只是外壳,电影真正的核心是为何要去做一件事。
只要你的追求有价值,则虽死无憾。
这就触及到了思想层面,且极为正向,具体到电影里的表现,是“为国人争光”。
男主以之摆脱情殇的低落,在颓废之后重振旗鼓,以坚韧意志拼搏,最终击败日本拳手夺得亚洲拳王称号。
无论文戏武戏,郭富城皆交足分量。
放眼当年影坛,演技当然有比他更强的,但若论演技、颜值、肌肉和身材比例的综合条件,整个影坛也挑不出第二人比他更优胜。
被视作当年金像影帝的遗珠之选,仅这一条其实足以说明其表演的成功度。
当然于郭富城而言,此时在歌坛声誉日隆,影坛只似玩票。
提名与否,当时的他或并不在意。
这一年,郭富城携手香港嘉禾。
老板邹文怀亲自出席双方的签约仪式。
用媒体的话来说,此时的郭富城“让同志也疯狂”,且在歌影两个领域都开始渐上巅峰。
与嘉禾签下两年履行四部重量级影片的合约,踌躇满志地试图接下动作巨星成龙的班。
其后又连续两年夺得香港无线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与百事甫一合作即光芒四射。
但与嘉禾合作开拍的第一部戏并不是动作大片,而是偏文艺风格的爱情轻喜剧。
一九九八年,《安娜玛德莲娜》上映。
该片再次携手陈慧琳,与金城武首度合作,有张国荣、袁咏仪和张学友客串。
在豆瓣有条距离现在十年的影评。
他说“郭富城的演技十年都没有进步”,还要加上一个前缀,如果有演技的话。
又说“如今的郭天王非常严肃的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演员,每次一想到他那种举轻若重,恨不得让所有人看出「我在演戏」的表演方式,我就觉得好难过。”
还说,“香港影坛虽然没落了,可好的演员还是有一大把的,偏偏真正好的,永远黄金配角着,永远衬得那些要么木头一样,要么扎猛子一样演戏的主角十分滑稽和难堪。”
最后还加上一句,“张国荣先生在这种情形下的客串,与其说是客串,不如说唯有他才可压阵。”
其粉丝视角其实可以理解。
但郭富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言那么差?
整个香港影坛,只有“郭富城们”一直在“演”,其他演技派都在真实地“活着”?
未必。
人生总是有高低起伏,换句话说,谁又不是在“演”?
表演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问题,如常人般生活就是出神入化的演技么?明显也不是。
这么去理解表演,也会偏差颇大。
而且特意看了一下影评时间,那个时候郭富城和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最爱》已经上映,这部戏里,镜头外的郭富城一个眼神就可以令章子怡落泪,这又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功力?
不过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
类似这位观众视角和封闭状态的人并不在少数。
他们或都属于比较刻意保持自我认知的那一类人,看不到他人的变化和进步也份属正常。
而当时的郭富城自然不及张国荣。
或者可以说当时的张国荣本身就是位于香港影坛演技派金字塔尖的人物。
以郭富城的资历情况,不及张国荣太正常不过,而当时的三位主角,对表情的控制力是明显不够的。
所以一旦需要有戏剧性夸张的表演,就会显得小动作过多、幅度过大,但其他那些关于青春悸动的戏份,又真的很好。
所以演员和电影,都是优缺点同样明显,也算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
过了这么多年,关于这部电影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壮硕的郭富城与一个眼镜男的一场打斗戏,当时就在想,这眼镜男肯定惨了,果然最后是眼镜男鼻青脸肿。
而作为当年年轻一代尚在成长中的演员,郭富城和金城武在这部戏里的表现应该说可圈可点。
算是影迷心中的青涩回忆吧。
一九九八年,郭富城站在了歌影两个领域的巅峰处。
第一个是连庄香港无线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这是个很难得的纪录,起码在四大天王争锋的过程中这是唯一一次。
另一个是夺得了香港电影年冠。
在双周一成崛起以来,这也是唯一一次突破性的创举。
而这部《风云之雄霸天下》仅是郭富城接拍的第二十二部及第十三部主角电影。
说起这部电影。
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估计又会被带起。
比如关于谁是第一男主,争唱主题曲传闻,以及谁抱谁大腿、票房是靠漫画基础和电脑特效之类。
而实事求是地看待,基于本身《风云》概念而言,自然是双男主设定,但无论海报或者电影片头,都确凿无误地说明郭富城是排名第一的男主。
至于争唱主题曲,郑伊健那几年也在歌坛影坛持续发力,经纪公司要争资源很正常,最后一个片头一个片尾,然后中间插曲各一首算作平衡。
郑伊健1996、1997年凭四部古惑仔电影连续进入十大票房排行榜,算一时爆红。
而此前郭富城也有单男主过千万的票房纪录。
所以其实就如电影中泥菩萨的那句话,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就电影角色而言,郭富城和郑伊健,是整个华语影坛唯二的选择。
《风云》漫画和电脑特效的应用当然是电影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特效必然不是票房爆裂的主因。
更何况随着技术的发展,无数影片也包括好莱坞在内,都被抨击空有特效、花俏而无实质。
所以一部好电影,是各种因素在其中起到良好作用。
就《风云》而言,双主角表演的成功毋庸置疑。
这才是真理。
另外再谈谈关于表演的问题。
电影中的步惊云,是一个带着仇恨蛰伏在杀父仇人身边的人。
孔慈是他唯一的光,他的隐忍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孔慈的爱意。
面对武功盖世的雄霸,他选隐忍低头。
苦练武功,性情冷酷。
一夜之间屠戮无双城满门,并斩草除根。
而当雄霸有所动作,他的桀骜立时显现,又与片头幼年步惊云目睹步家庄被天下会灭门的场景遥相呼应。
当场抢走孔慈,并说出那句经典台词:我步惊云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对比而言,聂风则过于软弱和优柔寡断。
其后挟棺独闯侠王陵,夺取千年冰魄亦可看出步惊云行事的霸烈。
再安置孔慈于后陵,足见深情。
郭富城将步惊云角色的冷酷、深情与桀骜,一一诠释入微。
一九九八年的郭富城。
同时站在歌坛影坛的巅峰之处。
可谓意气风发。
但他很快就将面对职业生涯里长达数年的低谷期。
连带着表演都变得僵化和迷茫。
#
有个词叫盛极而衰。
这或许才是人生常态,与世间不变的规则。
#
后记:
郭富城的演技好不好?
首先过滤掉某些完全没有鉴赏力和判断力的人群。
也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就如上文谈到的一个张国荣粉丝一样,觉得郭富城没有演技,为演而演。
另一种则反向而行,觉得郭富城的表演入微而惊艳,惊为天人。
这其中究竟哪一种是对的?
其实两种都对。
因为第一,郭富城作品量偏少,再加之风格各异,有一部分甚至是比较偏锋的题材。
所以大多数人都只看过其中较少一部分。
第二,如之前所讲,郭富城的演技有非常明显的成长期。
比如恰好看过《雷霆战警》、《浪漫樱花》,却没有看过后来的《父子》、《最爱》以及《破局》、《无双》,那自然就会持否定态度。
求新求变与不断尝试。
导致其表现并不稳定,就如他的歌路一般。
所以你很难去概括说郭富城是不是一个唱情歌的歌手。
又或者你也难界定郭富城适合哪种电影类型。
这种骨子里愿意去做新尝试的追寻。
在个人事业而言是极好的特质。
但对于歌迷和影迷而言其实并不友好。
因为每个人都有喜好倾向。
我见惯了你的衣冠楚楚和大开大合。
可能就不容易接受突然而来的蓬头垢面和瑟缩无能。
比如拿周星驰举例。
大多数人习惯了他早期的无厘头式表演。
而他突然在《长江七号》里放弃掉几乎所有表演上的喜剧元素。
就有人觉得索然无味。
但即便如此。
也始终觉得。
对演员而言,变比不变更好。
一心求变,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