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昆仑关——我的县籍是邕宁还是宾阳?历史说了算!
网上看到一张图,是上林和宾阳交界处的昆仑关,据说此处昆仑关关门是九十年代初,为了拍电影所建,按这说法,这处关址历史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
而真正的古昆仑关,在宾阳和邕宁两县交界地,按照一般的地理认知,根据配图,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写了个“宾阳昆仑关”,结果没料到,这个昆仑关的县籍归属,上到官家,下到坊间,竟然是个地方话题——所谓的“昆仑关遗址归属”之争。
从地图上看,昆仑关,昆仑关景区离宾阳近,按规划,昆仑关景区的大部份在宾阳一侧,并且1939年昆仑关战役的我方守军主要活动于宾阳一侧,记载的宾阳字眼较多,以在宾阳县打响“昆仑关战役”枪声为记载。
所以,宾阳昆仑关的名头就出名很多了,最后很多人都认为,虽说昆仑关是两县交界,但属宾阳县管辖的地方,叫宾阳昆仑关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作为一个古代设置关口,关隘,简单的这么划分其建制归属,就有点草率了,古代定义的“关”,很大程度,是作为一个分界的“门”来设置的,从行政制度来说,关内是一个地方行政建制,而出了关则进入到另一个地方行政建制,是两个地方交界的地方,共有的。
但宾阳县,邕宁县(现在叫邕宁区,本文以“县”来说明)对昆仑关的历史人文传承各有说法,据说官方也曾经有有新闻报导说了这个事,宾阳,邕宁都把昆仑关作为各自的文保单位来设置。
戏剧的是,最后两县被上级各打五十大板,昆仑关作为省级直属文保单位开发。省级认为,什么古籍记载,如地方的《邕宁县志》《南宁府志》《宾州志》《宾阳县志》之类,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评判标准,并“对邕宁县与宾阳县昆仑关地段行政区域界线作了具体划定,昆仑关战役遗址,在邕宁县九塘乡、宾阳县思陇乡交界的昆仑山上。”
最终,表面上算是结束这个争议,但话题这东西,不是靠一纸文件,两个红章,就能中止的,在坊间,地方上,都有意无意的把昆仑关的人文历史作为己方资料对外宣传,话题经久不息。
那不被作为决定性依据,仅作为参考的古地方志是如何记载昆仑关的归属的呢?
昆仑关具体建置于何时,这个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都认为,早在秦汉时,此处就已经是关口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各个时期,都以这里为关口,关隘,相对来说,那哪里是关内,哪里是关外呢?那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地方区域的局势决定了。
一,秦置关隘。
如果是秦兵统一岭南时所设的关隘,那这里应该是两种文明的交界地。按当时的军事环境,按秦军进攻路线,宾阳方向即是关内,邕宁方向则是关外。
当然,这种秦置关隘没有多少传言和文字记载,毕竟秦代纪年在广西很短。没几年岭南就进入了南越国时代了,那会不会是南越国赵佗时期的设的关隘呢?
这也是有可能的,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之争,赵佗避于岭南,一统三郡,成为南越王。但他的政治中心在南海,越往西控制力越弱,在昆仑山这里设关,也是一种防范,是一处局部意义上的边关。因为过了昆仑关,是当是原始住民活跃的地方。
所以,宾阳方向是关内,邕宁方向是关外。
二,汉置关隘。
昆仑关正式置关是在汉代,这个比较多史书记载,因为不得不说到一个传奇人物,伏波将军——马援。
东汉马援,是继南越赵佗后,第二个以武力震岭南的人物,广西很多地方的地方志里,都有一座伏波庙的记载,里面供奉的就是这位马援将军,可以说在一个历史时期,伏波庙是地方最重要的庙宇之一,“出昆仑关平交趾”这是重要的马援记忆!
当时行政建制是在宾阳方向,最近的是领方县,而现在邕宁一带,虽说也有个临浦县的设置,但昆仑关主要还是由领方县防守为主,所以,宾阳方向算是关内,邕宁方向算是关外。
至于当时这个关叫什么名字,有没有建筑,史籍中也十分笼统,都没有相关的说明。但按后来的记载来回看,这个时期,此处虽为关,但并没有真正的“关”的建筑,最多是个营地,以人为主的关隘,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关名了。
三,唐置关隘。
有说唐代的时候,在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西原州黄峒壮族首领黄少卿起兵反唐,他占领了当时邕州都督府治下的十八个州,基本就是自西往东沿现在郁江一线。那大唐自然要平他的,元和十四年,桂管经略使裴行立奉命进剿黄少卿等部,
裴行立的眼光就独特了,一眼相中宾州这个关口地形,“缮兵补卒,增垒闭途”,切断了宾州与邕管经略使的通道,昆仑关这个位置第一次垒石为关,使这里真正成为“关”,有固定的建筑的开始。
不过,此时关口虽然有了建设,却依然没有留下名字。
这个位置即堵住了宾州往邕州的通道,反过来也可以由此进兵宾州,这个时候,防守方向就转过来了,邕宁方向是关内,宾州方向是关外。
四,宋置关隘。
宋景祐二年(1035年),广南西路转运使在武缘(宣化)县上东乡昆仑山隘建昆仑关城垣,这就是“昆仑关”三字第一次被记载于史籍中了。
建成的昆仑关,实际上是两地分界,作为一个区域关口而已,没有太明显的军事方向。
才过了十几年,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各种原因之下,侬智高起兵,攻下邕州,自立为大南国,号仁惠皇帝。他也试过开疆扩土,一度打到现在的广州城,最强时,岭南偏南的区域都在他的兵锋威胁之下。
不过因为攻不下广州城,他退回邕州了,以邕州为大本营了,为防宋朝进攻,他把兵力重点放到了昆仑关,由此,邕宁方向是关内,昆仑关成为侬智高拒宋的第一道边关防线了。
大宋派出“面涅将军”狄青南下,就在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过年的时候,狄青施计,故意摆席连整十天的春节大餐,结果侬智高就以为狄青只顾过年,只顾吃了,就放松了戒备,没料狄青在正月十五的半夜出兵,走进山里绕道,绕过了昆仑关,直达归仁铺(现在的三塘),这实际上也是侬智高在邕州的主要驻兵之地,最后两军在此硬刚,侬智高败走,被狄青直追,退出广西,邕州城重回大宋管治。
地方的乱局平息了,昆仑关也就恢复了普通的县界关口地位,无论是那个方向,这也只是一个关卡,节点了,谈不上谁防谁。
五,明置关隘。
明代在这里设置关隘,沿用宋名:昆仑关。
到明中期,广西地界不平静,大藤峡瑶民起义不断,府江,八寨的壮族先民也不闲着,很是让大明朝廷头痛,为了平息广西这界上的乱局,朝廷派出了善于平乱的明代传奇人物——王守仁。
王守仁虽是个文官,但却是大明朝三个有军功的文官之一,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广西大藤峡,府江,八寨之乱(指的是位于忻城、上林、迁江三县交界地区的八个寨堡),都有他的功劳。
他平八寨时,坐阵邕州,屯兵昆仑关,因此,给昆仑关作了一次大的修整与建设。并以此为基点,出兵经宾州,上林进军八寨。
因此,邕宁方向为关内,宾阳方向为关外。
还是明代,不过也算是明代末路,清代兴起了。
大明王室余脉的桂王朱由榔,承接了大明正统,坐殿为帝,史称南明朝。朱由榔的帝王之路并不好过,一直在逃亡路上。
明永历二年(1648,清顺治五年),一朝之君朱由榔被郝永忠欺负得南下南宁,暂得一时安宁。
为保一线生机,他驻南宁府衙,命副总兵朱桓、赵康辚屯兵昆仑关,重建关城,以防南下的清军。无疑,邕宁方向就是南明的关内,宾阳就是关外了。
两位总兵给昆仑关留下的最重要的记忆,就是“昆仑关”这三个字的匾额了,现在被嵌砌于昆仑关的新建的关城北门上首处,他可是见证了南明最后时刻的那份倔犟。
六,清置关隘。
清代的昆仑关,更多的记载,是南宁府昆仑关,一般都是由府城宣化县管理的。因为天下太平,没有什么战事,无所谓关内关外了,这昆仑关也只作为两个行政区之间的一般关隘了。
据说到清道光年时,宣化县知县巡视昆仑关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一个历史名关,被数代文人骚客所感叹的昆仑关,年久残破,于是拨款修关。使得昆仑关又显赫一时,据说1982年重修的昆仑关关楼,就是参照这个时期的样子重建的。
这里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了人们怀古咏史之处。当时在关楼上,供奉着三位宋代征南主将狄青、余靖、孙沔的神像,他们都是征平侬智高的重要人物,对邕州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人文故事,《南宁府志》里有着三人的生平故事。据说宋代的时候,邕州的望仙坡(现在的南宁人民公园)曾建有一个三公祠,供奉的就是这三位。
但到光绪年间时,当时不流行奉祀宋三将了,关楼上改奉关帝,关平,周仓三神像。
七,民国置关隘。
到了民国,如果说历史无波澜,昆仑关也就是两县之间的关口,并不会有很多的话题,虽说民国初期,昆仑关也经历了几次干仗,但是,都是当时环境下,区域武装间的争权夺地盘之战,规模并不大,影响也不大。
在昆仑关处,最重要的一次干仗,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底的昆仑关战役,这是一次正面战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大战役。
日本侵略军由钦州一带登陆,攻下南宁后,取道昆仑关,进而意欲北犯。由此,一场被载入史册的战役就此发生了。
以杜聿明的第五军为主守力量的中方军队,从昆仑关的宾阳方向阻击日军,最后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成功逼使日军退出昆仑关战场,赢得了昆仑关战役的胜利。
这个意义上说,宾阳方向再次成为了关内,而邕宁方向又回到了关外。现在的昆仑关景区的主题,主要介绍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所以,讨论昆仑关的归属,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个发展过程,采纳不采纳是一回事,历史记载可信不可信,又是一回事。无论现在是宾阳地界,还是邕宁地界,其实更重要的是讨论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像以前的环境,交通的困难,昆仑雄关处,都是必经之道,不说远,就说九十年代初,基本上每次从桂平上省城,必定经过昆仑关下公路。而如今交通的四通八达,出行方式的改变,昆仑山,昆仑关口倒是成为不轻易到达的地方了,不专门去还不能到达了。
宾阳昆仑关如何?邕宁昆仑关又如何?不确定也好,争议多也才能让更多人认识,知道昆仑关处发生过的历史。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