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惊雷?黑马?那些脑洞大开做H5与小游戏的勇者们
导语:
是狂想曲,还是变奏曲?下沉狂想!各行各业,脑洞大开来做H5与小游戏!
每月花1000万买量的金融平台:想用游戏来吸量,歪打正着开始做渠道
在游戏陀螺主办的小游戏开放日之后,除了游戏业的同行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跨界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联系笔者咨询小游戏的发展落地可能。
一家金融机构的推广负责人K邀请笔者过去他们公司进行了交流,“我们所在的部门负责金融推广,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推我们的金融产品,也每一年都会在做不断的新的尝试,一个基本的宗旨:拿钱赚钱,流量至上——我们开拓金融客户也需要流量,并且价格并不比游戏低,我们也在寻求流量渠道采购,广告采购预算一个月有一两千万。”
K提到,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就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推广他们的金融产品:“我自己做金融做四年,一直做推广,与游戏其实是相通的。结合游戏,我们的平台吸引了基数很大的粉丝,花了差不多半年,做成了一个有着20多万粉丝的游戏类公众号”,他们开始是通过这个公众号推贷款,但转化率非常低,后来换成推游戏却发现了意外的效果——
“通过做活动(比如送《王者荣耀》皮肤道具)、相互拉人,公众号的粉丝不断上升,峰值注册用户可以达五万。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做了一个菜单栏,将《传奇来了》、《决战沙城》等H5游戏挂上去,一个月差不多有五六万块充值——这还是在未做其他推广的情况下。”
“上周试着大推了一下(平时公众号推送的是金融类广告,让用户导到他们的金融APP里去,而这次他们则专门推的是游戏广告),单款有四千多块充值一天”。K指出,游戏平台的数值、用户不断增长,公众号也不断吸粉,呈上坡趋势。“适当的时候,我们也想去推广一下。特别是小游戏的推出,我们也在思考有没有结合的可能。”
“关键是产品本身有没有付费能力,我们需要重度的H5游戏产品,我们也推一些大厂的精品手游APP产品,转化效果不好,还是H5的转化效果好。”他介绍了他们的流量与分成合作模式:“比如之前上线的《传奇来了》,按CPS分成我们(渠道)占65%,游戏方占35%,而另一款传奇产品,我们的分成降到了50%,但充值更高。”K告诉笔者,他们甚至愿意拿出5%到10%的分成给到中间商,希望能介绍更多优质游戏进来。
“我们也上线尝试了一些小游戏,目前没有付费点,只是看量看日活,峰值三四千日活,后面数据一直在下降。不过目前还没怎么推,打算以后有付费点再大推。目标:付费更多、流失更慢。”
K介绍,目前他们平台开发有三个人,包括产品、UI岗位,接下来打算扩大招聘到十几个人,想要合作一款重点去推的游戏,但笔者认为,想要找到这样的游戏需要有自我定义渠道的能力与深度运营,更需要做好游戏测评工作、游戏与渠道的契合度问题,以及资质、审核等一系列的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打造的这个平台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是在于换量。除了游戏,我们也希望有着流量资源的其他平台与我们合作,也可以谈分成:希望用户在22-45岁之间,办信用卡或借钱,合作模式可以有多种,是CPC、CPM或是核卡等形式都可以商量。”
“我认为接下来将会诞生一个新行业:游戏金融业——我们接下来也会想办法把游戏调优改造成更适合我们渠道的机制,比如分期付款,信用卡优惠激励等等。其实今年的区块链游戏已经正在验证着这个潜在市场的存在,而小游戏与H5游戏正在进一步推进这个方向。”
做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制”功能游戏:想释放刚需,但有很多问题
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有做小游戏的打算。其负责人X与游戏陀螺沟通过多次,他告诉笔者,其在一线城市有四家以上的落地培训机构资源,每年每个机构都有几百以上的稳定生源,加起来有数千的用户,而这些生源的家长都非常乐意为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及产品付费,而长期从事文化及教育事业的X感受到:文化与教育培训是目前社会的刚需所在。
他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教育类游戏,也向笔者展示了国外以及港台地区所做过的一些教育类游戏,认为与教材结合的游戏其实是有空间的,但之前的一些游戏做得太硬,这些游戏的模式是:带着一定的玩法,到关键节点想要通关则需要回答一些知识类的问题,促使玩家想要通关则需要熟悉这些知识,相比之前大火的《头脑王者》答题类游戏,这种教育类游戏的问题设置得更为封闭与学术性,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更为强烈直接。但即便如此,这些游戏仍然取得了一定量级的营收。
而今年大热、号称最低只需要几万的开发成本的小游戏也令X在思考:能否研发出一款目标适用范围为他们培训机构学生的小游戏?
游戏陀螺帮忙联系到了一家熟悉专业做小游戏研发的团队,协助双方接洽,小游戏研发团队的负责人G则认为,相对不太可行。
首先,在技术与需求上有许多不确定的细节:目前的小游戏的支付、技术对接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因素,而这款想要研发的教育类小游戏其付费模式、内容模块设置等都不够明确。
其次,目标受众必须要调整:现在即便是中小学生,他们都玩过了非常多的游戏,有着自己的品味与选择,想要低成本开发一款他们喜欢的游戏,基本不可能——“开发出一套配合课程的游戏,以内容作为贩卖,想要单个单个地让学生自行付费基本是不可能的,让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与介质,这个市场才有可能打得开。”这款目标要开发的游戏,与其说是一款有娱乐性的游戏,不如看作是一款带着更偏应用与目的性的功能游戏,目标受众更应偏向家长与其他培训机构,让他们来帮助促进游戏的分发。
再次,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极难推进:做一款游戏需要深度对接,有可能出现的跳票、延期等各种问题是家常便饭,而研发一款游戏可能需要不断后续加大投入预算,并且十万等级的投入在游戏业并不算什么投入,而传统行业要批预算非常难。归根结底,双方的思路与做事方法完全是两个世界,想要弥合双方,非常之困难。
让游戏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与介质,并且实现有裂变可能的盈利,这其实正是X的出发点,目前双方仍在作进一步的沟通,进展缓慢。而X所提出的需求,不禁令笔者想起了腾讯今年力推的“功能游戏”——功能游戏是指,以解决现实社会和行业问题为主要目的,在传统游戏重视娱乐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游戏的功能性。
笔者认为,小游戏与功能游戏在游戏与大众跨界的联结上殊途同归,今年腾讯大力推这两个方向,有一定的巧合,也有一定的必然。今年,腾讯已经推出了《榫接卯和》《折扇》等多款功能游戏,覆盖了传统文化、前沿探索、理工锻炼、科学普及、亲子互动等类型。其中,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尼山萨满》获苹果多地区推荐。
当我们都在盯着游戏的市场份额是否出现增速放缓的老话题同时,也许我们还可以试着跳出来用一种更立体的视觉与思想,为游戏“赋能”,试着去创造更大更宽阔的一片天地。
相比之前的娱乐性,这种赋能与下沉,更契合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刚需(虽然娱乐也是刚需,但毕竟未必时时刻刻都需要娱乐),用游戏的手段去深化释放这种刚需,有刚需就有市场,最重要看思想与执行,能把这些价值释放得怎么样。
做小游戏的团队多吗?他们活得怎么样?对微信官方有什么建议?
5月29日,游戏陀螺曾经于深圳举办了小游戏开放日,我们后来统计发现,现场超过300位参会者,除了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过来参会外,还有着许多不同行业的从业者。H5游戏技术的不断推进,以及今年小游戏的强势崛起,让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越来越关注这个方向,有没有跨界联结的可能。
在当天的开放日,有8支团队参加了我们的路演。而最近笔者也回访了这些团队,了解跟进他们目前的情况,以及他们所了解到的市场状况。
——“有不少朋友在做小游戏研发、运营,当然也有不少之前做手游的观望中。如果微信小游戏官方能定期与开发者交流,那很酷。”
——“基本上身边都是做小游戏的了,有的活的挺好,也有的勉强维持。希望微信小游戏官方,除了日常的传统商业游戏运作之外,也能够扶持一下细分领域和独立游戏之作吧……”
——“同行状况:做小游戏的多,不过规模普遍偏小,投入有限,品类选择上更倾向保守化。微信小游戏建议:开放更多的社交组件,让小游戏能更快更广下沉到人群当中,无疑是我们游戏人的福音。”
——“身边有一半的人做小游戏,另外一半的人还在观望。目前希望微信小游戏官方能够开放更多的合作和商业模式。流量目前依靠自然新增很难让一款游戏火起来,一般游戏上线以后每天新增200-900之间。关键还是可能游戏本身的新颖、创意和制作,还有游戏是否能抓到社交传播的点。”
——“非常多,成熟的团队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了。游戏同质化太严重了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身边做的有一些,有一些抄袭一两款小游戏数据不好就放弃了,也有一周达到10万DAU开始盈利的团队。希望小游戏的官方对于新上线的游戏给予一定的曝光量和。同时对于优秀游戏(不仅仅是数据表现层面)有更多的推荐位,多支持一些原创的游戏。”
——“不算很多,大多数都是把原本的游戏改成H5模式上架,希望微信小游戏官方还是给予大家一个小游戏平台,现在去中心化比较彻底,也导致一些优秀的游戏不被大家知道,甚至一些玩家不知道该怎么去打开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
——“希望微信这边可以给出更多变现模式的参考,也希望行业内有更多这块的资源共享。”
做小游戏的团队情况?最大痛点?如果不赚钱怎么办?
紫石文化:
围绕表情包、鬼畜等脑洞比较大让人每天哈哈哈哈大笑的东西,我们开始了以滑稽为IP制作一些脑洞。我们的产品是根据我们的动漫剧情衍生出来的,会根据动漫剧情来创造不同的游戏背景以及游戏玩法。我们会从现有的渠道去联合推广游戏,让游戏和动漫视频联合起来。
杭州哲信:
团队12人、小项目组制、3个项目并行;2018年年后开始做小游戏。
痛点:奖励分享被限制;一直在寻找更合适、更合理的分享方式和方法。
游戏的可持续性、分享性非常重要。提高游戏质量和游戏数量,不要操之过急。
神亚游戏:
2016年就开始做H5游戏了,做过2017年的现象级H5爆款《原谅帽大作战》。小游戏是今年年后开始做的。
游戏上线没有推荐量,也没有排行榜,多游戏多入口的布局意义不大,同时版号、著作权即有经济成本,也有时间成本。最大的痛点应该是团队坚持原创的风格和摸仿的产品在同一跑道上的残酷,但又不得不佩服其它团队对于受众的细精化理解和设计。一定程度上,需要在坚守初心和敢于打破自己上不停的权衡。总人来说,要好于原先的预期。
即然决定了要做,就希望可以深耕小游戏领域。既然有同行赚到了钱,就静下心来对于产品的用户和受众认真和细心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会借小游戏平台,做好我们的IP和受众,也会有系列游戏。
南京呆萌猫:
公司30人,今年3月份决定整个公司做小游戏,方向是休闲实时对战游戏。我们专注休闲实时对战游戏,所以产品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是社交互动(不单纯是排名)。小游戏研发,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
最大痛点就是用户获取、苹果用户付费。流量获取,的确是个头痛的事,所以先把产品做好(包括留存、自分享等),后面可以在腾讯社交广告进行投放获取用户。
我们团队完整经经历手游、微信公共号,还是坚信小游戏能挣钱的,无非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把产品做好是第一位的。
海南奇遇天下:
我们是比较新的团队,基本都是90后。我们从2017年9月底正式开始研发《武道战姬:荒野训练》H5游戏,满9个月,成本大概30万不到。H5游戏应该有二次元市场的一席之地,不应该都是些AVG游戏、换装游戏或者挂机RPG游戏,从游戏历史的发展来看,也是这样。
我们现在重点还是打磨产品,我们主要还是做比较长线的计划;第一款更多是看重产品的用户口碑和用户积累。
不赚钱一般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有着自己的打算,主要围绕《武道战姬》这一IP去运作。
小多科技:
团队目前12人,基本都从业3年以上,核心人员从业5-11年。2016年开始做小游戏。目前有两款游戏产品,一款已经确定上微信精品独代。
最大痛点:人员招聘难度较大。周期&投入:十个月&150W。预期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对产品品类和市场的期望和信心不变,不同之处在于对产品的内容和品质要求更高。
产品打法思考:细分+微创新,品质上精益求精。流量获取:打铁还需自身硬,酒香不怕巷子深。去中心化的现状更看重口碑传播。
不赚钱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赚钱,只能说明产品没做好。接下来的打算:把产品做到更好。
中青宝:
新组建了H5小游戏团队,5月份开始,同时有三款在研,未来还会继续扩大团队。
H5开发招人挺难的,未来重点都应该会放在H5。未来一段时间会继续研发一些有意思的玩法,拒绝同质化,优先保证游戏质量。
小逗游戏:
团队近60人,在H5和小游戏领域来说,研发体系相对完善。4月中旬开始研发微信小游戏,摸着石头过河,活跃向游戏有10多款左右,还有数款在研。偏重度型有2款在研。我们主打IO类游戏以及轻中度游戏。我们认为前期是靠数量取胜,中后期开始就得靠质量取胜了。
小游戏目前的痛点还是市场变化速度太快,基本2周一变,但游戏资质申请周期比较长,所以带付费的游戏比较尴尬。我们目前花了大概2个月,与原先对市场预期判断相符,可以说有享受到一部分的风口红利,现在有条不紊地验证自己市场预测。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小游戏已经能赚钱了。我们对这块还是很看好的。目前我们已有一款接入了广告,通过小游戏这个风口,我们打开了和很多公司的合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会开始做精品化研发和精细化运营。
游戏业:下沉永远意味着机会!
在收紧与规范的版权、分享机制下,小游戏的研发与整个平台的活跃面临更大挑战。而最核心的需要解决iOS支付问题,这是整个盘子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的关键。据笔者调查了解,多家流量大厂都在等待iOS支付开放,然后把他们的重度产品再推出市场,单款产品每个月的买量成本上千万将成为常态。
小游戏短短几个月的发展,已经从轻度开始进入到重度游戏的辘战,研发成本、流量成本也在短短时间内已经到达了非常高企的地步。但对应地,也有越来越多的小游戏赚钱,出现了多款千万级流水甚至有过亿流水的小游戏,广告变现也已经全面开放,这也给一些小团队提供了活路。
这也同时盘活了游戏业的整个大盘:除了小游戏,QQ空间、玩一玩、硬核九家渠道推出的轻游戏、乃至于海外的Facebook等平台都有着机会,这对于更多的中小团队而言,也有着更多的选择与现实归宿。笔者也了解到,已经出现了集合的第三方小游戏流量平台,有着越来越多的发行方与流量主针对研发的需求服务,产业链也正在形成。但总体都还处于摸索阶段。
游戏业的下沉,意味着用户量级的扩大,新红利的争夺。小游戏与H5的崛起,也让游戏从业者乃至于不同行业的人看到了新机会点。但是也需要各方回归到各自的基因好好沉淀,因为每一次的大规模红利争夺,也意味着将产生大量的炮灰。
炮灰?惊雷?黑马?也许都在这一拨下沉中诞生。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则需要每个人的用心与执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期待行业的继续发展。
我要找游戏陀螺:
商务合作/采访/投稿:
西瓜(微信号 18659030320)
刘威(微信号18948723460)
文静(微信号 mutou_kiki)
行业爆料:猫与海(微信号 catand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