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漫话古堡洗马林(四)

本文撰著郭发,洗马林人,年近八旬,耄耋之年以怀惜故土之情,尽绵薄之力,以翔实鲜活的史料整理,秉笔直书《漫话古堡洗马林》一书。本书以史料为主轴,加以系统的提炼、归纳、分类、整理。提升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作用。为后人了解故乡悠久文明的历史,并从中领略家乡山河绚丽多姿的生命色彩,感受到家乡人民浓厚朴实的生活气息和渴求文化知识的美好愿望,或许会使您对家乡的过去留下深刻的回味和记忆。对现在的生活带来激励和启迪,对未来唤起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激励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办好事实事,以实绩荫及后人。从中吸取建设美好明天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篇  商贾食货通四海

一、工商企业

据好多资料分析,从河北省的集镇发展情况看,元末明初,由于战火摧残,兵荒马乱,造成土地荒芜,经济萧条,人口也稀少。做为地处边塞的洗马林是元朝忽必烈的领地,在万家村遗址范围内发现过铜制钱“至元通宝”,经查《史记》等资料是1264年忽必烈当政时制造的铜钱。因元明战争在边塞频频发生,战乱使商贾停滞。进入了明朝中期,近130多年的休养生息,洗马林的集镇才渐渐复苏。到了清末民初逐步由一个自给自足的集镇日趋扩展。洗马林做为兵家必争之地,重要交通枢纽的集镇经济发展迅速兴起,先是各类作坊兴起,到座座店铺满街,促成了洗马林成为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据《河北省商品陈列厅第一次实业调查》述及:“清末民初在66个县中,就有一定规模的集镇459个”。到1934年据魏鉴的《河北省概况一览表》中记载,“在66个县中建制镇已发展到632个,增加了百分之十四”。集镇发展这样快,当然,洗马林更是集镇发展之秀。

洗马林早在康乾盛世就成为商贾云集,市繁业兴的大集镇。集镇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洗马林从明朝设驿站建成堡,盖庙宇,唱庙戏,庙文化成了洗马林市井繁荣的主要支柱。繁荣的市场总是和活跃的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互为目的的,洗马林集镇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与文化连系在一起的,过去的洗马林号称“戏窝子”村,唱戏与庙会相结合,十里八村的人来看戏购物。

事实证明没有文化的市场是萧条的市场。现在旅游业也是看看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山水景观、革命胜地,迎来的是交通、物流、餐饮业的兴旺发达。解放后的物资交流会不就是市场贸易与文化的互动吗?凡是大的集镇必然是这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三者总是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否则这个集镇就很难保持日及繁荣的景象。

《万全县志》记载:“洗马林村居山湾,背靠北山,面向南川,水利方便,物产丰富,士农工商,集居而来,形成了农、牧、商行交易中心,张北、尚义、沽源、化德、商都、兴和、康保、宝昌等地的粮食、油料、牲畜、皮毛等原料经土边坝、青羊沟坝、杏园沟坝口等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洗马林加工销售。成为塞外农牧产品的集散地”。 一时间商号集结,市井繁荣,洗马林堡的市繁业兴。引来了外地商贾到此做生意。商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多,到民国初年由于京绥铁路和张库公路的修通,给洗马林带来手工艺人办加工厂、作坊、集大小商号达二百多家。资本雄厚的达三十二家。特别是榨油、酿酒、米面加工三大作坊非常兴旺。日加工用粮和油料可达五十四万多斤,年加工量可想而知。成了塞北内外有名的粮油加工集散地。从北至南,从西到东两条主要街道布满了商号和摊贩,沿街串巷的小商贩络绎不绝地叫卖着,你去他来,大街小巷也都十分热闹。当年的洗马林商号、店铺、摊位、作坊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诚信、货真、得心”是行规,交易公平合理、诚信第一、童叟无欺、以德取利、井然有序,呈现出市井非常繁华的景象,所以人称:“旱码头”,按行业分有:

三大作坊有

酿酒、榨油、粮食加工业。油酒缸房加工所用的原料,来至张北、尚义、沽源、化德、兴和、商都、宝昌等坝上各县。这些粮食、油料大部分从清羊沟坝、土边坝、杏元沟坝口进入洗马林进行交易。这三大作坊50盘磨川流不息地运转加工民众食用的白面、莜面、油料。洗马林有24盘水磨和26家旱磨(畜力磨),加工缸坊制酒用的曲料,榨油用的胡蔴加工成原料叫麻葛等,到1943年日本某株式会社看准了洗马林粮食加工业,在南门外赵兴院里建起机器磨,三台机器磨昼夜不停地转动,他们主要是加工白面,可见粮油加工规模之大,真是周边村莫及。

《万全县志》记载:“元成宗纪大徳二年(公元1298),罢荨麻酒税羡余”。(考元史酒税,起于太宗辛卯年,立酒醋务作坊,官榷酤办,课以府司州县长官。提出征收课税,其额,验民户之多寡为定,中间屡有更易)。

“荨麻林在当年,为大同至兴和上都孔道。又军局既设,户籍殷繁,意其时,罔利之臣率以羡余巧取,民有不堪其困者,故特诏罢之”。可见洗马林酿酒作坊的历史久远于元朝,元朝时酿酒作坊之规模。到民国年间酒的酿造,成就了洗马林为自古以来的酿造集镇。因水质好,酿岀的酒品位高,销路广。

油房字号。油坊、面铺十家:玉顺成、同兴玉、大兴荣、三庆泉、大兴元、裕盛永、源远昌、独成泉、元合兴、积增公。酿酒缸坊有六家,增盛裕、中和永、中福永、三裕成、裕太泉、勇玉泉,洗马林的酿酒历史悠久,规模之大。大小面铺十六家,作坊从业员工就达五百多人,生意火爆。年产酒580万斤,蔴油60万斤。这些作坊生产的酒、油大部分都远销京津、张垣、山西大同、乌兰巴托。大量的酒、油是订货和期货,按合约发送到货主所在地,产品都是优质优价,绝不弄虚作假,败坏名声,货真价实是商号经营的宗旨,经商的洗马林人始终遵守着诚信为本,所以会迎来回头顾主,生意才兴旺发达。因此洗马林商号的经验名扬四海。正是:“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倌车队

李桂仁著的《清、明时我国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说:“这条道从汉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茶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朝,更为驿路,明、清两代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的货物多以驿站为后来运送货物的息脚地、中转站”。

说起跑大圐圙,也叫跑草地,洗马林的常景文先生是在张库商道上的先驱,他生于1884年(光绪八年)。十八九岁就跟着先祖跑大圐圙,到不惑之年他已经是张库商道上的常客,会说蒙语,熟知路途和水源,他的儿子常建国是张家口市武城街裕成泰的小掌柜,常老先生常往返于张家口和洗马林之间组织各商号的货源,编成倌车队到乌兰巴托,春走秋归,有时一走就是二年不归,在那里了解市场信息,组织货源,让倌车队带回,张家口的裕字号商铺和洗马林的裕字号商店为一商主,裕字店铺是跑草地的主要商家。

元代洗马林置纳石失局,3000户回回工匠在荨麻林织造金锦衣冠叫质孙,汉语叫一色服也,是元朝天子百官宴服,服装与冠帽要匹配,以供天子百官内廷大宴穿着,那时批量的金织锦是从洗马林出发运往蒙古,那就是李桂仁先生说的张库商道大约不晚于宋、元。

张库商道亦成北方丝绸之路。洗马林西沙河是张库商道的一个起点,每次出发集结各商号的倌车队向北过镇河口(杏园沟)到尚义的大清沟、商都、卓资山、到达呼市北行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到达库伦(乌兰巴托)全程1400公里,到洽克图(俄罗斯边口)2200公里。

当时在洗马林组织倌车队的还有宋宝恒、左仲如。出发前把倌车队集结在西沙河举行起程仪式,在西沙河摆起香桌供案祭典头牛,因头牛识路,人们不仅要问,大圐圙距洗马林三千多里,为什么不用马车,非要用旱板牛车,那就是牛走沙漠有耐力,洗马林人常说的一句话,“别看牛儿走的慢,能上大圐圙”,这句口头话说明洗马林人都知道上大圐圙的事。而且头牛拉的是倌车队人员的生活用品。观看出行的人很多,场面十分壮观,仪式完毕后,一支浩浩荡荡的倌车队出发了。清朝到民国初洗马林跑草地的就有四五家。

洗马林大小作坊加工的东西和六家缸房加工的高度白酒组成“倌车队”专跑外蒙古,在张库商道上运出去的是白酒、车马鞔具、骑马用的鞍具、成品皮毛制品,四春德、四信德制作的毡鞋、毡帽、毡靴,东裕源永、俊和成的绸缎,还有蒙古人最喜欢的砖茶和皮烟、首饰、鼻烟壶、瓷器等。据去过大圐圙(乌兰巴托)的人说:在张库商道上各地“出拨子”的牛车队,驼队、马匹结成浩浩荡荡的商队在茫茫草原戈壁行进,驼铃声、牛铃声、马嘶声、还有狗叫声此起彼伏,首尾呼应,昼行夜伏,此情此景又是何等的壮观。回程运的是生皮、牛羊毛、木盘、木碗、土银、大青盐、碱、鹿茸、羚羊角、貂皮、灰鼠皮、枸杞和大批的活牛。倌车队出发时都要挂拖车(一辆重车挂一空车),回来由一辆车变成两辆车,载满蒙古特产,带回的牛成了缸房圈养的糟牛(吃酒糟、麻生的肉牛),育肥后再运到天津。据说吃了酒糟和麻饼的牛好睡,人们常说:“吃、睡、长,二兰五的牛(醉鬼)”。糟牛肉肥而不腻,可口不膻,是天津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从京津回程运的是布匹、绸缎、首饰。到山西大同运出的白酒,回程是皮烟、杂货。好一个古代物流!张库商道的“倌车队”。有史料记载:“一块银元换一匹马另加一只羊,一包东生烟换一只羊,一块砖茶换一头牛,利润成倍,高利润也含着大风险,要知道风险程度和利润是成正比例的。

洗马林的油酒缸房,是既有内销又有外销(坝上和外蒙),以外销为主。洗马林各门店的各种货物是琳琅满目,百货俱全。家家店铺、作坊生意红红火火,生意兴隆,八方进财。

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马车。一业发达百业兴。油酒缸坊、面铺是洗马林的龙头企业,是它带动各行各业都迅速兴起的支柱产业,产生了联营效应,如制车业、烘炉铸造业、车马鞔具业、皮毛加工业等。正象人们常说的一业兴旺,百业发达,是市场繁荣的一条宝贵经验。

百货业

经营百杂货布匹及绸缎店铺有:东裕源永、玉源成、西裕源永、用记、四冲德、玉顺昌、春盛全、恒顺昌、兴盛公、永瑞成、德源昌、俊和成,共十二家,他们主要经营千家货,就像如今的超市。

东裕源永和西裕源永。凡是裕字门店全是高庙堡乔晏庭(字嗜冰) 父亲的财东,东裕源永经营布匹,有土布、市布,条儿布、腊花儿布和各色绸缎应有尽有,那些大家闺秀常来东裕源永办嫁妆。俊和成是专门经营绸缎的绸缎庄,各种色彩的绸缎、锦缎应有尽有,这两家的货源都来至京、津,广三地。乔家在张家口、天津、北京都有商号,取一个“裕”字,他家的裕字门店誉满京津、张垣。

其他小的杂货店经营小土布,营业方式以现金、赊销、订销、包销等,经营形式多种多样。西裕源永、裕太泉,三裕成、增生裕经营烧酒、麻油,这四座门店在洗马林繁华街道,闹市中心。这些老字号门店于1974年拆除,拆东裕源永门店时地板下有大量的铜制钱、大铜元拆出,地板用制钱,铜元衬底,允村童拣云。现为百货门市部。

粮油市场

洗马林是坝上各县的粮食集散地,这些粮店同时管餐、包住,叫车马大店。他们都集中在东门街和东门外。城内没有粮店和车马大店,一是从环境卫生考虑,二是从安全考虑,三是城门关得早,开得晚不便于车马通行。其粮店有:龙庆店、德源店、瑞兴店、大恒店、荣和店、信成店、中和店、中义店、文德店,这几家都是有名的车马大店。一座车马大店便是一个粮食、油料交易场地。

每年从农历十月起到次年三月是粮食交易最忙的季节,每个粮店是都客满,圈满。日交易粮食高峰期63万多斤,折合2100石。当时粮食以过斗为计量单位,分别为石、斗、升、合。每个粮店都有验质员和斗牙子(过斗员),议价员。议价非常保密,以串袖筒筒、猜拳、掐指定价。洗马林各车马大店都有行规:要求验质准确,评价合理,盘斗严格,禁赌、禁抽、禁械斗。夜间有防火防盗的巡查员,管理有序。为争客户有的店还请能说会道的说书先生,夜晚说一段《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段子。大店里烧的火炕,不会说西游的想坐热炕头就风趣地说:“各位客人腾炕头,老汉给你们道西游,唐僧取经白龙马,后头跟的个狗八戒”,不对不对!是猪八戒,不是狗八戒,那你说吧,逗的大家一乐,他坐上了热炕头,寂寞的场面顿时活跃起来。各店对来客非常热情,客至如归,每年上亿斤的粮食就在这里成交。

坝上农民的车拉来的是油料、莜麦、小麦、豌豆,拉回去的是日用品、布匹、农具、车马鞔具、年货等,整个粮食交易市场十分热闹,粮店到旺季也拉动了草房和小店的生意,在东门街就有五家草房收谷草,将谷草铡成碎草卖给住店的喂牲口。当时五家草房互相竞争,他们按照“寸草铡三刀,一吃就上膘”的农谚操作。夏天这几家草房收购青草卖给车马店,吃了青的牲畜不吃干草,割青卖草的农民也增加了收入。

粮店也是牙行(斗牙子)活动的场所,因交易的粮食多,斗牙经纪人业务更繁忙,整日累死累活地盘斗过粮,斗牙行在洗马林是个大行业,从业人员百余,日盘斗过粮2000多石。

也有牲畜交易的,马牙子们是牲畜交易的中介人,他们对牲畜的年岁,毛色,使役等都能出口评论,大牲畜是:先看一张皮,再看四个蹄,槽口里摸一把,然后看鬃尾。报骡、马、驴的年岁是:对牙子、四个牙、七咬中区、八咬边、咬倒中区十二三。牛的口齿(岁数)是七摇十不动,九摇八忽塌。经他一观一评便出价成交,马牙子也是大店里的红人。牲畜交易场设在泰山庙前,立有好多拴马的木桩。在成交后卖主即将马戴的笼头脱下,买主用绳子编个笼头拉走。

为什么卖牲口不卖笼头?走访了好多专业人士也说不清。试想“笼”与“龙”同音,龙是中国人最敬仰的,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没了笼头就等于家中无主。这只是推测。

杂货业

农具,麻,席业有:四义德、同兴成、玉成德、义顺成、瑞记、刘麻铺。他们主要经营农具,如蔴绳子、镐、锹杷子、地磨、炕席、席囤子、养层蓆、镰刀等。还有三里庄村编制的笸箩(有方形、长方形、圆形)、从用途上分:有喂牲口的草笸箩、点种用的粪笸箩、乘粮用大笸箩。还有簸粮用的簸箕、疤壳子、水斗子、面掩子、小到针线笸箩箩。这些手工制作的柳编用品在洗马林销路很广,是杂货门店的大路货。三里庄家家都会做笸箩、簸箕,农业合作社时三里庄成立柳编社,现在还有几家个体户生产笸箩、簸箕,如孟庆明制作笸箩、簸箕、水斗子。这些产品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销量很大。也是洗马林市场上的一大亮点。

笼箩加工门店两家,笼箩业也很出名。这些商品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加工生产,有单节笼,套儿笼,井篦子,按尺寸定做,笼箩业还加工帽盒,礼品盒。主要原料是柳木,将柳木扯成5毫米厚的木薄板,扯薄板那才是绝活儿,用来做笼圈、簸箕舌头子,加工笼萝还有竹爿、藤线。地磨销量很大,据一位经营农具的老人说:地磨来至山西忻州地区。

皮革作坊

皮革加工车马輓具作坊有:天福仁,兴春玉,三顺昌,兴隆玉,郭皮房,胡皮房。皮房生产车马輓具,如笼头、绳线、套缨子、马鞍子、坐球、挎板、缰绳、马绊、鞭子、小鞭和大鞭、鞭稍、皮条、皮筋子等。那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以马车为主要运输工具,所以坝上进来的兽皮,加工成车马鞔具又卖给坝上。这六家皮绳作坊的师傅,徒弟八九十人之多,他们的制品除供十里八村,坝上草原牧民外,主要是走大圐圙,特别是马鞍子,一根葱马鞭子,马蹬是蒙古人最喜爱的骑具。马鞍子、马蹬、马鞭子配在好马身上,那些蒙古骑士可信马由疆,扬鞭驰骋,各显骑技,那正是“好马配好鞍”。所以洗马林的皮革业,生意火爆,学艺的徒弟也多,学成出徒的年年有之,他们有的留在门店顶起生意(有了股份),有的学成独立门户。民谚曰:“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流传很广,确实,皮匠从泡皮、刮肉渣、用芒硝熟皮,这些工艺流程真是臭气熏天,没人接近,聪明之人更不学这门手艺。但三个臭皮匠的智慧也赛住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三个臭皮匠赛一个诸葛亮“,这句谚语才流传至今。全县皮绳匠最多的要数洗马林了。除门店外还有十多名游村修补车马鞔具,补套缨子、绾笼头的,上门做皮绳线的皮匠终年活儿不断。

毡皮作坊

毡房有:四兴德、三顺昌、四信德,三和永。他们主要加工畜皮,兽毛做成防寒用品。毛制品有毡鞋、毡帽、毡袜、毡套鞋、毡靰鞡、毡鞋垫、毡靠腿、毡耳套、毡箍儿、毡童帽。炕上铺的毡子,有尺八毡、二五毡、对口毡、可炕毡、毡褥套、毡被套。还有鞍替子、鞍垫子、毡茶帽。毡制品从颜色上分,有白、黑、红、紫、灰等颜色,也有套色花纹图案。毡帽子成品,双层毡帽是有耳扇的,耳扇缝上灰鼠皮,前脸缝上灰鼠角角,有大金边,黑布边,这种毡帽是高档次的头戴饰品,还有蒙古人最喜欢戴的礼帽,一般贫民是戴不起的。特别是灰鼠皮,产至蒙古,价格昂贵。这几家生产的毛制产品,除少量当地销售外,大部分是期货、订货,远销库仑、燕北、张家口,也是张库商道上的特色商品。这几家毡业尤以李光荣(先祖是逯家湾人)的四兴德的生意最兴旺发达,专业工人达三四十人,学徒工也多。可惜现在毡制品工艺在洗马林已失传。制作流程从洗毛、弹毛、染色、成品,特别是弹毛这道工序用时最长,是一项苦力活,一个人拉一张大木弓在毛案上将粗毛弹成绒毛。学毡匠弟子入门就先从弹毛学起,而师傅的儿子也不例外。有一句歇后语:“毡匠的儿子—弹毛猴”是褒贬人办事不靠谱。

另外有一种单做皮衣的皮匠,也叫毛毛匠,又是一种行当。毛毛匠将皮张熟成后加工成皮衣。皮子又分勾皮和大熟皮两种。勾皮是用勾刀将皮板上的油渣刮去,边勾边加些芒硝,使硬皮变软。大熟皮是用黄米面糊糊加芒硝泡制七八天后再细加工,大熟皮比勾皮要柔软得多。毛毛匠将勾皮做成皮袄、皮裤、皮套裤、皮坎肩,这种皮衣是不挂布面的,叫白茬子皮衣。大熟皮一般都是羔皮,狐皮、坛羊皮,制成挂面吊里的高档次皮衣,农民是穿不起的,是那些达官贵人、富豪、贤达穿的防寒衣。做皮衣最好的艺人是董同、贾聋子。现洗马林的毛毛匠艺人早已谢世。

烘炉铸造作坊

铁器制造又分三行,即:烘炉主熟铁加工;铸造业主生铁加工铸造;白铁匠主营铁皮打造器皿。

烘炉铸造业有:天义炉,双合炉,玉成炉,梁铁炉,他们主要生产镰刀、锄头、镐头、车瓦、瓦钉、牛马铁掌,家庭用具如勺、铲、刀具、门环等。铁匠行业数得上的是天义炉和双合炉。熟铁匠打造最多的是镰刀,每年与木匠订的镰刀把就上万条,镰刀分心镰、勾镰、裤镰,特别是坝上打草用的大镰销量很大,还打造马蹬,镶嵌铜花边图案的马蹬,是蒙古人最喜欢的。洗马林人常说的一句话:“铁匠翻翻手,养活十来口”,可见铁匠生意之兴隆。

李氏生金炉铸造业,李如生的铸造业最兴盛,独此一家,据传是洗马林四大镇堡之室之一,六耳神钟就是他家铸造的。在铸六耳钟时加些生铜,六个钟耳薄厚有别,敲击各钟耳音韵各不相同,余声悠长,体现了独特的制造神奇工艺。他铸造的犁铧、犁耳、耧铧、庙宇的大小铁钟、磬、风铃远近闻名。李如生(五和子)的铸造艺术是祖传的,特别是翻地用的犁耳也叫七星犁耳,在一个犁耳上有七个凸起小半球,耕地时翻土利而不沾泥,犁铧入地稳而不滑,所以销路很广,人们都很眼红他家的生意,有一年因揀铁不慎,将一枚60炮弹装入炉内加温,一声巨响炉爆炸了,五六个工人被炸伤,后传出一句风趣话:“五和子的生金炉,挣(震)奔了”,这句话现在还在洗马林流传着。对那些做生意发了财的人,总说:“五和子的生金炉,挣奔了”吧。

肉食作坊

肉坊有:侯肉房、刘喜善、牛喜、王玉山、大毛号、任四小、郝绪、黄四宝子,熟肉尤以大毛号(姓张)的腐肉最有名气,人称满街香,他每天用独轮车将肉箱推到堆子房南侧与郝绪的熏肉媲美。任四小的熏肉也出名,亲来戚往都要买点腐肉、熏肉待客。来赶集的人坐地割块肉喝壶酒,边喝边谈非常开心,还要多买点给家人尝尝。平时三、六、九赶集肉挑子每条街都有,卖的是手指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手指肉,我看不然。到春节临近,农户宰猪、卧羊摆摊卖肉,在西南街、柴市街,肉摊一家挨一家,叫喊着“割肉呀,我家的肉好”,一个临时肉市场就这样形成了,非常热闹,家家都要买几斤肉准备过年,肉摊上呈现出节日的气氛。

糕点铺

糕点行业店铺:合顺号、万顺成、德玉号、万隆昌、张宽、宁世昌,王正明的饼子铺。这些糕点业生产的糕点主要供红白喜事,节日庆典,有期货和订货。品种有芙云糕、草子糕(蛋糕)、油果子、八件、江米条、中果、糖枣儿、蜂糕、蜜柿子等。糕点行业平时是探亲访友、看望病人常用的礼品,大的销路是红白喜事的定货。特别是婚事馈赠的茶饼、有四盒的、八盒的、包礼,包装为一斤包,包顶附有店铺名号(商标)。小食品有甜咸烧饼、干馍馍、圐圙圙、麻花等。点心铺也做机制白切面(面条)、馒头、花卷、炸油饼。等小食品,除了宁世昌,合顺号、王正明的门店外,最有名的是二毛驴的烧饼。宁世昌的甜、咸、五香烧饼也有名气。

木业作坊

车匠、车匠行业有:李车铺、瑞兴车铺、席车铺、阎旺车铺、海山车铺。他们生产的车都是订货,期货。有四瓦车、花轮车。车又分上车、下车,还有旱板车。在车铺里分工明确,行话叫做:做上车的不做下车,上车就是车辕子和车箱,下车就是车轮和车轴。下车又分四瓦车,一个圆分四片瓦对成,做法是从轴心点划半径,90度角分四块弧型瓦拼成圆的车轮和车轴连在一起,车轮和轴一起在上车的勾心内转动。花车,是一个轴头栽16根幅腿,45度的八片车瓦,轴头孔里外下好穿口(铸铁制件里大外小便于转弯)对成转动的车轮,车轮转,轴不转,就是人们常说的花轱轮车。车铺的选材,上车是用榆木做成、下车的车轮都是槐木做成,四瓦车车轴多用粗榆、色木做成,花车用菜木做轴。打车从分工到选料都很严格,否则就使不住,败坏了名誉。

何为旱板车,就是用柳木做辕子,榆木轮不挂铁瓦的全木车。是在草源和沙漠里行走的车,俗称旱板车,套上牛就叫旱板牛车。

车铺的修理活更是繁忙,那些旧车的翻键、包轴、换穿口、勾心、换瓦、挂瓦、修车活儿之多,忙不过来,特别是外地赶路的车得优先修、快修,这些修理活尤以阎旺、海山的车铺修理质量最好,活儿最多。自从有了胶轮下车和用铁管焊的上车,车铺的活儿就由少到停业了,打车手艺也失传了,健在的车匠只有阎清泰,王有才,也都80多岁了。随着汽车和农用三轮车的增多,木制车不见了,胶轮车也越来越少了。

阎旺和海山(姑表亲)是祖传的车行。他两家研发生产的扇车,米葫芦子,驰名坝上、张垣。他家制做的扇车,造型独特,做工精细,扇起来轰隆隆轰隆隆响个不停,就象风至雷到,使得打谷场上喧闹起来,别人家做的扇车是哑吧扇车,有风无声。洗马林人有个谜语;谜面是“花棱虎虎棱花,四条蹄子没尾巴”谜底就是“扇车”。另外他家研制的米葫芦子,是各家面铺磨房必须有的工具,它是一个长方形小扇车,是筛选粮食的主要工具,用时髦话说:米葫芦子是他两家的专利。现在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大木行有陈木匠、杨浮甲、苏木匠这三位师傅,打水磨的大轮艺高一筹。二十四盘水磨的水轮机更新修理唯有陈万宝父子和杨浮甲、苏木匠才行,他们三人分工包修水磨,合作做大轮和卧轮。只有这三位老木匠能干这专业木工活,特别是大轮(立轮)的斗板角度找不准水轮转起来就沉,而转的慢,他们做的大轮转动快而灵活,大轮为铁齿,卧轮为木齿,以柔克刚没有燥声,这种手艺非常专业。

砍油楔,在洗马林油房多,砍油楔也多,手艺最好的是阎文焕老木匠,他砍的油楔打进快,而不失楔伤人。这位老艺人于1954年3月谢世,高寿84岁。

大木行的活儿还有,投犁、钎耙、起房盖屋、做棺材、做家具,当年流行的摆设是平面柜一对,中夹一个柜楔子。说起平面柜有钱人家用的是楠木、樟木,面上刻有浮雕,再配一套八仙桌、太师椅,整个堂屋显得格外祥瑞。有句民谣:“平面柜铜四尖,柜楔中间财神爷龛”,是堂地最讲究的陈设。还有连二柜、圪瘩瘩柜、铜四尖平面柜等,一般都油成枣红色、黑漆色,有“大红柜靠后墙,炕上坐的俺老娘”的民谣,用来表现,觉得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幸福。

歌谣曰:“投犁割材(棺材)木匠发财。投犁点碾子就这一点子”,这句话是指简单的木工活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木匠李福,人称细木匠匠(祖传手艺木雕世家),这个人心灵手巧,他做的家具非常精致。他的手艺以木雕最为有名,花草、人物,飞禽走兽雕什么像什么,雕出的成品栩栩如生,雕工细致而精湛,堪称一绝。他不仅木雕出色,砖雕更是娴熟。洗马林四合院的马头、影壁,富豪人家的平面柜、神龛的雕刻,都出自李福师徒之手。他的大徒弟董天元雕工胜过师傅,晚年他在张家口居住还自备上好的红松木材,雕做了好多宫灯送于好友,留作纪念。高徒董天元己谢世,手艺失传。

制糖作坊

糖房有:东杨糖房、西杨糖房、赵糖房三家。他们用黄米、大麦、高粮制成饴糖,供做点心用。还在冬季做成麻糖,麻糖又分块子、片子、扇子、包儿糖、糖棍等多种样式。冬季的麻糖是小孩子最喜欢吃的糖,也是成年人玩赌的工具,掰麻糖比孔眼大小,眼大的赢,几个人围在一起比掰开麻糖的眼大小、比通扇子的技术、比扔包糖的远近,一群孩子等着吃赢者的麻糖。見大人们玩得特别开心。

糖稀可熬醋色,是醋酱业加工(黑酱、陈醋)的佐料。大量用糖的是点心铺。三家糖房生产的糖稀质地很好,色泽正,含糖量高,张家口糕点业基本都在这里订货,各糕点企业争相购买,销路畅达。县境内只洗马林有三家糖房,到解放初期仅剩东杨糖房一家。随着白糖、红糖、冰糖的问世,三家糖房也停业,熬糖技术也随之失传。

银器加工

银匠炉有:李天美父子开的白银炉,赵成章、李拐子银匠的银器加工。三家加工的首饰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做工精致,深受女人们喜爱。成品有爬针、扁簪、耳环、戒指、手镯、锁儿、牙扦,还吹兰银镶嵌,因成色好,质地优,造形美,吸引外村人前来订货,加工打造银噐。

婚庆美女都要做上一头银首饰,新媳妇出嫁十分讲究银器装饰。有钱人家给生下的小孩做一个银制“长命锁儿”戴,祝愿儿子长命百岁,长命锁的样式很多,家长调选定做。银器加工,多为订货、约货、成银代加工、活儿终年不断。工艺流程是:化银、铸型、锤锻、洗银。记得做好的成品用山楂水一洗,银制品变得又白又亮,非常漂亮。

锡器加工

锡匠:洗马林周家祖传技艺,到周浩、周立、周龚已是第三代传人,是家传的最好手艺,除打些供器,酒具外,主要承揽打做缸房的酒帽。他家生产的酒帽出酒率高,远近闻名。据后人周继英介绍,洗马林,高庙堡、丰盛庄、旧堡十五六家缸房的酒帽都是他家承做。何为酒帽:烧酒时将拌好的发酵料装入木制的井桶内,加热蒸,产生的水蒸气经锡制的酒帽冷却成酒流出。冷却的快慢是出酒多少和品优劣的关键。他家生产的酒帽勘称一绝,祖传技术,独家专利,概不外传。

韛匠

韛匠(风箱匠):洗马林的韛匠只有刘氏一家,是独家艺人。韛是各家各户的主要炊具,除做户用的大小风箱外,主要是给油、酒缸房、铁匠铺和烘炉打特制的大风箱。做风箱是有比例的,用他们行话说:“宽一高二长三,毛头、耐磨子、韛拐子三孔成一线”,内结构又分海底风、鸡肠风、单头风、双头风,毛头吃毛厚三分,这样打出的风箱才有风,好烧,打好的韛要用黄蜡吊里,拉起来才轻快有风,前后响舌子中间挖空如皮,烧起来象似动听的乐曲。在没有吹风机的年代里,刘韛匠的生意也是寻上门排队的营生。鞴匠门上的对联是:有风不动无风动,无风不动动有风。横批:风吹火旺。

踩曲

踩曲班:因洗马林酿酒缸坊有十二家,所以有专门踩曲的人员,一班二十五六人,专门承揽各缸房的踩曲,一天踩一铺曲,二百石粮的料,在踩曲房里人们只穿一条短裤,他们分工明确,有运料的、拌料的,装模的,踩曲的、扫曲的,踩曲十个人一齐动作,都听喊曲的指挥,喊出的号子声多为粗俗声,逗的人们喧闹,节奏有快有慢。端曲的人员,把踩好的曲一传一的端到曲房摆好,发酵,俗成“窝曲”。这班人终年不闲,除完成本地的踩曲活儿外,还常到张北、尚义一带踩曲。洗马林有踩曲班子三家,他们是王金、王瑞、大黑龙云三个班主,他们主做装模,他三人装出的曲十块不差1两,可见其技朮之妙。曲是酿酒的发酵原母,踩好的曲放在窝曲房内,点着炭火(无烟煤)缓缓升温,看曲的艺人每天入内调整温度,看曲色,直到成曲出温室。成曲又称生曲,还可入药有助消化功能。

小手工作坊

1.席宜仲家中的手工作坊更是独特而有名,在万全县仅此一家,他家是生产蜡烛的。在旧社会蜡烛就是照明的主要灯具,更是供神敬佛的灯火,特别是商号,逢年过节总要在财神爷神龛旁点上两支大头红蜡烛,显得格外喜庆虔诚。他家手工生产的蜡烛销路很广,也叫羊蜡(它从原料制作工艺都不同于洋蜡),是用羊油制成的,羊油又分绵羊油和山羊油,这两种油在制蜡时各有用处,绵羊油是灌铸蜡体油,山羊油是做蜡皮用的油,制作过程是:用苇稍和棉做蜡芯(捻子),再用绵羊油在模具内铸蜡体,待蜡体冷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那就是蘸蜡了。山羊油熬热到一定温度加红颜色开始蘸蜡,两手拿六根竹钎扎六支蜡坯不间断地在热山羊油汤里蘸四五次,蜡皮才蘸好,然后再画描金画图案或写“吉祥如意、福至天来、财源茂盛”,等喜庆金字,这种蜡叫描金大红蜡。办丧事就买全白色的蜡烛,以示孝意。从大小上分有四、六、八寸蜡,他家生产的蜡也叫:“大头蜡”,成圆柱形,上粗下细而圆。用山羊油做的蜡皮,点燃后不流淌,不怕风。他家生产的蜡烛热销于春节,每年生产上万支蜡,多为大小商号的春节定货,万全、张家口、柴沟堡每年都有定货。这种手工制蜡的技艺早已失传,大头红蜡烛在市场上不见了踪影。

2.麻纸是千家万户的日用品。洗马林后水关就有一家手工作坊制作麻纸。造纸业主是张怀宝和张怀枝兄弟俩。技术传人是在1940年,当时有一南方口音的人到他家,看样子是个流浪之人(因受水灾背景离乡),他家收留了他,他开始是干些农活,干活也很勤快,后来听他说:“ 有做麻纸的手艺”,张怀宝想洗马林还沒有造纸业,这是一桩好买卖,很快就操办起了作坊,收乱麻绳、破布、改碾子(不是普通的加工粮食的碾子),后水关的泉水可以过滤漂洗。麻纸加工厂投产后,先在洗马林上市,他家生产的麻纸,很快占领了市场。他家生产的麻纸薄而白,称得上好麻纸,是物美价亷的好产品,很受用户的欢迎,也是学生写仿用的麻纸,后成了各缸房做大酒篓的最好用的麻纸,用量相当大。前洗马林的麻纸都来至蔚县,而后蔚县麻纸渐渐退出了洗马林市场。

3.鞭炮业有两家,三道巷杨家、黄河街席家,两家都是自配黑色火药捲炮,他两家生产的鞭炮品种很多,有地蹬炮、二踢脚、大麻炮 、串鞭、手捉花、滴滴金、炮打双灯、起火、地雷、瓶子等、每年元宵节放焰火,就是他两家生产的鞭炮、起火、炮打双灯、瓶子等,而春节销量也很大。

4. 裁缝,洗马林有三家裁缝铺,他们是焦裁缝、宁裁缝、孟裁缝这三家裁缝铺加工的全是高档的绸緞服装、中山装、站裙、学生装。解放后洗马林成立了缝纫社,领导张禹,职工八人。

5. 染房,洗马林有武荣(蔚县人)、张广玉开的染房一座,有员工八、九人,主要承揽乡村农民送来的小土布和翻水衣服。生意火爆,随着各种布匹的新花色增多和化纤布匹的问市,染房这种行当也就息业了。

小 吃

1. 赵德才(人称二毛驴),他做的烧饼在洗马林十里八村是最有名的,他的烧饼人们吃了是赞不绝口,叫到口酥,别有滋味,有甜有咸,爽口而香甜,色泽焦黄,香味扑鼻,回味悠长,还有花辦、干馍馍、佛手手、糖麻花。他每天沿街叫卖,喊“烧饼呀唉”!声音特别洪亮,一声喊出。孩子们就拽着大人出来买他的烧饼。就连外村赶集的人也要买上几样儿烧饼、麻花,回去给孩子们吃。我在小时候吃过他的烧饼,就是别具风味,现在市场上再也吃不到那种咸甜可口的烧饼了。二毛驴,因他的喊声像驴叫一样洪亮,排行老二,因此人们都叫他二毛驴。

2. 程禄,外号四扁豆,他的荞面凉粉更是一绝,一盆粉只有一根,是祖传荞面粉,软而筋道,人们都说吃凉粉可清热,防暑。荞粉不耐饥,有句串话:“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荞粉饿断腰”,这句串话道出了养粉不耐饥。有个口吃(结嗑子)的人,希罕看他买粉,问他吃粉呀?他说吃、吃……当把粉弄满碗加作料时才说出……吃不起。围观的人捧腹大笑。结嗑子吃凉粉,吃……吃不起的歇后语就出至洗马林。

3. 雷荣华的摇签签卖小吃,类似游戏的一种娱乐促销话动,他的这种活动是在十字街头,打地摊,用两个木碗子放三颗色子,按卖完的十根竹签签叫号:“一号?唉,拉长声唱:一号签在这边,恭请一号把碗端,摇摇……打开盒诸位看一看,一下摇了个十三点”, 你占了先。二号签、三号签……按序摇比点多少。如摇出十二……七八点你输了钱,摇出十四点,就喊十三点往后站,十四点占了先,他喊曲儿有板有眼,喊出得顺口溜逗的人们开怀大笑。谁摇的点多谁赢。还有摇出三个六、四五六,别人也摇出三个六、四五六就赔双份。赢家赢的烟、糖、瓜子、大豆,按卖签收回的钱付货于赢家。是碰运气的一种娱乐促销活动。买签的金额也不大,以逗乐为主。在冬闲季节的傍晚参与这种娱乐活动的人都要买个六七次,也有大人买上签让小孩摇,看小孩的手气,人们玩得非常开心,是一项非常朴素的文化娱乐活动。到民国初年洗马林的实业有了规模性的发展,成为万全西部的贸易重镇商埠,商号、店铺二百余家,总共加工粮食、油料的作坊达五十家,还有醋酱坊、豆腐房多家。洗马林的豆腐最好吃,豆腐是二毛子和臭黄毛(姓王)的更好吃。更具特色的是洗马林的豆腐干,制作方法与现在的不大

一样,现在市场上卖的是熏制的豆腐干,而洗马林的豆腐干是用一锅老腐汤腐制的方形豆腐干,每块4公分见方,厚7毫米,栗子色,筋而味香,是街小吃的最好下酒菜。因它是方形,有一句歇后语叫:“四方嘴吃豆腐干—合铆合鞘”。

另外,独家经营的昌盛馆更为火爆,是全村仅有的一家饭馆,这样大的集市,外地来往客商又多,饭馆天天客满。村民每月三、六、九赶集,月赶集九次。十里八村的人前来购物交易。人们肩挑、人背,驮垛子、骑着小毛驴儿,坐着马车,蜂涌而至,整个大街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交易各种土特产品。除了赶集外,月月还有戏看,有时赶集和唱戏碰到一起,街面更是红火热闹。

拨辅子

拨铺子:在清末民国初年洗马林堡就有了类似信用社的商行,亦称兑换商号,其活动方式,是对本堡的各家商业,特别是二十多家资产雄厚的大商行,融通货币。以订协议、担保的方式盘活资金,促进贸易发展,物资交流,对繁荣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商界自发的组织形式在商会的协调下,兑换业务顺利开展,颇受商号的赞誉。这种融通资金的自发组织大大地促进了洗马林工商业的发展,如李廷佐(旧堡人)在洗马林的中和永缸坊收粮缺款,就开据到东裕源永提款,22家大商号轮流坐庄,不记利息,半年或一年结算一次。这种融资形式是洗马林商家的首创。

商务会

《万全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由國民党县党部委员马光民指导成立了商务会,会址财神庙院内,推举会长,执行委员六人,监察员三人,会员五十人,商会规定:凡属会务必经委员决议后执行之。商会会费,每月由各商户摊配”。1947年国民政府将商务会改称工商联合会。整个工商企业有序活动,各工商企业,规范经营方式,制订行规,解决行业纠纷。允许酿造、加工、主营兼营并举,各种经营,买卖越做越红火。商会对洗马林公益事业的开支承担60%的费用,如遇支出过大还要主动捐资

1947年因國民党镇政府盘查防范严格,城门开的晚关的早,城外东门街粮店又成了另外一个商贸中心,且好多门店也迁到了东门街,出现了城外比城内更红火的市井。

1949年3月由政府组织,在万全城区、洗马林及孔家庄分别由工商户选举产生了政府领导下的工商联合会。

发达的工商企业给洗马林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解放后按照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办起了国合商业,即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商业规模逐渐扩大,建起门店、库房,进、批各种货物,仍是商贸中心。后建起了洗马林镇铁木业社,把那些手艺好的工匠组织在一起生产农机具,开始的铁木业社于1958年更名万全县农具厂,他们生产的农机具产品远销坝上各县。

粮食统购统销前,在柴市街办起了新的粮食交易市场,叫集市会,坝上各县的粮食源源不断地在这里交易,粮食贸易火爆。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繁荣的洗马林粮食油料交易市场停止了交易,随着各地粮食机加工业的迭起,粮油市场成了无米之炊,粮食加工业也渐渐地衰落了,其他行业也随之关闭。那时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景象不见了踪影。改革开放以来,国合商业渐衰,个体商贩兴起,建起了洗马林果脯厂,洗马林生产的果脯驰名中外。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劳务市场

在清末民初洗马林就有了劳务市场。古堡是个半农半商的集镇全村有七千多亩耕地,其中水浇地五千多亩。这些好地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同时他们又兼营工商企业。贫苦农民是依靠那点坡梁地和卖工度日,发达的工商企业和手工业虽然从业人员占劳动力的半数以上,但那些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贫雇农,为了养家糊口,有的租种地,半种地。多数以卖劳力维持生活,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劳务市场。

当年活跃的劳务市场,设在玉皇阁前,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市,到九月九日散市。卖工形式有长工、季节工、月工、打日工。开市期间出卖劳力的农夫,在天刚蒙蒙亮就到市上等候前来雇工的地主管家,长工头儿。下市的人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少时也不下七八十人,有本村人,也有邻村人。

凡下市的人都要按农时季节的需要带好生产工具,如春播季节带铁锹,夏锄带锄头,秋收带镰刀。春播,扶耧手最吃香,他们一春都不闲。

到了大忙季节,劳力紧张时,有些好劳力未上市就被约去干活,上市的人比以前渐少,这时那些雇人的大户还要“喊市”,即:“谁要愿意给我家做,加一个铜元的工钱,每人一个小钱的烟钱”。市场的规矩是谁要一喊市,就得把好劳力全部领去,赖劳力也有了盼头。这时还有的大户为雇不到人还要“撬市”,即“谁要给我家做加两个铜元,烟钱加两个小钱,工钱现付,有酒有菜,动荤……”。这种情景一出现,农夫挣大工钱的时机就到了。若遇有降雨天气时,为了赶农活,有的还喊:“咱不怕打破工,长做一天,短做半天,做上一早晨不要饭钱,愿去的跟我走”。喧闹一早的农劳务市场,当太阳升起时便逐渐散去,那些没有下了市的农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那些老弱的劳力,常为自已下不了市犯愁。他们有两盼,一盼“喊市”、“撬市”这种场面一出现他们就有了生活。二盼“公务”到来,“公务”是指向商号店铺要的修河坝、公路、城墙等公益事业的活儿。因商号有为公益事业出工的义务,但他们没有劳力,就得雇用劳力尽义务。在日寇侵占时期,“红红山”(龙岩铁矿)要工,商号摊款雇人,有的人为了多挣钱去矿上背矿石。因活重,吃不饱,挨打惨死在矿上,有的生了霍乱病被活埋,就洗马林死在“红红山”的有四五人(那里就是人间地狱),石仲魁就惨死在“红红山”。下市的劳力多数是干农活的农夫,也有耍手艺的磨倌、车倌、泥瓦匠、木工等手艺人。揽工形式有打日工、包工、大包干(不管饭)、小包工等。到了处暑季节正是洗马林劳务市场萧条时期,也叫“没落子”。这个季节正是坝上开镰收割莜麦的时节。农民便三五结伙背上行李,带上镰刀、连枷到坝上卖工。俗话说:“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活儿特别重,常常是五更上工,掌灯收工。苦重又挣不了几个钱,就是挣上钱也很难拿回来。狠心的地主老财开设赌场,诱惑赌钱,有的把挣上的钱输光,还有的卖掉了行李,有时还遭到匪劫。 有句顺口溜说得好:“背行李拿镰刀去出口外,割罢地打罢场讨吃回来”。持续上百年的劳务市场,解放后随着农业合作社成立,劳务市场也就渐渐消失。

二、水利事业

洗马林河,亦称西沙河,洗马林村在河的东岸,此河源于海拔1324米的尚义县境内大青杨沟,流域面积228.1平方公里,县境流域面积192.1平方公里,河长39.5公里,于我县庙儿沟村入境。河道入境西侧有红山台,高耸于群山之中,山岩为红色故名“红山台”,沿明长城镇河口西上山顶有烽火台,山巅有贞武庙一座,是洗马林村北一大景观。洗马林河,村北支流有:榆林沟河、古道沟河、半打沟河、火烧沟河、堰家沟河、沙梁沟河、黑石头沟河、大沙沟河、窑沟河共九大支流。河道流至水关村西北,有洗马林小乙型水库一座。流城内为玄武岩、片麻岩、白垩纪砂砾地质地貌,区域内陆下水丰富。库外有泉眼一处,0.15立方米/秒流量,是我县中部偏西丘陵区泉水流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泉水。汛期最大洪峰4000立方米/秒。

水是有限再生资源,丰富的地上水和地下水资源 ,为洗马林人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洗马林人为有这样好的水资源感到荣幸和自豪。洗马林人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为利用水资源付出了说不完的艰辛,因此人们深知水的珍贵,养成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爱水、管水的良好习惯。现就洗马林有关水的过去和现在记述如下:

水文地质

《万全县志》记载“洗马林村清乾隆到民国初年清水流量为0.49立方米/秒”,根据这一数据可计算出日流量4.2336万立方米。年流量为1545.264万立方米/秒,

众所周知,洗马林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洗马林河在水库上游的流域面积为143平方公里,河的西边是前震旦系桑干群马市口组,片麻岩山区,有古道沟、堰家沟、沙梁沟三条大沟和多条小沟的冲洪积锥插入库区内,向洗马林河补水。北部坝头是垂直发育的汉诺坝玄武岩山区,有多条支沟也向洗马林河补水。河的东畔是白垩纪松散地貌。上述地质条件气孔发育,结构裂隙也发育。山体深部有较好的粘土隔水带和基岩。而更好的是水库大坝前150米,地下潜流受到东北西南走下的跃绿岩隔水带的阻隔,是地下水喷出地面主要地质条件。所以洗马林水库库区内外是属承压水遇到了破碎岩层,形成了上升泉。

1979年水利部黄寅副部长与专家看了现场,认为这是“承压水遇到了破碎岩层的上喷泉水”。 地下水普查认为,泉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玄武岩、片麻岩、白垩纪地貌,冲沟密集,结理松散,沟底地下隔水层较好,降水渗透快,地下水力坡度0.0302,便于快速集中在跃绿岩隔水带内形成上升泉。马林河地表水成果是:多年平均值0.0162亿立方米P=50%,0.0147亿立方米,P=75%。降水渗透,洗马林村辖区内白垩纪砂砾岩0.07,风化裂隙片麻岩0.10,垂直发育的汉诺坝玄武岩0.14,这三类岩型的存在,给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洗马林村成为县境中部丘陵区的富水村。经化验水质类型HC0.3~CAMG,PH7.4~8.5,总碱度(德度)12—19总硬度(德度)8—13,矿化度(克/公升)0.22—0.47盐碱度毫克当量<>

水磨

水磨,水磨是水能的具体利用。洗马林村村民早在明末清初就建水磨,用水能加工粮食,磨白面、莜面、曲面、胡麻、油料等,满足群众生活用粮,工商企业发展加工原料提供了方便。到民国初年沿河两岸共建水磨十一处,二十四盘。水磨从水源始,河西岸有:南湾水磨,杜油坊水磨,何龙磨,达子泉,三盘磨,二盘磨,羊路口水磨,共计十七盘。河东岸有陈油房,魏祥水磨,李云水磨三处七盘。水磨除加工粮食外,主要为油酒缸坊加工油料、曲面,是油酒缸坊主要的原料加工厂,全村面食也全靠水磨加工。日加工粮食五十四万斤,所加工的白面、莜面远销张家口、柴沟堡、大同。坝上农民拉着莜麦、油料来换莜面、形成了以物易物的粮油交换市场。

水磨是利用水能驱动水轮机转动而带动石磨转动的。水磨分水轮机室,石磨室上下两层。水从磨房上游通过接水槽入水轮室,用水力驱动立轮,立轮扒牙带动平轮扒牙使磨体下扇转动,悬吊着的上扇与下扇保持一定间距,水轮机带动石磨,使进入磨堂的粮食磨碎成面,经箩柜箩出面便可食用。

1958年建起庙儿底发电站(动力站),开始了用水能发电。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磨也迅速发展起来,水磨从1965年开始逐渐停用。现尚存宁光前二盘磨一处,其余已成废墟。

地下水资源

洗马林辖区内陆下水较为丰富。县水利局于1981年地下水普查成果显示,村南偏西的下柳巷、羊路、陈士儿洼是一片富水区,是属前震旦纪片麻岩山区,窑沟、寨沟、老二沟山前冲洪积堆插入,含水层为中细沙、粗沙,隔水层为沙粘和粘土层,深50—100米。按照地下水普查点线图示(附洗马林村地下水普查成果图):9线27点为高阻层,9线26点有机井一眼,单井涌水量40吨/时,含水层为粗砂砾,所以水量不太理想。9线23点是沙地房村成井,单井涌水量120吨/时,含水层为中细沙20—70米,隔水层为粘土,水量充足。

村南偏东黄洼河、马连路、三庙儿是富水区,面积2500亩。在这一带打井,单井涌水量都在50吨/时。这一带地处洗马林河与古城河冲洪积扇重叠区,故地下水埋藏较深,含水层砂粒的层成性和风选性较好可以开采。

洗马林的地下泉水流向何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过追踪普查,其流向是在西门外地下水散布到“中河”集中于地下峡谷,经沙地房村东直下到旧堡村“西道沟子”,于三里庄村西到德胜堡村的“狗儿畦”分为两叉,一叉到黄銮庄村出地面。一叉到岸庄屯村入洋河,这一支流。  流量较大。当时本人任水利局副局长,主管全县地下水普查,给洗马林吃了点些偏饭,虽未留下追踪资料,但也要把记忆中的资料留给后人。

近年来为矿山供水在水库坝外2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打井五眼。井距半径不足30米,井深18—23米之间,五眼井24小时抽水,日抽水量13680立方米,年499.32万立方米,致使大石头底泉水断流,村民饮水发生水荒。当断电停泵后大石头旁泉水又复涌。

河北省地质三大队资料提示:洗马林水库外谷深20—29米,这一段风化裂隙潜水随着地形而异,一般3—5米见水,个别达14米,在切割深的河谷中常有泉水。资料显示库区内淤泥压水0.1—0.2秒立方米,库区外0.15—0.2秒立方米,在库区外打井争水是竭泽而鱼,得不偿失。

洗马林村民对这股泉水非常珍借,因为有这处泉水,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她无私地滋养着洗马林人的经济发展和万物春生。

水是有限再生资源,爱水、节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洗马林人视水如命,素有兴水利,除水害的传统,祖祖辈辈为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的沉重代价。为用好水全堡人民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和水能利用工程。各类水利工程随处可见。

饮 水

人类以水而择居,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晚期)遗物分析,人类那时就已在水关荨麻岭下,依山傍水而居,距今己有五千年的历史。是这里的清泉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洗马林人。饮水工程建设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洗马林村人口稠密掘井艰难,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有史以来官员们就把解决人民饮水列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这也成为历代官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万全县志》记载:“人苦浊饮。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西路参将李公熙巡边至水关台,溯其源而通其脉,导其流,从马头山东山根凿石渠入堡,以其井养”。“百余年来人众不足供挹注另设法石渠外取用津水,故渠逐渐而勿用。修盖水磨者逐借渠走水,至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津水又不足用,协台德公集绅嗜议修水利,地就其势非复石渠故道而不可,渠为水磨家所占,前县宁断归盖堡”。“又因山洪长发,不觅冲刷明渠石坝,暗接石渠坝外,又植树以固之。至今猶利顿焉。见邑人贡生王式孟碑文,光绪六年(公元1881)重修石坝北头一百零三丈,南头七十八丈,经郝秀荣、宁天德、许文、左瞻云、杜萌等人经理其事,加盖坝顶,捐民商善钱九千三百七十五千文。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坝头展筑二十三丈,经秦造士、阎 益、贾光士、赵万福、刘冕、邢贵德等捐商洗钱九千六百一十千文。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展筑北头坝顶二十三丈,南头坝顶十丈。由郝守贞、杨畅龙、赵万福、石自成、左鋹、宁应聘,罗锦昌等经理花费洗钱八千九百六十三千文。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北坝中间新换石条四十七丈。由许锦、郝守贞、梁佐、阎升高、杜联纬、邢仲德经理共捐洗钱七千五百三十八千文。民国三年(公元1914)北坝头新修鱼角形石坝二十二丈。由梁佐、郝仲德、杨尊、杨佐、李霖泽、许仲章、郝昌久、邢云魁、程建智、杜泮林、梁国贞、左树铭等经理,共捐洗钱四千九百九十二千文”。

民国三年(公元1914)后村民立岁修,饮水制,费用由商号捐募。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石坝毁于山洪后,将水源迁至何龙磨水渠前二百米处。(赵永前房侧)筑引水渠入井济民。每逢夏季山洪暴发村民皆饮浊水。村民一见雷雨天便忙储水避浊,因洪水入井,泥沙沉井底,秋天村民掏井中泥沙已成制度。上述记载足已说明历朝历代官员都把解决民众饮水,作为关注民生的头等大事去完成。

1958年村民要求不饮浊水,将水源由何龙磨前引水济民,提到镇水台西北 陈油坊水磨轮道,在山体裂缝涌水处济民,费用由北城壕大杨树砍伐支付,延长管道一千二百米。堡中增设马场街,东门外管道,增水井十眼。全村水井增至二十八眼,克饮浊水民欢乐。经管人赵瑞、李云、郭庭栋,但村民饮此水三年后全堡多发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化验水质,是因此水严重少碘所至,后弃之。改病水所耗资又将护城大树砍伐抵资。1959年又将水源改到大石头底清水池,饮浊水从此告别。此项工程从陈油房延长管道300米连通,工程由赵瑞、李天美经管,李云、王裕、郭庭栋、郭庭柱组织施工,后由王英负责调水。

1983年4月由高有铭、梁柱、张柱、梁永贵、张永胜村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决定,改造饮水,建自来水管道。征求村民意见后,由高有铭组织修自来水,阎少文、张云富负责技术指导,从大石头底引水,经北干渠借喷灌管道入堡。堡内铺塑料管道,按街设饮水点三十处。次年又将北干渠水泥管换成DN125聚乙烯塑料管。全村饮水得以解决。耗资六万多元。1994年自来水入户。                                                                                                                  村民回忆,由苦饮浊水、弃饮碘水、到街头设点取水,到入户水龙头取水,经历了630多年的艰辛劳动才饮上自来水。

洗马林堡,有古深井,深三十余丈,水难饮。传说裕太泉院内有深井,投荞麦皮,龙池屯井中发现荞麦皮可见地下水道连通。合顺号门前也有古井一眼。1992年在五金门市部前又发现石砌古井一眼,可见先祖为克浊饮经历之艰辛。

堡东北车牙沟有泉,用瓦管引入白衣庵井内。1946年还有水流入井内,而后逐渐不通。

堡北石豁子里,丰收洞出口前三十米东山沟发现饮水瓦管,沟尽头有土丘,可能是水源,何年何月修建饮水工程无考证。距水源500米处便是万家村遗址,推测是万家村饮用水源,后人可考证。

灌溉渠道

利用水资源灌溉良田是洗马林村民实现农业丰产丰收的主要措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所以修渠灌田一直是洗马林人的主要农事话动。农灌渠道较多,按地形、地名渠道有:

永顺坝:在现关坝下200米处建引水渠口,长1500多米,灌三庙儿,吊齿湾,马莲路的耕地,现已报废由关坝代替。

永通坝:长2000米,宽2.5米,从关车路引水,浇黄洼河、望兵台、马连路范围内的土地2000多亩,是清洪两套水灌渠,现在叫关坝。

下北坝:长2500米,宽2.5米,从堡后死人坑,坝拐子外引水,浇甲墙、东门外、石牌楼、北土沟的土地1200多亩,现已废,东部已成宅院。以上三条干渠建于1930年至1935年。

上北坝:1942年至1943年刘文盛任镇长时由邢尚荣主持开建上北坝,从水关庙儿底引水,流经水关、堡北、老人沟、卧牛山到古城梁。1959年水库建成后北移一百米,扩宽6米,勘测设计是本村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李如楷先生。该渠现更名北干渠,为清洪两套水灌渠,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扩大了灌溉面积1500多亩,也是与水库配套的第一条大干渠。洗马林为了引洪淤灌,在古城梁南与旧堡村合修古城河洪水渠1500多米,筑支口两座。

1959年水库建起后修柳沟大坝。从马头山筑渠首,沿西山南下到柳沟,但受益不大,现仅流至窑沟以北。

1964年公社书记刘汉钧,村干部田志录、桑玉负责筑关坝渠首和北干渠渠首。这两条干渠至今还使用,保浇面积六千余亩。

石豁子水利工程

1971年冬公社包队干部,革委会副主任杜振兴,组织委员郭发召集大队总支委员会成员,开会研究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决定在石豁子外找水源,计划打井,凿洞,开盘山渠,扩大水源增加水浇地面积,既保春冬汇地又保夏浇。经向各生产队征求意见,一致同意在石豁子外开发水源。决议确定后,一个以打井凿洞为中心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大队成立专门班子,组成以打井、凿洞开渠为中心的水利工程指挥部。成员有:田志录任主任、梁柱、张柱任副主任,委员有王登元、张永胜、贾继忠。带工领导是梁柱、张永盛、贾继忠。公社主抓工程和技术指导的是包队干部郭发。由于组织严格,施工队伍过硬(壮劳力),不怕严寒地冻,条件艰苦,经过四个月奋战,当年成井三眼。排序是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其中一号井单井出水量最大,涌水360吨/时,号井安五吋泵两台,三号井安五吋泵一台,井深八至十二米。1972年又打成四号井,五号井。五眼井汇流入丰收洞。经测流量为0.3立方米/秒。日出25920M3,成为全县有名的群井汇流。一号井打到10米时三台六时泵排水仍不能施工,水泵上水不好,当拆修时发现叶轮内卡满了泥鳅,曾一次打捞过半桶,这一怪事惊动了专员钮勇同志,派市水利局地质专家探讨,后得出结论,这里是片麻岩与第四系交界处,有一东北向较大断层形成一个断陷洼地,地下水丰富的河谷,穿过水库峡谷,地下有大的裂隙,才会有泥鳅地下生存的空间,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励了人们打井的积极性。

1972年2月7日动员村民开凿丰收洞。洞位于石豁子东侧,全长五百二十米,分八个作业面施工,洞的断面是片麻岩。历时一百一十天凿通。经管人梁柱、张柱、张永盛、贾继忠,技术工作由郭发负责。

洞凿通后清底找坡,用石块砌侧墙,青砖碹顶,当年通水受益。正当作物受卡脖儿旱时,五眼井一起开泵,与泉水合流,完成夏浇3500多亩,严重的旱情得到了缓解,当年增产粮食五十二万斤,创历史最高产量,亩产跃过黄河(亩产量400斤),受到地区和县政府的奖励。

1972年春,为保护石豁子群井,公社党委决定: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在辛夭子河修护井坝三百七十米,同时修丰收洞进水闸和冲沙闸,此项突击工程由公社书记赵金旺带队,奋战七天完成。后为取直河道,保护大井,组织有经验的社员打炮眼一个多月,装炸药1.5吨,一炮将高10米、宽23米的山嘴炸掉,取直了河道,保护了大口井。策划人郭发、田志录。打洞装药由范增祥、李和山、贾宝荣等有经验的炮手负责,指挥爆破的是公社书记郭万娥、武装部长王海鱼。

1972年秋天动员洗马林、胡拉沟、太平湾村民开盘山渠五千二百米,凿山洞八座,长四百二十米。次年制直径六十厘米水泥管五千二百米,当年制管,当年安装,引水至太平湾,新增水浇地:洗马林七百余亩,胡拉沟二百亩,太平湾一千五百亩,耗资六万多元。管路由三村各受益区分管。水源设备归洗马林村所有。主要经管人有:范增祥、李和山、张福云、张云富、贾宝荣、贾政、牛满、王建军、贾继忠、邢占海,左树林。

1975年在辛窑子河挖潜流。从一号井始挖,到四号井,衬砌为砼立柱和拱圈。边挖边衬,因地下高层控制不严末成,耗资两万元。

1982年在洗马林堡北建成自压式喷灌工程,引石豁子盘山渠水至三老人沟山顶筑池,用六吋铸铁管引水下山至北城底,总高差五十多米,沿途设喷灌井二十五个,移动管道五百米,一次开喷头二十个,自压喷射半径三十米,喷灌面积530亩。工程国家投资两万元,自筹一万元,主管人梁柱、王登元,水利局副局长郭发为工程总指挥,技术员张沛伦、张云富勘测设计并指导施工,工程建成后成为全县第一座自压式喷灌,现为洗马林村自来水管道所利用。

洗马林水库

1958年春开工兴。1959年建成拦洪蓄水。水库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库容590万立方米,重现期500年,二十四小时降雨量264毫米,洪峰流量920万立方米,最高洪峰226.4立方米/秒。工程由县委书记常庚,副县长路晋指挥,行署水利技术人员毛以良、吕守谦负责技术工作。全县四十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动员民工5200多人,奋战二年竣工,是1958年大跃进的最大工程,在少技术、缺设备,就凭人多的的情况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进度之快,罕见少有(整个工地人山人海,比、学、赶、帮、超的竟赛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洗马林水库坝体为粘土心墙坝,高31.5米,长256米。输水洞泄量17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2000亩,总投资140.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7.45万元,群众集资32.5万元,干部和教师捐资5000元。

1977年发现大坝西侧裂缝渗水,用砼灌浆补之,共用水泥100多吨,钻孔30多个,用泥浆泵灌注,库外山缝已挤出灰浆,但还是渗漏,这与前面所说的山体结理发育松散有关,水库渗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1981年秋蓄水后,不幸输水洞被泥淤死。翌年五月组织人工挖泥输通。县水利局派副局长郭发,技术员贾致华组织施工,耗资7000元。昼夜奋战35天挖通,为保水库安全,此后便不敢再蓄水。

回顾当年兴建洗马林水库的那个场面,真是难以忘怀。洗马林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也是全县人民辛劳和智慧的结晶,它造福于洗马林、旧堡达53年之久,为农业生产,抗旱、防洪作出了贡献。当年县委、政府为了根治洗马林河的洪灾,决定在洗马林村西北前后水关之间兴建一座水库,缓洪蓄水。1958年4月底拉开了兴建洗马林水库的序幕。大干快上,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是兴建水库的行动口号。工程开始前先将后水关村的十多户人家迁到洗马林村。水库指挥部搭起办公棚,先后动员全县各村出工,最高时达一万多民工,周围各村住满了民工,有的民工住在碾道里、马圈里。各村自办食堂,吃的是小米饭、玉米面、高梁面,民工每天上下班往返十八九里路,工地实行8小时三班倒工作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群众积极性却很高。水库工地的煤气灯、马灯把整个工地照的通明,木轮车、肩挑人抬沙土穿梭于整个工地。人流似蚂蚁搬家,密密麻麻地在峡谷中穿梭。大坝挖基的人流穿着水鞋、水裤、头戴柳壳安全帽,两人抬一大筐砂子,川流不息地往返捞砂。那时没有挖掘机、推土机、全是人工开挖,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在输水洞作业的青壮年工人手把柴油机带动的风钻轮番凿眼放炮,炸药不够就用土法制造黑炸药,用硝氨、锯沫、柴油配制土炸药,决心在大坝合垅前把185米的输水洞打通。三班轮番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山谷。到七月汛期来临,大坝挖基还有6米才到基岩,指挥部果断地决定回填,回填到合拢的关键之日,0.5秒立方米的清水流量冲涮拢口很难封堵,清水不入导流洞,就在这紧急关头,总指挥路晋(副县长)身先士卒跳入水口,用身体去堵水,这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在场的干部群众,一拥而上跳入水中,顿时做成了一道人墙,沙袋、被褥成捆投入水中,一车车、一筐筐粘土倾倒水口,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合拢了。下午正在庆祝大坝顺利合拢的祝捷大会召开之时,天气突变,西北方向升起黑云,霎时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一场山洪袭来,顺利通过了输水洞,保住了大坝。这样规模的小乙型水利工程,在万全县是前所未有的。工程进展顺利,凭的是突出政治,靠的是民兵建制,军事化组织,工地上到处红旗飘飘,挑战书、应战书频频,挑战应战牌随处可见,用石子摆成的大幅标语布在山坡醒目之处。到处贴标语,全是豪言壮语如:“愚公移山,战天斗地。誓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整个施工现场从领导、到工程技术人员,再到全体民工个个不甘落后,保持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奋战半年初步完成了拦洪蓄水任务。水库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于2007年进行重修,加做了泄洪洞前闸门,加固除险年年进行。

1972年旧堡村在榆林沟的庙儿沟挖潜流,安直径400毫米输水管道,经库区和洗马林辖地北井沟打洞,越过库区引潜到旧堡。两村在县委书记王郡的主持下签订协议,双方法人代表人是:洗马林村田志录,旧堡村乔丰旺。协议商定洞打通后双方各埋一路等径管道,双方共同封死洞口。而旧堡村背约,单方安管封洞口,当水库蓄水时,经测漏水十分严重。造成两村矛盾,水库无法管理。公社书记赵晋旺、副书记郭发参加了协议的签定,协议保存在各村和公社。

驻军饮水工程

1983年驻洗马林的解放军某部,提出用大石头底水做饮水,村民不同意,后将石豁子外二号井以八千元补偿费让予部队使用,并安铸铁水管径丰收洞引至卧牛山营房,因井水受旱情的影响枯水期不够使用,又在堡后城脚打井未成。后再从黄土梁村的沙梁沟挖潜补给,管道与丰收洞管接通,并在石豁子里西侧山脚做蓄水池一座调节水量。

水利工程管理

洗马林水利工程的专业管理,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那时村中就有了专门的班子(没详细记载)。从1925年始,有李云、郭庭栋、王裕专门管理洗马林的水利工程,那时称管水人叫“渠头”。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灌溉面积的增加,管水人续有郭庭柱、席福贵、李万贵、杨永怀、黄老三、王英、王万忠。会计有任俊,秦兆林,许珠。解放前土地私有时,凡浇地户到冬天,按亩以收小米抵顶水费,并建起按地亩摊工洗渠清淤的制度。合作化后村成立了水利委员会,水库建成后由洗马林、旧堡、三里庄、柳沟成立了洗马林水库管委会(代表制)。那时的洗马林水委会是以工分为酬。1984年土地承包后废除工分,由村委会付给管水人年酬金,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后又把水利工程承包给私人管理,浇地水费猛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群众浇不起地,意见很大。水利是公益事业应当统管,水是无价有限再生资源,但是通过工程管理就成了有价再生资源,浇地、饮水缴费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必须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这是关系民生工程的一件大事,要认真解决和管理。

《万全县水利志》治水人物篇有:李云同志因治水有功、县政府挂匾资誉,匾文为“兴治水利” 蓝地金字。

土地承包后对原集体管理的水利设施疏于管理,一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二是缺乏管理资金;三是重建轻管。这种状况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也该提上了议事日程。

开发地下水

当时洗马林无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都觉水源不足,为弥补水源不足问题曾在堡西南,正南打井,增加水源,实行井渠双灌。1986年在羊路(地名)打机井一眼,深130米,单井涌水量50吨/时。十八堰子打机井一眼,深150米,涌水量50吨/时。下黄洼河打机井一眼,深143米,涌水量60吨/时,并都配套抽水,2008年春,我与石建军村书记参照地下水普查资料在陈士儿洼打机井一眼深120米,单井涌水量80吨/时。

据水务局地下水普查资料推断,洗马林村属山前冲洪积平原,经电测富水区分布在西河,经羊路直下入旧堡林场,下黄洼河到马连路、李牙坟地域120万平方米为富水区,属洗马林河与古城河冲洪积扇的重叠区,所以地下水丰富,其它地域为贫水区,富水区,一为西河故河床,一为低洼集水区,部队营房前有一片富水区。以上富水区,因含水层变化较大,故富水区变化也大,且分布不均。(前已附地下水普查图)

河堤护坝及护城坝

《万全县志》记载:“堡西河东岸护城坝于乾隆六年(公元1744),知府王者辅,知县左承业建石坝三百六十丈,后立岁修制”。“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增筑城西北耕地护坝一段”。每年汛前动工岁修,迄今延用。

1970年农业学大寨缩窄河床成滩造地,又筑河西石坝1000米。河床缩窄而增高,护城坝被埋丈许。1980年测西门外河床比村委会高1.5米。成为城外悬河。为维修护坝,县人民代表王凤林曾多次提案争取资金,1979年,王凤林同志提案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投资壹万元重修,加高护城坝60厘米。工程负责人高有铭、梁柱、张柱、王登元、梁永贵,水利局派副局长郭发监督施工。

护地坝造地工程

西沙河护地坝始建于1970年农业学大寨年间,从杜油坊水磨起至羊路口,筑护地坝1000多米,成滩垫地200多亩。1973年筑大沙沟石坝,从张梁头起筑坝130米,成滩造地32亩。

1972年筑三道岭至古城梁盘山渠延长工程,同时筑李牙沟至八龙庙坡盘山渠支渠。

1975年筑动力站到陈士儿洼砌浆砌石干渠1500百米,采取了节水防渗措施。

小流域治理

1975年秋,李牙沟、老人沟改河闸地。1984年李牙沟做水土保持工程,种果树400百余亩,沟坝地发展金红123杂果,坡面种植沙棘和柠 条。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的方针,总结出适合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

陡坡布置鱼鳞坑,缓坡环山水平沟。

沟头打上防护堰,支沟布置谷坊群。

主沟小弯要取直,疏峻河道把洪行。

群体防护配合好,地表径流就地分。

沟底乔林阴坡松,冲刷坡面灌木丛。

退耕坡地多种草,沟坝地里经济林。

严格管理早见效,持之以恒定成功。

建鱼池

1958年,村民在北井沟右侧建起十八亩大的养鱼池一座,引大石头下清水到鱼池养鱼,退水灌溉,因池底、池堰未做防渗处理,四年后因池底漏水严重,毁池恢复种地。

1959年在古城梁山脚建鱼池一座,面积三十亩。因池底漏水,现为耕地。所以那里地名现叫养鱼池,原地名叫旱古城洼。

争 水

有限的水资源和较大的水需求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争水抢水的事端频频发生。沿河两岸水磨家争水,每到枯水期两岸磨主争先到后水关挖泉眼,互不相让,以河中心为界各挖各段,各自深挖获水。另外农民浇地也互相抢水,所以在解放前村民立章为八天一轮夏浇,浇地只限羊路、柳巷、中河、中坝、西关、十八堰子、三里屯,大坝、二坝种的是蔬菜和夏收作物不受限制。立章建制规范了夏浇秩序,从上往下轮灌,主要是保浇好地。八天一轮的浇地制度,合作化后废止。

洗马林村民颇爱水利和水利建设,山泉清水济养着全堡村民,滋润着沃土良田。村民惜水、爱水,养成良好的风气,涌现出好多治水功臣,兴水利,除水害是村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在洗马林形成风气。

三、农业

洗马林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半农半商的集镇,商业、民以食为天,加工业也以粮食为主。长期以来农事活动代代续延,形成了一套淳朴的农事活动习俗。与全县相比虽然不尽相同,却又大体相似,各有套路。受地理位置,海拔高程、气候变化、水利条件形成了小盆地气候,也与周边村形成较大的差异。洗马林位于县境西部丘陵区,海拔800—1000米,无霜期121—134天,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左右,现有耕地七千多亩,水浇地五千多亩。土壤主要有淤灌土、淡栗土、淡栗钙土。粮食作物以玉米、高梁、谷黍、山药、豆类、蔬菜等作物为主。

玉米:是大宗作物,约占种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古老籽种是黄马牙、白马牙、金皇后、英粒子、大屁股、小黄玉米。现在推广优良品种有:黄417、中杂11号、44号、万201、202、204、205、206等。还有本县培育的新籽种,也大面积种植。

高梁:老旧品种是:一绺红、五大郎、打罗锤、地丁、饽饽头、大黑壳、珍珠帘(粘白高粮),七十年代引进遗杂七号,晋杂5号、12、57等新品种。因晋杂五号产量高,在七十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1973年晋杂五号遭虫害,大面积起蚜虫(油汗),次年种植量减少,现已不见种植这一品种的高梁了。

大麦: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是大路作物,洗马林种植大麦的面积较大,大麦和高梁的种植面积占50%。大麦、高梁、连高梁壳子、谷植子也全被缸房收去制曲和酿酒。三家糖房也互抬价格收购高梁制糖。而且种大麦还能复种黍子、胡萝卜,农谚说:“小暑吃大麦、大暑吃小麦”,不误农时全能复种。洗马林人俗称种二茬。解放后大麦的种植不见了踪影。

谷子:主要品种是:狮子头、二红谷、发财红、压塌车、沙录滚、黑夜来、七月黄、白粘谷,黑谷子(吃糕的谷子)等,50年代后期,陆续引进西城白、竹叶青、三变化、白粘谷、青粘谷等,70年代陆续引进八一谷、大寨谷、跃进4号、黄599、承农2号等新品种,成熟期有晚有早,根据土地条件选择种植。

黍子:主要品种有:大青黍、二青黍、紫来带、疙嘟儿白、大白糜子、小白糜子、蔚州白、黄羊黍。

杂豆:大黄豆、小黄豆、兔儿眼睛豆、绿皮豆、大黑豆、小黑豆、开农3号、8号、长农2号、4号、豇豆、绿豆、红小豆、白小豆、蚕豆、云豆(黄、花、黑三种)等。

薯类:以山药(马铃薯)为主,主要品种有:财主灰、紫山药、大白山药、一窝猴。新品种有跃进、虎头、里外黄、紫花白、无毒薯、一墩青、男爵、坝薯9号、小白花等。甘薯主要有徐薯18号。

油料:以种葵花为主,品种有:本地葵花、白籽葵花、二道眉。另外少量种植胡麻、亚麻、菜籽、篦麻、花生等。

蔬菜:(1)白菜有:箭杆白、黄牙白、小青口、二高座、二青邦、卷心白、抱头白、玉青。(2)圆白菜有早熟京丰、晚丰。晚熟秋丰、报春。(3)玉蔓菁,它是洗马林的一大特产,种植历史悠久,远销张家口咸菜厂(4)更具特色的是黄花菜(金针),凡八天一轮的水浇地上堰口种满了黄花菜,到七月份开始摘金针,天刚亮就去田埂上摘金针,当日蒸熟晒干,是国宴的上等菜,年产1000多斤。(5)西红柿现为大路菜种:(6)其他菜类是:韭菜、芫荽、黄瓜、冬瓜、西葫芦、甜椒、辣椒、大葱、菠菜、红萝卜、青萝卜、茄子、旱蔓菁、芥菜、地葫芦、葫青、大蒜,也有种植西瓜,香瓜的习惯。香瓜有:蛤蟆皮、花纹翠。西瓜有:云绿乌、大黑皮。

种植蔬菜集中在大坝、二坝(村西的地),这儿的园子地离水近,出进方便,常年种菜的有四家,他们雇用的长工专门种菜,春季主要是整地,做养畦育苗:黄瓜、茄子、玉蔓菁、圆白菜、尖椒、甜椒苗的营生。到秧苗长好后出畦栽种,其他蔬菜是按季播种,长工平时忙于田间管理。每天下午办好各种蔬菜,次日上市摆摊卖菜。每天销量500多斤,全是绿色无污染蔬菜。洗马林村的菜市也是红红火火,各种绿色菜应有尽有。

农事活动

农事活动是按照二十四个节气安排的,从事农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二十四个节气是农民必须认真遵守的法则。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性的发明,人们在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洗马林人虽然不太知道二十四个节气的来由,但是一年的农事活动,总是按照二十四个节气安排农活。

立春是农忙季节的开始,有句谚语说的好:“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季的农事主要是积肥、送粪、耙磨、整地等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按照:“齐谷雨耩山坡,立夏种河湾。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小满不满种什不管,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六七十天的小糜黍”的规律种植。只要掌握了这些季节规律下种就能获得丰收,有句农谚说得好:“见苗儿收一半,春不种秋不收”。

种地很讲究倒茬半,也就是轮作,不能在一块地里老种一种作物,农谚云:“谷子黍子,三年换个主子”,意为不能重茬种。尤其是西瓜最怕四六对茬,即第一年种了西瓜的地,第四年、第六年再不能种西瓜,否则只开花不坐瓜。农谚曰:“葱茬谷子豆茬瓜(好茬畔),荞麦茬畔最遭殃”(种啥也长不好)。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好多轮作经验。

夏季农事活动主要是夏锄,也叫中耕,一般的地都要锄三遍,农谚说得好,“地锄三遍收,地种三遍丢”,抓住时机锄地是最好的农田管理。同时夏季引洪灌溉也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也有农谚,“一场洪水一场肥,两场洪水囤圪堆”。另外追肥,灭虫也是夏管的主要农事活动。夏管结束秋收之前的农闲时段,农民还有压绿肥、叠堰、防霜等农活。

秋季是农民最忙的季节。秋分放大田,一切作物陆续收割,收前先做好场面,叫过场。农谚曰:“镰刀响十来晌,八月秋忙秀女下场”。形容男女老少齐动手搞收秋。庄稼收割到场后,农民精打细收,以做到粒粒还仓。从寒露到立冬是秋耕时段,凡水浇地是深耕晾墒,等待冬汇,旱坡地耕后耙磨保墒,风揭地免耕。

冬季的农活先是号沙,就是把水口子冲进的沙子铲成堆。做冬汇地前的干生活,就是打畦整堰准备冬汇地。洗马林村民浇地都要打畦,从不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冬汇地好于春汇地,冬汇地保墒灭虫,所以洗马林是冬汇地最多的村。送粪也是重要的农活,冬季送粪要在冬汇前把粪送到地里分堆盖好土,等待冬汇。

这里作物种植基本为一年一熟,复种面积很少。只有种大麦、小麦可回茬黍子、胡萝卜、白菜等。间种套种较为普遍,主要套种豆类,如葵花、套蚕豆、黄豆。高梁搅豆子,玉米间种谷子,高梁间种豆子。瓜地套种胡萝卜、大萝卜。还有带种,有8尺带和丈带。

引洪淤灌,改良土壤,倒沙换土,改造粘质土壤也十分重要,洗马林人对这项改良土壤有很深刻的认识。农谚曰:“土倒土打石五,土倒沙打石八”。引洪淤灌是洗马林农民早已认识的增产措施,每到汛期天变农民就在地头迎接洪水,就是晚上也不放过,特别是第一次洪水最肥。

从七十年代起开始了用化肥作底肥,所追化肥,有碳酸氢铵、尿素、二铵。八十年代推广地膜覆盖种植。

农 具

过去农具的使用较为原始,除秋耕实施机耕外,还是传统农具,以铁木

制农具为主,整地还是以木犁、条磨、钉齿耙、人字耙、锹、镐、独腿耧、两腿耧、三腿耧、石砘子、粪笸箩、锄头、镰刀、爪镰子、碌碡、连枷、玉米搓板、木锹,木杈、扇车,后发展到玉米脱粒机。拖拉机。排灌机械有离心水泵、潜水电泵等,洗马林在1958年成立了农机管理站,农机保有量10多台。主要用于耕地,运输。

土地制度的变迁

解放前土地大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贫僱农家没有土地,他们成年累月给土地大户干农活,这就出现了扛长工,当短工的农民。贫僱农凭干农活获得报酬,维持艰苦的生活,地主以地为主兼营商业,他们的土地推行租种,典种,半种。土地私有制时代,土地可以买卖,典当。租种,就是将土地以一定的租金租给对方,说准租用年限。典种地是交给对方一定的典押金,约定年限,到期交回典地金,再收回土地。半种地是地主人家出地,交农业税,种地人出垫本和劳力,当秋收时在田间分捆子,接一跳一点开,并送到地主场院,或五五分成所收粮食。有句俗话说得好:“半种地,伙安瓜,一个院里住下好几家”,就是说烦心事儿太多。

1945年解放后政府对土地实行“二五减租”,“减租减息”,平分土地。贫苦农民才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得解放。

1948年二次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平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3年实行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人劳分红。

1958年初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土地不再参加分红,那时给农户留少量自留地(种植蔬菜)。1958年大跃进,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村设生产大队,生产队,人民公社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84年解散生产队,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三十年不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形势大好,粮食连年丰收,农民除农耕操作外,还可兼营他业,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特色蔬菜

蔬菜类要以玉蔓菁最为有名,玉蔓菁又名芜芹,个头大,皮薄,肉脆嫩,味道甜,既能生吃,又是腌制酱菜的上等原料,在清末民初是洗马林玉蔓菁种植的鼎盛时期,种植面积百余亩,年产100万斤。洗马林多数村民都要腌一缸玉蔓菁咸菜和少量的酱菜、揉丝子。质量好的都远销张家口咸菜行。早在清朝道光年间,洗马林西园子的玉蔓菁,在张家口生茂号咸菜作坊就是从洗马林进的玉蔓菁,腌疙瘩菜,选用尚好的原料腌制五味玉蔓菁咸菜、丝菜、各种酱菜出售京、津、冀。据传说腌制的上等玉蔓菁咸菜,为朝廷贡菜,作为御膳房专用的头道菜。

玉蔓菁的种植先是用养畦育苗,后出畦栽种,它的种法不是平地栽种,而是打起间隔50厘米的台埂,在埂上栽植才能通风,避开地生的热气,浇水时浇沟不浇台,叫湿周浸灌,各项管理都得到位,才能长的个头儿大,皮色豆绿,脆浓而不烂的好玉蔓菁。

秋后看洗马林

这句话是流传很久的谚语,多数人不晓其内在意义。这句话在全县乃至邻县近村传为常话,有的把它当做歇后语传说。“秋后看洗马林”其意何在,这句话和洗马林的土质特点有密切关系。是指洗马林土地的收成而言,洗马林的土地多为淤灌地,夏至前青苗不长,看不上眼,苗儿不发旺。以为这地方的土地不好,或没好人种植,又不管理,可是到大小暑,施了油坊麻饼、缸坊的厩肥才发酵,庄稼就猛长,拨节孕穗一片葱绿,再加引洪淤灌,庄稼一天一变样,丰收在望。秋后打的粮食,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因苗情小时不起眼,秋后却大丰收,所以说秋后看洗马林,是指洗马林的收成而言。这句话广为流传至今,有的当顺口溜传说,有的当歇后语用,“你甭着急,秋后看洗马林”,是说庄稼有后劲。秋后看洗马林这句话不知传了多少代。

农业有十年九旱之说:干旱的气候特征从1965年—1982年资料统记数看,一般春旱机率0.17:重春旱机率0.33:重夏旱机率0.11。

农谚

洗马林人在繁忙的农事活动中还总结出了好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农谚,一年的农事活动,都是按照先辈多少年来的实践总结出的农家格语来指导农事活动,常用的农谚是:

雨 兆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一定好收成。

八月十五云遮月,今冬一定有大雪。

雨淋头伏是旱年,连旱三伏没收成。

天大旱,人心变。

早晨火烧云,下午雨淋淋。

傍晚火烧云,明日是晴天。

东虹轰隆,西虹雨。起了南虹发大水,北虹起了刮到底。(北虹、南虹在夜晚起,是月光的反射作用)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早雨下不大,下大没招架。

闷热天气热气升,午后天阴有雷声。

蛇过道是雨兆,蛤蟆叫雨快到。

天旱沿山走,雨涝绕河湾。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弹打一条线,隔畔不打田,弹打十日晴。(弹冰雹)

弹打十三村,年年少不了何家屯。(指雹线)

人灰出乱子,天灰下弹子。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下大雨季节,注意防洪)

秋后的雨,云恶雨善。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月份均为农历)。

播  种

清明蛤蟆叫,农忙季节到。

齐谷雨耩山坡,立夏种河湾。(山坡地应早种或顶凌播种)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跑马高粮卧牛豆,六月六看谷秀。

清明不在家,入伏不在地。(指种大蒜)

小满不满种啥不管。(不管大小日期的作物种下都能成熟)

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六七十天的小糜黍。

黍子破土怕灌耳,谷子扬花怕连阴。

立秋二日种谷子,八糠二米度日子。

葱茬谷子豆茬瓜,荞麦茬畔最遭殃。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荞麦。

立秋二日撒白菜,地不冻尽管种。

处暑过后撒小葱,来年垅葱不出胎。

宁可饿死老娘,不要断了籽桑(籽种)

积  肥

春送千车粪,秋收万石粮。

能锄会种,不如愣(傻)小子上粪。

粪是一锹土,没粪庄稼苦。

粪盘子上的庄稼是榜样。(粪盘庄稼长势特好。)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坷垃粪长三年(一、二年发挥不尽肥效)

热粪大田,冷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种地不上粪,跟人瞎胡混 。

羊卧地肥(在羊卧晌时,将羊赶到山坡地里,羊拉屎撒尿,不时地换地方,叫卧地粪。地主儿家还得给羊倌钱、烟)。

农家肥有:茅子粪、厩粪、炕土粪、压绿肥、麻饼、圈肥(猪、羊、鸡、兔粪),现在普遍用的是化肥。即:碳铵、二铵、尿素、磷肥、骨粉、复合肥、钾肥、硝铵。为保证粮食安全,提倡用传统的农家肥,生产绿色粮食、蔬菜,吃无污染食品,应积极提倡。

农田管理

沙倒土打石五,土倒沙打石八。

春耕浅秋耕深,秋后垒好堰,来年得利钱。

伏天划破皮(锄地),赛住秋后耕一犁。

头伏锄地满罐油,末伏锄地没来由。

锄耧八遍,八米二糠。

苗锄一寸,赛过上粪。

地锄三遍收,地种三遍丢。

白茬地不上粪,跟着别人瞎胡混。

雨涝不忘浇园,天旱不忘锄田。

锄头有水,锄头有火。

旱地秋耕要耙磨(保墒),水地秋耕要晾墒。

六月六摸牛肚(高粮孕穗)。

好谷不见穗,好糜不见叶。

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

谷子扬花就怕连阴雨(潮湿受粉不好)。

喝了白露水,连明昼夜黄。

坝上怕处暑,坝下怕白露(指落霜)。

春搭圪梁,秋搭洼(指落霜的地点)。

秋分放大田,镰刀响,十来晌。

黍子伤镰一把糠。(割黍子等到黍穗根粒一捏无水而硬才开镰)

八月秋忙,秀女上场。

齐寒露百草枯,齐霜降挂犁仗。

立冬不使牛,还有十天将圪蹴。(耕半天地)

秋分放大田,农夫忙不闲

地冻车轮响,山药萝卜才待长。

大雪卧牛羊,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指牲口饲草)。

三早顶一工,贪睡没收成。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羊怕谷雨,马怕夏,老牛最怕的是耕种罢。 (青草咬不住,黄草不想吃,老牛没用该杀)

勤俭节约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

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

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到常受穷。

节约要在囤顶上,莫等无粮想有粮。

节约是座聚宝盆,劳动才是摇钱树。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数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叫狗。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四、林果业

洗马林荒山荒沟多,而且分布广,远在北部山区五村都有树沟。远至东柳林、西柳林、羊棚庄、榆林沟、西洞、半打沟、刘虎庄。这些村的树沟是解放前地主遗留下的财产,村里建有台账一本,详记沟道名称,先是由护林员石德胜保管,后交给杨选,连年绿化开发,后人要继续开发利用,勿把权属丢失。

1969年洗马林辛窑子村村民到明长城拆砖时发现里面填有斧砍的松树、水渠柳、椴木、桦木,直径都在三十厘米左右。这足以说明远在明代这里长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传说洗马林村的古建筑也都是就地取木材所建。

洗马林村的山野曾经是森林茂密,是个乔木成林,灌木丛生,绿草茵茵的好地方,可以说是“万树千灌花到处,飞禽走兽满山岗”的好地方。

这里的山山水水历经着沧桑沉浮。至清朝时期,已经是童山濯濯,裸丘莽莽,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当年曾有的林种是:

1.用材林:针叶林有油松、落叶松、云杉、侧柏、桧柏。杨树有小叶杨,是适应性较好的树种,山杨、胡杨、北京杨、小青黑、小美旱、美小47、新疆杨、毛白杨、唐柳、二青杨、大官杨。柳树除普通的本地柳树之外还有,杞柳、雾柳、红柳(酸寸柳)。榆树、桦树(红桦、白桦),现黄花洼沟因封山多年,自然生长的桦树较多。椴木,席家窑村山巅曾有两株生长四百多年的古椴木树,人称是姊妹树,1964年被龙卷风拔起一株,尚留一株,直径约六十厘米,

说到森林绝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清朝康熙帝率兵第二次出征噶尔丹部落时,在北方蒙古地域展开与噶尔丹部的恶战。一天,康熙帝只身出去察看地形,撞见敌军,被追的无处藏身,仰首叹曰:“这儿(大囫囵一带)要是有一片藏身的森林就好了”,他的叹声惊动了山神土地,土地见此险情,即将这里的松林移到皇帝周围藏身,使战败的康熙化险为夷。后康熙脱险又重整军队战败了噶尔丹部。洗马林山里从此不见了森林,只留下荆棘、柠条等灌木。还有的说,大囫囵松树林的松涛声像“回呀!回呀”!的叫喊想往回迁,令人感动。这段传说,表明了这里的森林在那时就已经稀疏了。

2.经济林

建国前洗马林仅有普通的黄秋子、山杏、李子、土桃等小杂果。没有成片的果园,后随着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济林,果园也逐渐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建起的洗马林果木园,座落在西沙滩。

苹果有:黄元帅、红元帅、国光、鸡冠、黄魁、美夏、金冠、倭锦、红玉、黄太平、红太平、胜利、金红一二三等品种。

梨有:鸭儿梨、神不知、二十四季、巴梨、贵妃、雪花梨、金白梨、苹果梨、明月等。

葡萄有:龙眼、白牛奶、黑罕、玫瑰香、巨丰、红香蕉、白香蕉。

李子有:土李、三号李、六号李、杏李子、接李。

桃儿有:土桃、接桃、白桃,还有核桃、樱桃。

肉用杏有:大接杏、二接杏、金刚拳、石片黄、串枝红、甜核二接杏、柳黄1号、木瓜杏、供佛杏(1987年引于阳原县小南口)。仁用杏:龙王帽、一窝峰、优1、优2、白玉扁、北山大扁。

枣树有:红枣、沙枣、山枣。还栽过木瓜树(文冠果)。

洗马林村果园:1958年建起的西沙滩果木园,面积二百多亩,在盛果期年产苹果十二万多斤。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1985年,果园也分包到户,一家一户分散管理,因管理跟不上,少技术,掠夺性生产,果树逐渐枯死,到1997年所剩无几。

1986年在李牙沟新建水土保持经济沟400余亩,因集体管理不善,到1996年全部拍卖于个人,现有果树尚存,品种有元帅、国光、金红123。

3.灌木林

灌木:主要有锦鸡儿科的柠条,原有黄花儿柠条、葫榛子、紫穗槐、沙棘、黑吉子、胡荆子、酸枣、枸杞、山刺梅、山板榆等灌木丛,80年代从山西偏关、陕西神木引进白花柠条,作为水土保持灌木林种植。

柠条: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灌木,它在裸山岩缝中,在白垩纪的荒丘上都能健康生长,它的根长是茎的七至十倍,它不怕天寒地冻,十年九旱的恶劣天气,耐瘠薄,抗盐碱,它在连兔子也不拉屎的地方都能生根、开花、结果,一丛丛、一簇簇、一排排,像英雄威武的战士尽职尽责的守护着光山秃岭。

柠条你要记住山西偏关,陕西神木是你的老家。在山西、陕西各地到处都是柠条,最高的达两米,其籽种奇缺昂贵,其枝条可编制地磨,更大的用途是造人民币纸的原料。它不仅是保持水土的灌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沙棘,当地群众叫醋莞豆儿、酸榴榴,属胡颓子科。它耐旱、耐寒、抗瘠薄,是水土保持的灌木林种,1985年洗马林在李牙沟栽植沙棘上万株。沙棘育苗难,它的传播是靠鸟的粪便传播的,因其籽外包一层蜡膜,水分不能进入故难发芽,到鸟肚里走一遭,蜡膜化掉便能发芽。人工育苗得用70度热水浸泡籽种,使蜡膜脱落后方能育苗,沙棘苗当年出圃。新河口村的王在山是育沙棘苗的能手,他为全县水土保持育沙棘苗有二百多万株。采沙棘果要在太阳未出前铺毯摇枝果落,太阳一出就摇而不落。沙棘果既有食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沙棘汁是宇航员的饮料珍品。它又是根孽繁殖,根孽半径五十米,采沙棘条不能割,一割就死,只能刨,越刨越旺。柠条、沙棘是保持水土的主要灌木,要倍加珍惜,认真保护。

雾柳,在三十年代洗马林河堤全是雾柳护地坝,保护着耕地不受洪灾,也是农民编筐用的条子,到六十年代有了水泥筑坝,雾柳就不见了。

4.林场苗圃

1942年日本侵占时期,洗马林村的西关里建苗圃三十多亩。林种有落叶松、侧柏、刺儿槐、紫穗槐,供周边村庄栽植。

洗马林西沙滩县办林场始建于1951年,占地八十余亩,但所产苗木由县调拨。大量栽植杨树,到1996年成材林基本伐光。现林权归县,据本村干部说是否办征地手续不清,林场占地与洗马林村有争议。

洗马林镇办林场于1971年,下半年由乱窑沟牧场转到黄花洼逐步改成林场,绿化荒山一千五百多亩,共產党员阎忠为场长,一直在山区植树造林二十六七个年头,就连过年过节也与工人在一起,很少回家,他除了植树还发展副业,养牛、羊、鸡。羊是打草圈养。他造的林有80多万株,森林茂密,植被恢复,老阎忠荣获省级林业劳模,县政府树碑以资表扬。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复,退耕还林,禁牧后家畜实行圈养,山中的飞禽走兽也就多了起来,自然生态逐渐恢复。

五、家畜、家禽、野生动物

洗马林村民素有饲养家畜、家禽的习俗。多少年来养猪、养羊、养鸡是一项家庭副业,养大牲畜是为了使役。家养的家畜、家禽有:

家畜

马:品种有三张北马、蒙古马、蒙古杂种马、高蒙杂种马。

驴:渤海驴、阳原驴、关中驴。

骡:马与驴的杂交种,以马为父本的其后代叫马骡,以驴作父本的其后代叫驴骡。外貌特征相似,其耳长界于驴耳与马耳之间。驴骡体型略小,挽力强于马骡,耐劳,环境适应性强,骡子没有繁殖能力。

牛:在洗马林养的有,草原红牛、蒙古牛、杂种牛、奶牛。其饲养目的以耕作为主,俗称耕牛。在民国年间由于缸坊发展较快,酒糟多,油坊麻饼多,油、酒缸坊圈养的牛增多,出现了育肥牛,称之肉牛。而养牛的另一目的是增加了上大囫囵的旱板牛车—“倌车队”,往外蒙运输烧酒、毛制产品,有“牛儿慢能上大圐圙”的说法。高庙堡村乔晏庭先生在洗马林经营的六个裕字店铺,有三个是缸房,即:三裕成、增生裕、裕太泉,年养牛200多条,全是育肥牛,这些牛来自蒙古草原,育肥后销住京津。

羊:以蒙古绵羊为主,有杂种羊、美丽奴、小尾寒羊、土山羊、奶山羊、绒山羊。民国年间羊的饲养主要是前后水关村有羊群,堡中没有养羊的习惯,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堡中也有了羊群。其饲养方法主要是大户饲养和集体群养,捎羊到秋冬把个别羊儿拴养,等过春节杀掉吃肉。

在合作化时期各大队都有羊群在野外放牧,2002年后为恢复大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林草覆盖率,政府实行禁牧,推行圈养羊,大地植被很快恢复,这项政策的落实改成群放养为圈养,非但没有减少羊的饲养量,而且育肥羊大大増加,圈养羊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猪:民间养的猪为本地繁殖的黑猪,解放后引进的品种有:长白、苏白、哈白、北京黑、吉林黑、芦花猪、川猪等品种。

1969年生产大队在动力站建起千口猪的饲养场,规模较大,随之建起了缸坊、油坊、饲料加工厂。全村二十七个生产队都建有集体养猪场,多之养二三十口,少之养十几口。养猪的发展不仅给市场增加了肉食,而且也给社员增加了收入,给农田增加了有机肥料。到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后,集体养猪逐渐停办。

家兔:以户养为主,品种有:中国白、力克斯、黑尤种、法比,但饲养量很少。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家庭养殖业,家养的兔、貂、貉、麝鼠、家兔发展很快。

家禽:以家养鸡为主,其品种有本地柴鸡、芦花鸡、来克亨。并兼养鸭子,鹅,鹌鹑,信鸽等。

动物:家养的是普通狗,猫。野生动物有:狼、狍子、黄羊、狐子、獾子、野兔、山狸子、山猫、老鼠、黄鼠、鼹鼠、黄鼠狼,夜猴、蝙蝠、爬行类蛇等。

飞禽:麻雀、喜鹊、乌鸦、石鸡子、半翅、老鹰、山鸡、雀鹰子、啄木鸟、姑姑救,猫头鹰(刮刮游)。季节鸟有:大雁,燕子和季节性小鸟。

常见的昆虫类,如蜜蜂、蚊子、苍蝇、蝗虫、蜻蜓、螳螂、蝈蝈、蝴蝶、蚂蚁、蚯蚓、蝼蛄、秋蝉、蟋蟀、蜗牛、(蜘蛛、蚰蜒)斑蝥、蚜虫、螵虫、屎克郎、虱子、臭虫、跳蚤、土元等。水产类,如青蛙、泥鳅、蟾蜍、河虾、水蛭。

六、医疗卫生

中医中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医中药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万全县志》记载:秦朝以前医疗活动已无考,在旧志人物篇中所记的有:“汉代名医班立中。”他在县境内每日采药配制自服,直至适量再予病人,治愈者多也。这说明,远在汉代万全境内就有人利用本地产的野生药材治病救人。

医疗机构医生

洗马林解放前没有固定的医疗机构,有医生也是个体行医,但也是名医集结的古堡,当时行医的有:中医李馨(有更子)、王玉(安国人)李林泽、王振生(人称王二先生),胡景炤、高凤周(安静庄人)等中医先生。

胡景炤和高风周是两位医术高超的中医大夫,他两精通《内经》、《伤寒论》、《难经》、《针灸》、脉道很好。特别是医治传染病伤寒,肺结核(肺痨)最出名。外科大夫有秦玉忠、吕耀庭,王生魁,尤以秦玉忠先生的外科医术高明,可动刀做些小手术。因这里医生集结,医术精湛,所以来洗马林求医问诊的病人天天有之。这几位医生有时也乘坐轿车子或骑驴出诊。尤其是胡景炤、高凤周、秦玉忠三位医生最有名望,远近驰名,他们不仅医学知识渊博,医术高,认症准确,而且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听说胡景炤老先生在行医的生涯中集各种疑难杂症医案较多,可能传于长子胡定邦。胡定邦先生曾任北京东直门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医高级教授。

明末清初在洗马林开中药房的有:永兴李,药店老板杨凤岐(河北武安人),还有万和春、天和堂药店,自制中成药丸、散、膏、丹俱全,这几家中药店由祖传的秘方配制的中成药很有名气。早年在洗马林没有西医的情况下全靠中医中药治病。这三家中药店中永兴李规模最大,也最有声旺。

1900年前后,基督教在洗马林西门街设福音堂,西医开始传入,建立医药组织,秦玉忠先生就是福音堂教徒,动个小手术,打针只有秦先生才行。农村不太相信西医,村民多用偏方、针灸、刮痧、拔火罐等土法治疗或寄于求神问卜,以命相抗,养疾为患,疾病流行频频。

1950年初,国家将分散行医的医生组织起来,以个人集资入股形式,在洗马林组建起联合诊所,叫医联会,会址玉皇阁东街路北。在经营发展中,逐步退回了个人股金。1958年组建起公社卫生院。1961年改称洗马林公社中心卫生院。1962年改称洗马林地段医院。1965年改称洗马林地区医院。1972年更名万全县医院洗马林分院。院址玉皇阁后街。

村里在1955年还将分散行医的医生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办起了卫生保健室。1958年发展成保健站。1968年推广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交合作医疗费一至三元,全年享受免费医疗,重病转院补助50%—80%,五保户全免费,同时有了一支赤脚医生队伍,医疗室在玉皇阁后街的健康小店院内。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逐解散为个体行医。

洗马林医院主治医生有:康乐先、郭永济、张洪珠、赵联普、陈振德、陈进忠、侯国兴、张文茂、陈联第、刘铁英、王卫、杜大夫、李凤娥、张俊、李风林等。农村合作医疗成立后医生有中医张庆恒、王正成、陈永贵,分散行医的有李来明、武洪山。

传染病

据旧《万全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发生鼠疫。”1943年10月察北局部地区发生鼠疫,10月26日至12月10日在洗马林设卡封锁交通,注射鼠疫疫苗,我当年才9岁也注射过鼠疫疫苗。

天花:属强烈性传染病,旧时代天花流行较广,且死亡率高,幸存者为疤脸(疤子)。民国年间开始接种牛痘疫苗,现天花已在县境绝迹,1981年接种牛痘疫苗终止。

伤寒:在旧社会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洗马林人称这种病叫“水病”。1947年春,伤寒病在洗马林流行,黄花洼街邢家发病死三人,北奶奶庙街赵家发病死三人,一家出三口棺材,村民慌恐不安,可见这种病之利害。

野生中药村

洗马林,山间田野有大量的野生中药材,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芩、远志、防风、蒲公英、地丁、薄菏、黄芪、麻黄、茵陈、柴胡、薤白、百合、甘草、地肤子、车前子、苍耳子、知母、白蒺藜、苏紫、生地等60多种。另外还有动物和虫类药材,如乌鸡、猪苦胆、鸡内金、蛇胆、蛇退、全蝎、蚯蚓、土元、等。6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发动村民种植药材,曾种过党参、薏米、枸杞、茴香、黄芩、甘草等。洗马林供销社有药材收购站,每年收购大量的野生药材和种植的中药材,这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致富门路。

(0)

相关推荐

  • 成都自驾1.5小时|密境森林|超级冷门耍水地

    成都自驾1.5小时|密境森林|超级冷门耍水地

  • 沟坝河畔修堤忙

    2021年第107期 总第413期 4月26日 星期一 三月以来,在陇南武都西路,沟坝河山洪沟道治理工程全线开工,曲折漫长的河床上一派繁忙景象.该工程总投资2784.17万元,分段承包,自蒲池乡王坪村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六)——亲亲故乡亲亲水

    路罗川河水汤汤,顺着川道滔滔东去,日夜不息.她的源头之一,就是我们白岸大北沟起源于南洺水的丽水河. 这条小河水,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年每代,一直默默无闻,哗哗东流着,为两村村民,奉献出自己所有的爱- ...

  • 呼和浩特地名:小井乡的30个村名来历(曾属郊区,后属赛罕区)

    小井乡,位于市区东北边缘,距市区55公里,地处大青山山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驻地小井村,1984年改为小井乡.东与卓资县为邻,北与武川县接壤,西南与保合少乡.罗家营乡.毫沁营乡毗连,系纯山区.辖 ...

  • 广安市邓氏村落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山埝村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红庙村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广门乡银锋村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井河镇石坪村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白阳村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金狮村 四川省广 ...

  • 【我的乡情169】有令峻:故乡三石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故乡三石 有令峻 我写的是50多年前故乡山东平阴山区的事. 石  井 栾湾那儿多石井,井多且深.开始我家住那村西南角,租了一个小院.出门向西再向南约30多米处有一口水井.井被四 ...

  • 永不磨灭的精神

    永不磨灭的精神 郭广华 陈永贵,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响亮而伟大的名字. 他,本是一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什么,让他有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总理. 这还要从那个仅有几百人的 ...

  • 面试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颁奖词(四)

    0101: 文天祥: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 ...

  •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大美费县的四个著名历史事件,你了解几个?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大美费县的四个著名历史事件,你了解几个?

  • 洗马林 一座集军事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古堡 第A7版:张垣文化 20180416期

    洗马林, 万全区辖镇. 明宣德十年 (1435) 筑洗马林城堡, 城内建有玉皇阁, 是区内仅有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物. 洗马林镇在古代是万全西部重镇,历史悠久. 镇内庙宇颇多, 现存中央街的玉皇阁, ...

  • 古镜里的历史文化故事(二)汉代四灵博局纹铜镜

    古镜故事 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铜镜系列故事 古人在镜子里欣赏自己的美,而镜子也有自己美丽的纹饰.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这件珍贵的铜镜,名曰"汉代四灵博局纹铜镜",背面半球形钮,在正方形栏 ...

  • 同行陕西历史文化游(四)

    锁呐加摇滚,是少年时对西北风的印象,这首西北风貌外加现代重金属的信天游确实深深打动了那个时代年轻人,这种震撼大概仅次于崔爷在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上一无所有的冲击波,大西北就是那种自由奔放的天地吧,此前一 ...

  • 带你了解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楼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喜欢在山巅水畔修建一些楼台亭阁.于是便常有文人墨客登楼望远,兴致盎然,挥毫泼墨,吟诗作赋.许多楼阁也因为一些著名诗词而名扬天下.正所谓:"一篇传世佳作,一座文化名 ...

  • 地名里的历史文化记忆——竹林乡各村地名由来(四)

    丁堂 在杞县城西南30公里.竹林北3公里处.2个村民组129户,554人,耕地650亩.属梁寨村委会辖村.相传丁氏系出姜姓.姜太公之子丁公之后,公谥为氏,明代其后裔移此,东有三观庙,西有送子堂,故名. ...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罗瑾 ‖ 邛海女神之眼——《迪山日记》研究之二(四)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 编者按 清末民初,四川礼州(西昌)人陈光前所撰<迪山日记>经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整理,2016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日记记录了当时四川省.西康省的大量社会文化 ...

  • 中国历史文化'十个四'

    中国历史文化&#39;十个四&#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