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入手,漫谈掌管明代整个官僚体系的吏部

前言

我国皇权的趋势一直是不断地加强,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的时候标志着丞相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即使这样皇帝也需要权力机构来分担自己的压力,毕竟没有了丞相的分担自身的压力十分的大,于是在永乐年间的时候设立了内阁,除此之外六部之首的吏部也与内阁进行抗衡。

通过这样的权力制约来保证皇帝能够掌握皇权,吏部尚书作为吏部最高领导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策,通过吏部的任用官员能够平衡内阁和六部之间的权力。

自永乐年间以来朱元璋诛杀了宰相胡惟庸标志着我国封建王朝长久以来的宰相制度由此结束。将宰相的权力分给了六部,六部听命于皇帝,这就推动了皇权的加强,为了分担皇帝在处理政务上的压力在永乐年间设立了内阁制度来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内阁为皇帝服务自然需要聪明的臣子,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一切制度刚刚开始完善皇权加强,在六部和内阁之中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各司其职,但是在后来明朝发展中不断地权臣出现权力开始权倾朝野吏部的责任十分重大。

一、吏部侍郎与吏部尚书

吏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都是由吏部进行任命和选拔所以吏部统领了六部,吏部尚书作为吏部最高的领导人身上的担当是很重的。吏部侍郎作为吏部尚书的助手负责辅佐尚书处理吏部的事务,但在整个吏部行政运作的时候仍然是以尚书为主导。除了辅佐尚书进行普通的吏部行政运作当尚书空缺或者是生病需要人出面执政的时候吏部侍郎负责维护吏部的正常运转。

《明会典》记载:“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缺至五、六十员,郡守缺至四、五十员,以及两京郎署等官,自内而外,一皆未补”

吏部侍郎作为吏部尚书的辅佐官在尚书空缺的时候可以直接任命为尚书,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的,在明朝前期的时候居多。目的还是想要迅速的稳定吏部政治运转来统领六部来与内阁抗衡维护皇权。每当吏部尚书职位空缺的时候优先选择的就是吏部侍郎,一是吏部侍郎熟悉吏部流程二是吏部侍郎曾经主持过整个吏部大局熟悉政务。

二、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的隔阂

当内阁权力不断地上升引发了皇帝的担忧于是惩戒了内阁权臣提高吏部的地位来加以制衡,但是吏部地位的上升却不代表了吏部侍郎地位的上升。于是乎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的隔阂越来越大了,因为吏部侍郎逐渐的丧失直接担任吏部尚书的可能性。自正德年间以后吏部侍郎基本上无法直接晋升吏部尚书。

吏部地位不断地提高自然对于尚书的选任也是十分看重的,于是乎选任的标准开始了新的变化。原本只需要能力强就可以担当尚书到了后来也要看自身的政治功绩。此时的吏部侍郎不仅日常辅佐吏部尚书,所以不管是从资历上还是政治功绩上都十分适合当吏部尚书。但是制度的确定和实际执行会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尚书地位不断地升高吏部侍郎与其地位差别越来越大了,吏部尚书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将吏部侍郎架空。

结论

吏部尚书的地位不断的上升甚至还会出现权力的外延,于是为了平衡内阁之间的关系,在明英宗的时候允许了吏部侍郎可以进入内阁参加政务这个规定在以后都延续下来。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吏部侍郎拥有了新的政治前途就是进入内阁效命。因为吏部侍郎熟悉了吏部的事务拥有很强的政务处理能力所以在内阁之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吏部侍郎进入了内阁后扩大了内阁的权力,通过内阁臣子的身份参加到决策之中能够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自身又在吏部任命拥有很强的人脉关系所以在内阁十分的重用。这是因为内阁高层的人事任命都在于吏部手中,每当权臣出现主导朝政的时候很大程度是因为吏部出现了问题。

参考文献:

《明会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