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篇  中华文明解说词6

(续)
公元1092年,宋代大天文学家苏颂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今人根据史书的记载,按原大的五分之一复制还原了水运仪象台。人们看到苏颂开创了多项天文仪器研制史上的世界第一:它是目前用来控制望远镜随天球同步运转的转仪钟的先驱;它也是望远镜观测室活动屋顶的始祖。
距今1500年前,祖冲之将中国古代天文数学最初所使用的圆周率用罗列算筹反复计算,数值从3精确地计算到如今人们常说的3.1415926。祖冲之辞世一千年后,这个记录才被国外同行打破,这也让学者们断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曾领先世界1000年。
沈括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简仪概念的科学家,随后便在中国首先出现了简仪。它既是赤道仪,也是多功能综合测量仪,可以说中国人将世界古代天文观测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苏州,有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宋代大石碑,碑上刻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文图。公元1078年,司天监对星空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几年里记录了丰富的资料。后来,人们又根据这些资料绘制了天文图并刻在了石碑上。苏州天文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测天文图,让当代学者震惊的是,石碑上刻有1431颗星,其中有266颗恒星位置的误差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也是微乎其微。
实测手段也促进了宋代历法建制,北宋初期颁行的《明天历》回归年长度是前代历法误差的一半。而到了南宋,《统天历》的误差只有令人惊叹的22妙,跟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历完全相同 ,比欧洲整整早了400年。中国古人遵循着观天象服务于农事的科学观念,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断地修正历法。宋代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阴阳合历,阴历农时和阳历节气时常会出现误差,耽误农事安排。为了使节气和月份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的设想。可以说宋代的历法使农事开始真正的对应了农时。
当年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到了宋代已经发展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黄金水道,南方生产的稻米通过运河漕运一路北上,直抵汴梁。为了运输的便利,宋代发明了运河船闸,而欧洲建造船闸的确切年代是1373年,比中国晚了整整400年。
农业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宋代科学与社会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就是宋代农业高度发达的结果。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汴梁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0万,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1.5倍。即使到了南宋时期,临安城也超过了一百万人。因此,宋代的粮食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宋代农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作物接替的多熟制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发展,在宋代,由于已经培育出一大批早熟而又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使得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原来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种上了高产的水稻,而原来种一季的农田在宋代也都种上了二季甚至三季作物。宋代的这些农业成就被当今的学者称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绿色革命。
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今天,人们随处可见古代先人的身影,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取得的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使得中华民族一直傲然屹立于世界古代科学技术之巅。这当中有站在圭表前密切注视着日影的周公;为楚国制造云梯的鲁班;造诣精神、成就卓著的墨子;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研制出首台地动仪并成功测出地震方位的张衡;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像毕升那样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仅在促进人类发展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古代四大发明在宋代汇聚作了精心缜密的文化铺垫,打下了深厚的科学基础。r>傍着京杭大运河有一个城市叫镇江,1985年,为纪念中国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沈括,镇江人民重建了梦溪园。那里是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当年与沈括比邻而居的还有大科学家苏颂。在梦溪园沈括编写了著名的《梦溪笔谈》。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造诣颇深的李约瑟博士认为,《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详尽记录了宋代人的科学思想与技术发明,是一部“百科全书”。李约瑟博士热忱地将沈括誉为整部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称沈括是一个神奇的人。
沈括的确很神奇,他在延安任职时发现了那里出产石油,经过实验,沈括了解到石油燃烧产生的浓烟可以用来代替松木制造烟墨,这将有助于减少对松林的砍伐,保护已遭破坏的植被,沈括甚至开始批量生产石油产品,并给石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延川石液”。沈括断定,石油日后肯定会大有用途。不仅如此,沈括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记录者。
火药最初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主要用于祛除瘟疫和治疗创癣。早在唐代,炼丹家们在探索人类长生不老的秘途中,将硫磺、硝石和炭三种药物混在一起时,意外发生了!从那之后,人们就把这种能着火的药称为“火药”了。借助火药,宋代人已经懂得利用喷射的反作用并制造出了火箭,这可是现代火箭的前身。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逐步演变,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王充在《论衡》中说把杓状的磁石放在地盘上,杓柄会自然的指向南方。根据这一原理,大约在唐末宋初,人们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出了指南针。指南针,又叫罗盘针,最初被称作司南。早期的指南针在指定方向时并不准确,沈括在试图提高定向的精度时有了一个巨大的发现,这就是地球的磁偏角现象。虽说司南以及罗盘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

(0)

相关推荐

  • 庚寅月初四 | 华夏人三星一线的历法表示

    伯阳茶叶,过年不打烊 道家思想的基础是历史和科学,不是以神话为基础的宗教. 为什么要先讲历史,后讲科学?因为人首先要能活着,生存,繁衍,物质条件满足,才能进行精神生产活动. 科学是精神生产活动,不能凌 ...

  • 第1491篇  中华文明解说词2

    (续) 把马和车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造,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商代马车的结构复杂,工艺已经十分完善,对于商朝的王公贵族们而言,拥有马车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时尚. 一个 ...

  • 第五百六十五篇  中华文明源头循着辽河渐渐清晰

    X 佐证玉器时代-中华文明源头循着辽河渐渐清晰 记者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将再次赴牛河梁遗址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此前有消息称,今年将对去年有重大发现的 16地点进行进一步发掘.正是2003年第 ...

  • 第1237篇  中华文明核心之一的象形文字从哪里来

    X图1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中华文明核心之一的象形文字从哪里来的?虽然发现了很多远古岩画,但还是找不到象形文字的原始码的影子.从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文字拥有和使用是部落首领和奴隶主及其王 ...

  • 第1295篇  中华文明应该有一万年的历史(1)

    X图1 资料照片: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中华文明应该有一万年的历史,而不是5000年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传统的说法是上下五千年.但从70年代起,考古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说明南北各地一些文 ...

  • 第1296篇  中华文明应该有一万年的历史(2)

    X图1 资料照片: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近百年来,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如按时间长短排列,则埃及居第一位,其文明史长达六千余年:次为巴比伦,五千余年:再次印度,五千年:最后为中华文明, ...

  • 第1463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 ...

  • 第1472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九个考古项目郑州有五

    五千年华夏文明,根在郑州? 五千年华夏文明,根在郑州? "华夏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华夏文明史到底几千年?"有专家称,这一重大课题,有望在郑州破题.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方燕明认为, ...

  • 第1478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概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 ...

  • 第1482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天水启动

    本报2007.4.6天水讯(记者李天伦)伏羲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告诉人们:8000年以前,在天水就存在着一个当时很先进的原始村落.如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天水,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