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碑帖-唐·行书佚碑《通济桥记》
唐代时,高壁镇是河东军事要津和交通枢纽——阴地关的所在地,李世民取霍邑时曾驻扎于此,唐昭宗时,又发生过著名的阴地关之战。碑文说:“有关曰阴地,有亭曰雁归,固晋川之一隅,通汾水之千派。金流汹涌,林麓森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峰巅万仞,壁峭千寻,足食足兵,有威有固,则代郡雁门,何越之有”,在撰文者萧珙看来,此地并不亚于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门关。
唐懿宗咸通九年五月,高壁镇的最高长官“节度衙前兵马使勾当关镇务”张谂应百姓的吁托,在河上修建了通济桥。“是桥长一百尺,阔一丈五尺,下去水四十尺,创建门屋,立锁钥,安华表柱,俾阍者洁严掌辖”,一唐尺约30厘米,如此看,通济桥长30米,宽4.5米,高出河面12米,12米约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这些数据,显示了唐代桥梁的建造水准。
萧珙提到的雁归亭,大约距桥不远,是一处文人题咏的胜地,正所谓“至若馹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悉憩驾于雁归亭,未尝不题藻句,纪年代也”,雁归雁归,从名字也可看出此地的险要了。
嘉庆辛未年(1811)重阳,在乔文与发现古碑的二十五年后,致仕的御史梁中靖相约友人,带上拓石工人,再次访碑,并写下《再访古碑记》,收录于嘉庆《灵石县志》卷十一《艺文》中。
梁中靖描述了访碑途中的种种艰险:“由古峪滩而南,水流石崖下,匍伏行数武(半步为武),乃绿石磴,而登荒径,逼仄狭不容步,危临绝涧,激浪怒号,心摇目眩,惴惴不敢下视。约数里,始至。至则览雄镇寻古胜,碑犹对峙而寒山寂寞,野草苍茫,求所谓高壁镇、雁归亭,渺然不可得”,在文末,梁文靖又发了一通感慨:“丁未至今二十五年矣,而古碑残缺又不如昔,则后此者可知也,亦安知有好事者如吾侪者复从而访之耶”,大意是讲,比起二十五年前,古碑已有了残缺,将来的毁损是可以想见的,也不知会不会有好事者像我们一样再来寻访?
《通济桥记》碑的另一个重要之处是,正文之后刻了从张谂之下各级官员的职位序列,县令、主簿、…、押衙、虞候、将虞候、…、权押官、横巡、税木官、…、外巡、桥门子等,一应齐备。这是极为罕见的唐代地方官衙的建制史料,目前,已有唐史学者在相关论文中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