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王政:陈忠实先生那张脸
陈忠实先生永远的走了,除了留下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代表的煌煌数百万字精神遗产,再就是人们无限的悲伤和遗憾。对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而言,留下的除了读得不多的先生的作品,还有他那张写满沧桑的脸庞刻印在我心里。
第一次看到先生的脸大约就是《白鹿原》问世的时候。之前也听说过先生的大名,在《延河》杂志上看过先生的小说,但对先生的尊容没有印象。《白鹿原》问世后,和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五部长篇小说,在文坛上被誉为“陕军东征”,各种宣传除了作品的封面和评论文章,新闻报道里也多了作家的照片,我才较多的见到先生的图片形象。
记得第一次看到先生形象的时候,就被那张布满沧桑的脸震撼了。这哪里是一张作家的脸,分明是一位农民的脸。此后,每次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先生的照片,我都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我觉得我不是在看先生那张脸,我是在读先生的脸。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除了《白鹿原》,读到的大都是散落在报纸上的短文。《白鹿原》也仅仅是风靡的时候读过一遍,单凭自己的浅薄是难以读出这部鸿篇巨制之深层含义的。读报刊上先生的短文,也是囫囵吞枣,粗粗看过,但读先生的脸我觉得越读越有味道。包括先生在内,陕西的著名作家我都无缘面见过,报刊上作家们的照片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字:“土”。这其中,先生布满皱纹且有些瘦削的脸最具代表性。记得在《八里情仇》上见到作者京夫的照片,臃肿的棉袄,也是一脸沧桑。其他几位作家当时的照片记不清了,或者就没有照片,但是之后见过他们的照片,有的也像先生和京夫一样充满乡土味,有的像路遥一样衣着朴素,不修边幅。总的印象就像陕西文学多反映农村生活一样,作家的形象也大多给人老土的感觉。尤其是见到南方作家张贤亮身材修颀,头发光亮,衬衫领带的照片形象后,更觉得陕西作家“土得掉渣”。但是这些“土”作家写出的作品却一点也不“土”,不但受到本土读者热爱,更得到全国乃至国外读者认可。他们就像村子里那些土里土气的父老乡亲一样,很土,但也很亲切,父老乡亲的“土”让我有亲近感,归属感,以先生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土”,让我有亲切感,读他们的文字让我心灵得到慰藉,感到安妥。
先生的脸是一块饱经风霜的黄土地。每次端详先生照片中的那张脸,我就在想,那一道道深深浅浅、弯弯曲曲的皱纹里,包含了多少人生沧桑,蕴藏了多少乡村故事、家国情怀?那一道道皱纹让我想起乡村土地上,耕作时翻开的一条条犁沟,想起田野里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坎梁,它们是播种希望的沃土,是孕育庄稼的温床。而先生布满皱纹的脸也像播种希望的土地一样,孕育的是文学的参天大树,是滋养人类心灵的精神食粮,盛开的是史诗般的美丽画卷。第一次看到先生的脸时,我就感慨先生的脸像沧桑的黄土地,但一直没有写下来。这一次刚刚写出来,就在微信里看到,同样是陕西作家的红柯先生惊闻先生逝世时,也说了先生那张脸就是黄土地一类的话,不仅为我与大作家的感受相同、甚至心有戚戚而感慨,更为先生在岁月沧桑中磨砺出这样一张脸而敬畏、感动。
先生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等30余种作品集。我觉得,这些是先生笔耕不辍给世人留下的有字书。而先生的脸则是一部蕴含深意的无字书。我一度曾为无缘见到现实生活中的先生,不能面对面去深读先生那张富有内涵的脸而遗憾。但是又想,只有面对图片中的先生,我才有机会一遍遍地端详先生的容颜,努力地读懂先生满脸的皱纹里饱含的沧桑和厚重。只有读一读先生脸上这本无字书,再读一读先生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先生的心灵。
如今,先生永远的去了,先生的书在书橱里、在书桌上,而先生那张熟悉而富有内涵的脸庞,始终留在了我的心里,值得我永远去阅读。
作者简介:王政,陕西华县人,渭南市作协会员。现在澄城县县委办公室任职。工作之余写作散文、随笔、杂论等,用文字表达人生感悟,抒写生活体味,享受文字带来的心灵愉悦。文章散见于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渭南日报》等省内外报刊。201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万字个人散文集《浅流漫迹》。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注明签约号,将优先审稿和结算。投稿请注明体裁,务必加主编微信(wyku001),方便结算稿酬。投稿后无需催问,10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可能会做修改后发表,不同意修改请注明!
◆转载:转载本刊内容,须注明来源于《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