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朱文杰:献礼儿童节——骑竹马、踢毽子

一、骑竹马

  骑竹马这种儿时的游戏,一定和骑马打仗有关系,是我儿童时代中街巷小伙伴最热衷的游戏。

  记得我上学前,和一群小伙伴们各骑一根竹竿列阵,被自封为元帅、将军的大点孩子指挥着,学着扬鞭策马,挥舞着用竹片削成的马刀,嘶声呐喊着,四处砍杀。每一次都玩得兴奋异常,精疲力竭,快乐无穷。那个革命的年月,孩子们都渴望当一名军人,骑兵更是他们幼小心灵中梦昧以求的理想。

  因我性格相对文静,体质也弱,个头虽不低,但也是属于草包虚大汉之列,摔跤、斗鸡、打架都沒我的份,即使上阵也多是失败者。玩骑竹马排官价时,从司令一路下来,我被封为连长,同龄者多被封为营团级的,还有一人被封为少将,成了竹马将军,而我可怜得每次操练都要向人家敬礼呢!但因了骑竹当马,我心中种下一种情节。当年看秦腔戏,就不太喜欢演戏的武将以鞭子代替马,我喜欢骑真马的电影,1957年演的反映黑旗军的电影《宋景诗》,有马队冲锋陷阵的场面。学校给学生包场,巷子中一年级的娃们都兴奋地喊着欢呼着:看骑马打战啦!这骑竹马引出的故事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

  当然,骑竹马仅是七岁时的蒙童之戏了,稍长一点就不玩了。唐代诗人杜牧在《杜秋娘》也有诗写秋娘服待的逐渐长大的皇子:“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晋代张华《博物志》中也有记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看来从古到今皆如此。

  骑竹马游戏,历史渊源久远,应该始于汉,兴于唐。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郭伋传》。这个郭伋还是咱陕西乡党呢,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细侯,东汉建武十一年任并州牧,他勤政爱民,官声颇佳。有一次,他到西河美稷,有数百儿童骑竹马来迎,并问他何时返回再经过此地,到时还要为他送行。于是便有了“竹马交迎”的成语,用来赞誉为老百姓欢迎的贤良爱民的好官。

  唐宋不少著名诗人都以此典故入诗。例如:唐·许浑《送人之任邛州》:“群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唐·孟郊《寄州李大夫》:“诗叟未相识,竹马争见君”;宋·苏轼《次前韵再送周正孺》:“竹马迎细侯”。

  当然了骑竹马这种十分普及的游戏,唐以来也多被诗人引用。唐.白居易在《喜入新年自咏》诗中有:“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还在《赠楚州郭使君》诗中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前蜀.韦庄在《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诗中有:“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骑竹马亦被简称为“骑竹”,唐.杜甫《清明》诗之:“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与两从兄,自鬭草骑竹”。

  骑竹马游戏,也被反映在美术作品中。宋代有白地黑色婴戏陶枕,明代有安徽制墨名家方于鲁制的“九子墨”,其上都绘有儿童骑竹马的情景。

  尤其是在敦煌石窟壁画上,从晚唐第9窟的东壁门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一千多年前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画面。

  画面内容绘的是晚唐时期一群贵族供养人礼佛的情景,在供养人行列中,一位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了一个身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童子抬头向上,调皮地仰望妇人。一群严肃的礼佛贵族妇女行列中,一个可爱的孩子骑着竹马在里面窜来窜去,一下使画面生动了起来,真正的妙趣横生。

  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也有骑竹马的文字记载:“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挑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猧儿。”

  骑竹马的几乎全是男孩子,女孩子对此并无兴趣。因有童年骑竹马的经历,故男性之间若少小相知,及长便称为“竹马之好”、“竹马之交”或“竹马之友”。

  史载,晋时的殷浩和桓温,儿时于一起骑竹马打仗为戏,年长后,殷浩当了将军,气势夺人。当他带兵北伐时,却损兵折将而败北。桓温原本就很嫉妒殷浩,于是建议将殷浩撤职,他说:“我小时候与殷浩在一起骑竹马,我扔掉的,他就拾起来,所以他的位置应始终在我之下。”桓温如此对待他的“竹马之友”,自然受到了人们的贬斥指责。

  竹马游戏演译出的成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青梅竹马”,出处则在诗仙李白《长干行》诗中:“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让你一读就无法忘记,少年儿女在一块儿活泼嬉戏、亲蜜无间的情景,描绘的是宛若眼前的真切逼真,引人遐思的意趣动人。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还记载:费长房从仙人壶公入深山学道,后“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后因此“骑竹”亦指仙家出行。还有,骑竹马预示将来能飞升通达,走向富贵之说。所以也为整个社会所推崇。

  令人惊异的是,从汉唐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儿童骑竹马的游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历史延续之长,可见其生命力顽强。

  但如今骑竹马似乎已成为一种记忆,一般在到大年十五,闹元宵时,才能在民间社火游演或戏剧表演中见到,当这已是升级版的骑竹马了,成为了一项需要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谢海峡对岸的zhong guo tai wan邮政部门,于1991年在《童玩邮票》中发行了一枚“骑竹马”邮票,把我们童年最珍贵,也是最美妙的记忆,定格在了方寸邮票上。

二、踢毽子

  中国邮政于2017年“六·一”儿童节前一日发行《儿童游戏》特种邮票一套6枚,内容分别为“滚铁环”“跳山羊”“扔沙包”“荡秋千”“踢毽子”“跳房子”。先说说“踢毽子”。

  毽子也叫鸡毛毽子。自古就是我国少年儿童最为时髦的一种游戏,主要为女孩子热衷。50至70年代,西安城中的大街小巷,一伙伙女娃娃聚在一起踢毽子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此时你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她们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和盈盈的姿态,那五彩鸡羽制成的毽子如花冠般在她们脚下来回旋转,缠绕着她们妖娆的身子,如彩蝶般上下翻飞,美妙绝伦,特别的惊艳。因而,踢毽子被我们小时候赞誉为:“精灵舞动的生命蝴蝶”。

  踢毽子,也是坊间男女老少,人皆喜爱的一种情趣盎然的体育锻炼运动。冬季比较盛行,尤其是元旦、春节期间。有童谣记录:“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帝京岁时纪胜》里也有一首童谣唱道:“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就是指柳叶落尽,初冬来临之季,踢毽子便成为少年儿童们十分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讴》里有一首诗描绘北京:“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而南方的广州正月十五亦有踢毽子会,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写的《广东新语》记载,每逢元宵节,“昼则踢五仙观,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贵子”。

  毽子,在古籍里又写作“鞬子”“樱子”“碟惰”“箭子”。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鞬子”条载:“《吴氏字汇补》:‘毽,抛足之戏具也。’”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踢毽子相传源于古代“蹴鞠”,例如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唐代徐坚等撰《初学记》载: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为之”。如此看来,鞠与毽羽类同,且也是“抛足之戏具”,所以真可能还有点血缘关系。据文物专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民间活动。

  另外,据传说,更早一些的年代里踢毽子是从顽童们模仿女巫跳大神,踢鬼开始的。即拣来一把鸡毛,扎成象征“鬼”的头发一束,你踢过来,他踢过去的取乐嬉戏。大人们感觉到这种玩法有趣,还能驱鬼辟邪,就帮着把鸡毛在铜钱眼上固定下来,而且也跟着踢。听说是踢“鬼”呢,远近四方的大人小孩都来凑趣抢着踢,于是遂为风尚流传。

  据唐道宣《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记:“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而观之”。蹀即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了得。到了宋代,踢毽子的竞技活动更为普及,高承《亊物纪原》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毽子的踢法花样百出,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据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呢!

  关于踢毽子源于古代“蹴鞠”之说,令我想到了《水浒传》里的高俅。这个靠踢一手花球而登上太尉高位的无赖,宋代东京人称他作“高毬”,待高毬发迹了,便将“毬”改做“俅”。我们从《水浒传》高俅踢球时使的“鸳鸯拐”,以及“球一似鳔胶黏在身上”所反映的高超蹴鞠技术,感觉高俅踢的球也很像踢花毽。

  我上初中时,学校踢毽子是清一色的女同学,男娃敢上场踢的少,怕被笑话,所以技艺高超皆巾帼。但一次比赛踢毽子,突然冒出一男生,夺了第一,让众同学皆愕然,因之该男生也就被蔑称为假女子。记得我曾欣赏过他在操场上的表演,他不光脚上功夫好,动作精巧,还不时配以鹞子翻身,倒踢紫金冠,掀身探海,双腿劈叉等武术招式,花毽浑身上下,左右缠绕,看得你眼花缭乱,目不转睛,惊奇得合不拢嘴。当时就心中暗骂道:这万货是个灵种,练家子,水平之高超绝伦,不逊《水浒传》上的高俅。后来听同学谝闲,才知人家五岁就在杂技团练功,十年以上童子功啦。

  关于踢花球的蹴鞠,中国人民邮政于1986年12月20日发行了T113《中国古代体育》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4枚就是“蹴鞠”。另外,中国邮政还于2004年1月14日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1套4枚中的第4枚“十美踢球图”,就再现了这一场景。那花球四周现出五颜六色的8个花穗来,十分好看。再有,国家邮政局于2008年1月15日发行《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4-2)为“三娘教子”,邮票画面上三娘所教之子的腿前,就有一个类似毽球的玩具。“三娘教子”木版年画为清末作品。

  而直接把踢毽子搬上方寸邮票的,是在海峡对岸的zhong guo tai wan地区邮政部门。早在1973年2月发行的《民俗邮票》1套4枚中的第1枚就是“踢毽子”。还有韩国邮政2013年发行的生肖蛇年邮票,其中1枚就是一个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小娃娃在雪花飘舞中“踢毽子”。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磕”等。踢毽子还有花样技巧比赛,常以肩、背、胸、腹、头与两脚配合,做出各种姿势,使毽子经久不落地,缠身绕腿、翻转自如。

  记得上小学时踢毽子时,女生们有时还和跳皮筋一样,边踢边唱,有什么:“里和,外拐,飘洋,过海”。八个字,一唱一顿,依次踢八下。其中主要是正脚踢,也穿插着一会儿用反脚向内踢一下,一会儿反脚向外踢一下。也借助儿歌,有:“麻糜子,衲底子。衲不过,叫她婆,她婆给娃个奶头馍。”“你打我,我不怕,我给北京,打电话……”还有“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二姐,捉猫来,叽溜一声,滚下来。”以及“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唱一句,踢一下,做一个动作。有时是踢毽者不唱,旁边观看的以唱的快慢打节奏。而功夫高的好手,会让踢起的毽子一会儿落在手心里;一会儿落在手背上;一会儿落在三、五指窝成的“酒盅”里;一会儿又落在并直的中指、食指上,还有握紧的拳头上、手指有曲有伸的“兰花瓣”上、仰着的脸颊上、跃起的脚面上,以及头顶上、手腕上、肩上、背上、胳膊拐子上、膝盖上……。花式繁复,变化多端,非常讨巧。关键就看踢毽者的灵敏度和平衡功夫了。

  一首清代北京《竹枝词》唱道:“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当时女孩们爱玩名曰“攒花”,即“数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戏。这和西安六七十年代的数人共踢一毽的集体游戏差不多。即当毽子踢起,落到谁面前,谁就可任意选择踢法将毽复踢给其他人,如谁沒踢好,而致毽在面前落地,判谁为负。如分组比赛,就在场地中央划出一条约1米宽的“河”,两队各站一边按规则往返踢毽,未踢过“河”或毽子落地一方为失分,和打排球差不多。踢毽子有很多种玩法,玩得比较多的就是“传毽”和“对角踢”。传毽就像击鼓传花,按逆时针或顺时针的顺序依次踢给下一个人。对角踢就是位于对角线的人互相传,然后踢给旁边的人,旁边的人再踢给他对角线的玩伴,如此循环。“走毽”和单独踢毽的要求不一样,走毽需要速度和位置的配合,配合得好才能使运动继续下去。单独踢毽则花样较少,运动量则减小了不少。

  有人说,现代的足球运动源于中国的蹴鞠,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笔者以为中国古代蹴鞠的发展是多维的,其中一支就成了今天踢毽子。可能因为蹴鞠和踢毽这点血缘关系,1984年,国家体委正式将踢毽子列为全国比赛项目,改称踢毽为“毽球”,并颁布了《毽球竞赛规则》;1987年中国毽球协会成立,此后每年都举办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职工毽球赛、全国中学生毽球赛三大赛事;在1995年的全国民族运动会和1996年的全国农民运动会上,毽球也被列为比赛项目。毽球运动已成为在全国普遍开展的热门项目。

  这些已远离我们的生活了,我所记忆深刻的只是那种“纯粹玩”的游戏,一种纯粹的,踢毽子踢出来的童趣。

       朱文杰 : 1948年10月出生于西安,现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西北作家》往期精彩链接

专栏 || 朱文杰:端午节长安溯源

专栏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纪念馆

专栏  ||  朱文杰  “鼠咬天开”趣谈

幽默:贾平凹轶事

小说 || 思念已然遥远 陕西/徐红梅

投稿须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3000字内);xbzjsg@163.com只刊自由诗,15-50行内)。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投稿主题处注明体裁,如《钟楼左右》(散文,2100字)。投稿后务必加微信(wyku001),以便付酬15日内未见回复,方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无特别注明的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合作等事务,请联系微信:wyku001

(0)

相关推荐

  • 2017-13T【儿童游戏(一)】特种邮票

    [2017-13]儿童游戏(一) 2017.05.31发行                全套6枚            发行量1502.64万套 (6-1)T    0.80元     滚铁环(15 ...

  • 【民俗】乾州蕞娃:几种民俗游戏前世今生(一)踢毽子

    [内容提要]近日看书,文中对踢毽子.打秋千.跳绳.和游百病等传统民间(游戏)溯本追源,觉得有趣,因这些民俗(游戏)在乾县也有流传,特摘录于此,与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踢毽子. 几种民俗游戏前世今生(一 ...

  • 专栏 || 朱文杰:从他大舅他二舅认识秦腔

    我是一个道地的秦人,可在孩童之时,最早接触秦腔.认识秦腔不是其经典的李十三的<火焰驹>也不是范紫东的<三滴血>,还有一大堆秦腔名角苏育民.孟遏云.陈妙华什么的,以及任哲中唱的& ...

  • 专栏 || 朱文杰:六十年代的西安“十大建筑”

    六十年代的西安"十大建筑" 文/朱文杰 一 优秀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喜欢一个城市,你一定会先看它的城市建筑有没有特色,有沒有让你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那种特异,或者惊艳中含有陌生 ...

  • 专栏 || 朱文杰:端午节长安溯源

    端午节长安溯源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之说,主要是悼念屈原. 唐代诗僧文秀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唐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 但我身居长安,每当过端午节时感到这里 ...

  • 专栏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纪念馆

    于右任故居纪念馆 文/朱文杰 长髯飘飘的于右任,号髯翁.民间亦称"于胡子".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 ...

  • 专栏 || 朱文杰 “鼠咬天开”趣谈

    "鼠咬天开"趣谈 文朱/文杰 鼠在十二生肖中被排为老大.鼠具有无比非凡的灵性,老鼠经常被称为鬼精灵,代表着天地和鬼神的意志.老鼠的被神化,已超越了自然界真实存在的老鼠. 自然界的老 ...

  • 西北作家 || 朱文杰专栏:西安人爱咥面

    西安人爱咥面 朱文杰 西安人爱吃面,把吃面叫咥面.一个"咥"字,给人感觉特别解馋带劲. "咥"字出自<易经·大泽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

  • 骑竹马灸操作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骑竹马灸的关键在取骑竹马穴.关于该穴的取法,历代有多种记载. 一为令患者骑于竹杠上,两足着地,在背部取穴.其法是,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 ...

  • 281期/朱文杰作品《我的商家大哥》

    小轩清浅: 笔墨相识,深交四十余载:文采呼应,情深近半世纪(文友言). 感谢文杰老师一篇动人心弦的人物散文,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商子雍老师,更是分享到了他们之间淳淳的君子之交,让人在当下这 ...

  • 功勋艺术家胡文杰献礼

    胡文杰,男,贵州沿河县人,自幼酷爱练习书法.贵州省铜仁市老年书画研究院会员:北京艺海丹青书画院名誉理事:铜仁市碧江区老年书画研究院会员: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老年书画院会员:沿河民族中学退休教师:河南洛阳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