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多人的“美械军”,装备约1400挺机枪,这是什么水平?

关注近代战争的朋友们都知道所谓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的说法。

比如网友所说的德械师,其正式名称实际是调整师。当然了,由于武器装备并不太“德械”,所以也被调侃为是“德盔师”。

全面抗战中期,国军引进了大批苏械装备后,有人也说装备苏械较多的部队是“苏械师”。其实所谓的苏械师跟德械师差不多,只不过是有一部分苏械而已。因此严格来说,德械师和苏械师实际上都是混械部队。

相对于民间所谓的德械师和苏械师,国军在抗战后期打造的美械师、美械军却是比较实打实的。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945年,国军利用美械一共搞出了13个美械军。

其中包括驻印军系统的新1军、新6军,远征军系统的第2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以及第5军、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等中央军的老牌和新锐主力。

以上这13个军,全部都是中央军或中央军化的地方军,也是老蒋的基干力量。其中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第74军有着所谓“五大主力”的称号。

相较于之前所谓德械师、苏械师的说法,这一时期编成的美械军、美械师在编制上是比较充实的。在国府的正式文件中,也直接称呼其为美械部队。

当然了,由于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美械军的美械化程度也并不一样。

比如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上,肯定是驻印军系统中的新1军和新6军为好。而在这两个军中,又以新1军的兵力和装备为最强。

我们知道,驻印军其实是以1942年第一批入缅作战失利后,以第5军新22师余部、第66军新38师大部及其他直属队和部队的零散官兵为基干,后来又从国内空运兵员及建制部队后,逐步填充起来的。

最开始完成的是新22师和新38师的满编,随后是驻印军总部直属特种部队的组建及扩编。

随后由新22师和新38师组成最早的新1军,不过新1军军部刚成立时只不过是个空架子,既没有多少军直属部队,也没有确实的指挥权,

老蒋在日记中便颇为不满地说道:史迪威对于郑军长(郑洞国)视若傀儡,不予以丝毫指挥之权,亦不令其到力多前方指挥其所部。

其实对于驻印军的指挥权,史迪威跟老蒋的矛盾是很深的。

史迪威对国军的军官并没有好印象,但是对国军的基层兵员评价很高,最早打造驻印军时甚至一度希望只要国军士兵,而不要国军军官,转而全部用美军军官来指挥。

在国军的争取和抗争下,史迪威的这一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不过由于驻印军系统的后勤是美英方面负责,所以当时的军饷能发到个人手中,国军弊病之一的吃空饷、喝兵血在驻印军系统中基本是不存在的。

由于确保了部队的完整性,后来从国内又空运来了第14师、新30师、第50师三个整建制师。

建制部队增多后,新22师调出,并以该师为基干,补入第14师和第50师组成三师建制的新6军;而以新30师补入新1军。

当时原计划第8师也要空运印度的,不过未能成行,因此原属该师的部分武器由新22师和新38师“瓜分”,故而这两个师的装备更加“肥富”。

以新22师为例,该部在1944年10月时,满编兵力达13000人。

其武器装备有:步枪6137支、冲锋枪1461支、轻机枪352挺、重机枪71挺、战防枪26支、信号枪30支、火箭筒47支、60炮160门、81毫米迫击炮33门、枪榴弹筒178个、37毫米战防炮24门、75毫米山炮24门。

当时已空运到缅北作战,但尚未进行彻底换装的第50师,有兵力约10000人,但武器装备却只有:

步枪2205支、冲锋枪868支、轻机枪349挺、重机枪66挺、战防枪26支、火箭筒38具、60炮128门、81毫米迫击炮26门。

很明显,第50师在各级武器配置上与新22师相差甚大。而且第50师当时的装备中,还有不少枪械是国械。

而由于孙立人与美军关系更近的因素,新38师的装备其实比新22师要更好,一度还有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可用。

另外新38师的钢盔也全部都是美式盔,而新22师的钢盔则大部分为英式盔。

不过,美国人虽然更偏爱孙立人,但是在老蒋和国军高官这里,却更看重廖耀湘。毕竟,廖耀湘在老蒋眼中是自己人,但孙立人的话就不大一样了。

所以在新1军、新6军所辖部队方面,空运到印度的第14师、第50师这两个“土木系”的老牌部队都编给了第6军;而给新1军的只是由补充兵训练处改编的新30师而已。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1945年初新6军受命回国,只带了2个师回去,留下了第50师。而驻印军在印缅只有新1军一个军部,那么第50师自然转归新1军所辖了。

不久之后,新1军也奉命回国,驻印军在印度的诸多装备自然也是由该军“打包”一起带回了。

而且后来空运到印缅的新30师、第50师等部此时也都已经齐装满员,补齐了美式武器,因此此时的新1军可谓是家底殷实。

要说当时国军13个美械军的兵员和装备的充实程度,新1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当时新1军所辖的3个师,每个师兵力都有约13000人,加上军直属部队,新1军的编制人数达到了约45000人。

该军在抗战胜利后,驻广州期间的武器装备量,计有:

美式步枪21977支、冲锋枪4097支、轻机枪1113挺、重机枪279挺、60炮486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37毫米战防炮104门、55战防枪90挺、信号枪144支、枪榴弹筒651具、火箭筒108具、火焰喷射器108具、75毫米山炮52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

新1军的这个装备量,可以说是相当富足的。

其军属105毫米榴弹炮1营,编制12门,这个是美械军的标配,但能配齐的却不多。

75毫米山炮52门,按照当时12门炮一个营的编制,可以编4个营,还有备份炮。其中新30师和第50师应当是师属一个山炮营,而新38师则是有两个75毫米山炮营。

在团属火力方面,按照驻印军的编制是有8门制战防炮连及12门制迫击炮连各一个。新1军有3师9团,可以说81毫米迫击炮是恰好满编的,而战防炮则足足超编了32门之多。

在营级火力方面,驻印军营属机枪连有8挺重机枪,火箭炮排装备4具火箭筒。

从新1军的实有兵器方面,重机枪也是大大超编的,而火箭筒则是满编状态。

在连一级,驻印军的60炮是比较惊人的每个连装备6门。

这个在之前人们认为是不可能的,觉得是误记或者是只存在于编制表中,但从新1军当时的实有迫击炮数量来看,的确是可以到每个连6门的。

联系下上文提到的新22师在1944年10月的汇报中,即装备有160门60炮,可以说在驻印军中确实是可以到每个连装备6门炮的程度。

其实这种装备程度最大的压力在于后勤,不过驻印军的后勤是美国人在搞,即便陆路补给不畅,也可通过空投补给。

在密林之中,60炮相当好用,如此大量的装备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在自动火器方面,驻印军的每个班可装备1挺轻机枪、2支冲锋枪,不过从新1军的实际装备量来看,每个班可能装备了3到4支冲锋枪。

这种近战火力在丛林战中也是很占优势的,毕竟日军那边只有歪把子可用,双方在极近距离突然打了照面后,这边直接一通冲锋枪扫过去,随后就是60炮猛砸,日军那个装备配置真顶不住。

另外令人比较惊讶的是,新1军的步枪装备量很大,一个军就有将近22000支步枪。

大家可能会说了,4万多人的军,装备2万多支步枪那也算多?

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军级部队的配枪率能到40%就不错了,抗日战争中国内有的步兵师连2000支步枪都没有。

新1军本身就有大量重武器,另外还有约4000支冲锋枪,在这个装备量下还能有如此多的步枪,可以说装备程度是很高的。

该军中的炮兵、工兵以及勤务人员的配枪率必然要远高于国内部队。

这样的一个军,轻重机枪装备量大约有1400挺、冲锋枪装备约4000支、大小火炮有870门(火箭筒在内),还有约22000支步枪。而且各类装备都比较均衡,同时还有数量不少的汽车和骡马强化后勤。

所以综合来看,新1军确实是美械军中装备要最好的一个。不仅超过了同为驻印军的新6军,更大大超过了国内其他的美械部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