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快乐地”“愉悦地”学?NO吧!
读了不少哲学书,发现总有一个根本性的目标:理解。哲学的本质叫作“爱智慧”,这个爱智慧,是对人类应对世界智慧的爱呢?还是对理解世界的爱呢?我感到基本上是后者。《道德经》看起来是应对世界的,其实根本上是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论语》可能算不上哲学,但其实也有着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现象学》基本上谈的是对世界现象,尤其是有人参与的现象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人世间的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是对真理与方法的理解。
最近读了一本哲学书,叫作《自身、自我觉知和主体性》,很难读,但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作者基本上谈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是怎么与另一个主体能够产生交流和沟通的。他谈到了心灵的问题。
于是乎,我又想到,其实哲学的本质还是在解决心灵的问题。《道德经》里的“无为”“有为”,当然指的是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某种看法;海德格尔谈到了一个“在”的问题,因为有“在”才有在世,也才有在世者,他谈到了人的心灵能够自动识别这个世界被人作用过的东西。
这实际上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小狗能够识别其它狗的气味一样。人的心灵自然能够识别与自己信号、频率相同的人或者事情。
然而理解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感知”“顺应”“同化”呢?这是有可能的。然而,还不止于此,理解其实是心灵观照的过程。所以,理解往往会产生“误解”。
比如,同一杯水,有人觉得是茶叶水,有的人觉得是白开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那就是心灵关照的结果。觉得是茶叶水,其实可能是因为理解的人心情好;而白开水,则可能说明理解的人心情很差。
由此看起来心灵是理解之根本。《道德经》是心灵平和而产生的结果,冷静地想,确实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和的啊!《现象学》是心灵平和产生的结果,人确实有内在的时间,也有外在的时间,当然还有客观的时间,倘若你不宁静,你是无法感到其实“每一个现象都是有一个本质”,因为,每一个现象都是此时此地此人此语而发生的。你会发现,海德格尔之所以发现,人是向死而生,所以必定有一个“在”存于这个世界,也是他冷静地思考生死才得出的结论的啊。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感到了这个世界的肉体都是假的,只有藏在肉身里的那个“思”才是真的。
回到开头的话题,人与人如何达成理解呢?对,只有心灵平和的时候,只有冷静的时候,当我们带着情绪说话的时候,永远都不会达成理解。
当然,我是教育人,自当想起了教育,教育千万不要说,要让孩子学得快乐和开心,其实,孩子们能够喜欢学,从而冷静地理解,才会真的学到知识,从而产生对世界、他人和那之间“无”的理解。
END
这个书店里的书特别便宜!
【以下的课程适合孩子暑期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