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夺冠》找自己

看《夺冠》找自己

——第7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假期里,我抽空一家人去看了《夺冠》这部电影,也算是假期里的一次外出吧。

电影讲述中国女排在非常艰苦的年代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为国家争得荣誉。后来,中国女排一直走下坡路,直到郎平担任主教练时又重新夺回世界冠军的故事。这是一个熟为人知的中国女排故事,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就曾经学习过女排的课文。但是如今看电影,更是一场精神之旅。

中国女排如今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代名词,激励着许多人成为更精彩的自己。

80年代的中国,落后、贫穷是我们祖国的痛。袁伟民教练跟队员们说起自己到国外参加比赛,一进酒店房间看到的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时,才感觉我们国家的贫穷和落后。袁伟民教练觉得他带的女排更应该要艰苦训练,夺得世界冠军,向世界证明我们是好样的。

这种决心不仅根植在袁伟民教练心中,也根植在中国女排运动员内心深处。从她们的魔鬼式训练中,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那股强大的力量。唯有如此,才有了我们女排的五连冠的奇迹。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排也走入低谷期。直到郎平主政女排,才又一次让中国女排站在世界顶峰,重振了中国女排精神。

通过电影的演绎,我认为此时的女排精神与五连冠的女排精神是不一样的。郎平主政期间,我们发现90后的这批运动员个性鲜明,说不练就不练,拍拍屁股走人。她们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私心”;在对待打球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迷茫,与“郎平”那一代已经迥然不同了。

主教练郎平深知这样的不同,因此她所采用的的方式也不一样。她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这些年轻姑娘的内心世界。让所有的球员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这样一来,一些内心里厌恶排球的姑娘主动离开球队,让留下来的球员好好为自己而打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年轻老师是不是也有中国女排“90”后球员的特征呢?当初考编时那么努力,只是为了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而正式进入编制之后,就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更何况,原来教师这个行业也是这样的辛苦的,这与自己的期待完全不一样。于是,一些年轻老师开始羡慕别人悠闲而又高工资的工作,慢慢地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厌恶情绪。

这真是要不得,除非你真就像女排中主动拍拍屁股走人的球员一样,打心底里就讨厌这个职业。真是这样的人,那真是应该早点走人。不过,我相信很少有这样的老师。

对于茫然的自己,我们真的应该像郎平设计的问卷一样,多问问自己,你喜欢教书吗?你为什么而教书?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教书人?如果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我想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昨天《新京报》头条报道了黄山迎客松守松人胡晓春10年写下140余万字的《迎客松日记》。一年超过300天驻扎在迎客松旁,每天盯着我们看似一样的松树,不觉得厌烦吗?但是他却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如此平凡枯燥的工作,在他看来却成了两个生命的相视与守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人的人,更应该要找到自己,从具体工作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

假期结束,一周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〇年十月九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