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诡笔记|雪中虎:“罪人子”是怎样逆袭成直隶总督的

古语云“公庭雪霁”,意思是雪止天晴,真相大白。然而现实往往相反,漫天飞雪和银装素裹自古以来就是掩盖真相甚至制造谜团的契机,否则推理小说中就不会有世人皆知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了。今天这则叙诡笔记,说的便是在清代多部笔记中记载的“雪中虎”,看似玄奇无比,其实仔细品味,却大有深意。

一、车笠之交:每年徒步万里遥

先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角——方观承。

方观承字遐谷,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雍乾年间的名臣,此人一生极为传奇,稍作更改就是一部剧情曲折离奇的电视连续剧。

人的命运,半由自主,半由天定,但像方观承这样,生下来就能领到一把烂到不能再烂的烂牌者,实不多见。对清史稍有了解者,都应该听说过《南山集》大案。康熙五十年,因为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多采用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桂王时事,且用永历年号,因此被杀,且株连获遣者数百人,是康熙朝影响最大的文字狱之一。而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祖父方登峄都因此案谪戍黑龙江,家道猝然中落。方观承虽然因年幼免于流放,但生计发生了困难,《熙朝新语》上说,多亏南京清凉山寺的一个僧人认为他“为非常人”,经常接济,他才勉强活下来。清代笔记《鹤征后录》记载,少年时代的方观承喜欢读《楚辞》,自己却不免感慨:“爱读《离骚》便不祥。”其实换个角度,大概只有命运坎坷的人,才能读懂《离骚》中的况味吧。

记载“雪中虎”事件的主要笔记之一《妙香室丛话》上说,方观承每年都要“至塞外省亲,恒只身徒步,往返万里”,就是说他每年都要徒步到黑龙江探望父亲和祖父。《庸闲斋笔记》的作者陈其元记载过他的高祖旉南公的一次奇遇,可为佐证:“雍正丁未会试,与仁和沈椒园先生共坐一车。每日恒见一少年步随车后,异而问之,自言桐城方氏子,将省亲塞外,乏资,故徒步耳。”旉南公和沈椒园觉得这是个孝子,就请他上车,但车厢狭窄,容不下三个人,于是商议轮流两人坐车,一人步行,一共给那少年省了六十里之劳,依依惜别时互道珍重。二十年以后,旉南公和沈椒园都已经当上地方官员,一起入京觐见,“途中忽有直隶总督差官来迓,固邀至节署相见”。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之首,位高权重,俩人和他的级别相差甚远,并不相识,也不知出了什么事,等见面才知道,原来这位总督就是当年邀请同车的那个少年,三个朋友握手相拥,热泪盈眶,“张筵乐饮十日,称为车笠之交,一时传为美谈”。

《庸闲斋笔记》

这段辛酸而坎坷的岁月,固然在方观承的心中留下了很多伤痕,但也磨炼了他的心性。《庸闲斋笔记》上援引了方观承自己的一段口述:有一年年底,寒风凛冽,方观承的身上衣衫褴褛,想到亲戚家讨几个钱,“甫抵门,仆者衣冠甚都,列坐于门之两楹”。方观承逡巡欲入,却被拦住,他说是投奔亲戚,那些奴仆说看你这个叫花子样,别是来投钱的吧,方观承“迟回久之,终弗入”。他在街巷中游走很久,来到卢家巷,“巷门为南北通衢,有屠门,市者如争”。而这个屠户一边卖肉,一边记账,不免手忙脚乱,排队买肉的人也因为耽误时间而抱怨不休,于是方观承就自告奋勇帮他记账:“借肆中纸笔,置几旁,屠者手切肉,权轻重,即口诵数。余奋笔疾书,食顷,已更数十纸。”那屠户笑着说你这记账的速度比我切肉还快。到了晚上,屠户请他到家中吃饭,自称姓胡,听他讲述身世,感慨万千,说现在快到年底,生意日繁,你干脆就在我这里帮忙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方观承一直帮胡屠户记账,晚上就把门板拆下来做床,铺草为褥,覆布为被。除夕那天,胡屠户夫妇置酒肴羹肉,跟他一起过年,大年初一还赠给他一套新衣服:“一蓝布袍,新布絮袄。近身里衣、絮裤,内外补缀完整。布袜、履各一。”方观承感激不已,连连叩谢,正月初五才告辞离去。

二、伏一白虎:伽蓝神打来“急救热线”

《妙香室丛话》上记载,方观承从胡屠户家离开后,去了杭州,在西湖边遇到了一个看相的。看相的一见他就作揖道:“贵人至矣!”然后说他将来必定封爵拜相、官运亨通。方观承笑着说自己是“罪人子”,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当官。看相的连说“不难”,赠给他二十两银子让他上京,并与他约定:“他日节制陕甘,有总兵迟误军机当斩,千万留意拯之。”方观承想自己一个要饭的还能节制陕甘?哑然失笑,但又不能忤了看相的一片好意,便往京城去。结果到直隶时,行李——包括那二十两白银都被人偷了去。正值严冬,方观承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只好绕道到保定去,想找一位旧友借些盘缠。

“行抵白河,大雪,冻毙古寺旁。”早晨起来,寺中僧人打开寺门,“见虎卧”,吓了一跳,连忙去告诉住持,住持出来一看,雪中果然卧着一头老虎,只是动也不动。他想这可能是一只死虎,便上前细看,“见公僵卧雪中”,连忙把他从雪里刨出,扶进寺内,灌了汤药,很久才将他救醒。

《妙香室丛话》

吴炽昌在《客窗闲话》里对这段事情的描写则更富于传奇色彩(此篇名为《某宫保》,虽未直名人物为方观承,然所述事迹完全是以他的经历为原型)。说是方观承已经到了保定,只是那位旧友已经离开此地,去了南方,他“皇皇失所,访得同乡数人,皆无力赀助”,被推荐到藩署科房抄录公文,“日得数十钱,仅敷糊口而已”。几个月以后,他疟疾发作,北方一向认为这病没得治,干脆将他扔出了藩署科房。“时大雪压公身,热气得雪而解,醒知其故,忿忿北行。”到漕河(即白河),雪越来越大,“不辨道路,扑趺入河水,僵不能起。”河上有一座寺庙,任住持的老僧正围炉假寐,梦见伽蓝神告诉他说:“贵人有难,速往救之。”老僧出外一看,“见河内伏一白虎”,仔细一看发现是个乞丐。老僧不知道他的死活,不敢贸然相救,回到屋子里刚刚躺下,又梦见伽蓝神怒气冲冲地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本,见死不救,祸且及汝。”老僧赶紧将方观承从河里捞出来,“去湿衣,温以棉被,进姜汤而苏”。

《客窗闲话》

这两则记载,很明显《妙香室丛话》的可信度更高,而《客窗闲话》则是演绎的成分居多,衣衫褴褛之人卧于雪中,远远望上去确实像一只遍身花纹的老虎,但是说什么伽蓝神两次梦里给老僧拨打120急救热线,就真的是小说家言了。

方观承得救后,在寺庙里又住了些时日才进京。史料上记载,他一开始在东华门给人测字谋生,有一次平郡王福彭路过,发现他招牌上的字写得很好,便请他入府攀谈——这里需要“插播”一段姚鼐在《惜抱轩文后集》中对方观承困苦时期的记录与评价:“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劝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而福彭在与方观承谈话后,深为他的才华所倾倒,在出征准噶尔时,任命他为掌文书官,后来又推荐给雍正皇帝。“世宗命以布衣召见,赐中书衔偕往,凯旋以军功实授内阁中书”,从此飞黄腾达。

《惜抱轩文后集》记载他“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清河道,直隶布政使,擢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遂授直隶总督”。

三、十三廷寄:跟乾隆帝的“顶牛”

无论雍正还是乾隆,在中国历史上大概都能算得上是有为的政治家,而在选人用人上,尤其注重考察实际才能,说句俗话就是“没两把刷子根本就玩儿不转”。而方观承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很大程度上,除了不懈地读书求学外,长时间的流浪生活所增长的见识,也内化为经时济世之才。《客窗闲话》上说他“隆冬,收养流民,通省咸置留养局,无饥寒之民;在其境又开水田,通河渠,设桥梁,初北人不习种棉,公聘南方男妇导之;又修复义仓,作《义仓图》,均贮四乡,以便赈济。于是上下肃清,闾阊丰足”……桩桩件件,俱涉民生,且能够看出,青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对方观承一生的正向意义。

袁枚在《小仓山房文集》中记录了方观承与乾隆皇帝的一次严重冲突,也许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对穷人的同情。“磁州逆匪为乱,公奏诛三人,绞七人,上疑公沽名,有所纵驰,严旨督过,一夕间接十三廷寄。”古代谋反作乱是大罪,一经剿灭,对谋逆者往往不分良莠,滥杀为上,而方观承只判处一共十人死刑,这无疑让乾隆皇帝认为他过于宽纵,沽名钓誉,所以才“严旨督过”。而连续接到十三封廷寄之后,“家人虑圣意不测,尽雨泣”,而方观承毫不动摇,坚执前议,跟乾隆帝顶上牛了。乾隆帝勃然大怒,“申办愈力”,干脆下旨把被捕的造反者解至阙下,由九卿和军机大臣会审。说是审叛贼,更是审方观承。但最终发现,方观承的审判是严格执行《大清律》的,既无枉杀,也无枉纵,这让乾隆帝十分感动,“遂卒如公议,而从此上愈重公”。

《小仓山房文集》

《妙香室丛话》上说,方观承在任陕甘总督期间,“总兵某违军机当斩,力为开脱”,而这个总兵正是那个看相者的儿子……这当然是为了“圆”前面的剧情,而特意安排的情节,以使故事圆满。而真实的“结尾”则是怆然的,方观承当上直隶布政司之后,回忆起自己投亲无门、衣食无着的那个年底,回忆起那位在最困难的时刻收留自己过了个年的胡姓屠户,总想着去报答他,便派手下带了银两去寻找,并叮嘱手下,胡屠户要是愿意来,就备舆马迎至署中。等到手下按照地址找到胡屠户的家,才得知“胡夫妇身殁已久”,方观承听说后,泪如雨下……

“雪中虎”一事的真实性,应属无疑,毕竟中国古代的名臣中,很多人都有贫困潦倒、冻馁无助的经历。就说康雍乾时期,“落魄羁穷,卖文自给”的高士奇、“卧病不举火三日”的鄂尔泰、“终日不得一饱”的钱陈群、“家无宿储,倚十指以给”的陆燿、“日或一食,或终日不食”的汪廷珍……皆有过“卧雪”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艰苦卓绝、奋发图强的精神,真的有如受困雪中却志逾百兽的猛虎,而古代笔记中却往往把“雪中虎”当成早晚发达的征兆,岂不谬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