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最擅长的剜城战术为何在开封失手
我们这一篇看一看明末李自成在攻打城池时的一种战术,办法很土,但很实用,也算是一种神操作。
从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在战场上屡屡受挫,险些被歼灭。当时河南天灾不断,饥民遍地,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力量迅速壮大,袭占洛阳并杀死福王朱常洵,挥师向东第一次围攻开封,猛攻七昼夜却毫无收获,只好解围而去。
崇祯十四年底,李自成联手罗汝才第二次围攻开封,农民军共有精兵大约三万,另有四十万胁从之众。开封是周王的藩地,城中明军力量强大,而且有督师丁启睿率军增援。
明代的开封城一共有五座城门,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之外,另有一座曹门,在开封城的东面,位置是在东门和北门之间。曹门到北门之间的城墙长约十多里,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农民军的进攻主要集中在开封城的东北角,也就是北门到曹门这一带。
最初,农民军轻松击溃丁启睿的援军,趁势夺取了北门的月城,抢夺瓮城,并把火炮搬到北门的月城上,从那里轰击城楼。周王拿出重赏,明军冒着炮火在城墙上立炮,予以还击,北门逐渐转危为安。
与此同时,农民军开始实施他们最擅长的攻城战术,不是架设云梯攀登城墙,而是所谓的“放迸”,就是在城墙上挖洞,用炸药从内部破坏城墙。农民军命令每个士兵冲上前去,每人掏回一块城砖,就算完成任务,否则处斩。
明代的城墙一般只在表层包砖,内部夯土。剥开表层的城砖之后,就可以向内部掏挖,“初仅容一人,渐至百十,次第传土以出。过三五步,留一土柱,系以巨縆。穿毕,万人曳縆一呼,而柱折城崩矣。”另一种办法是在洞中放置大瓮,里面充满火药,炸塌城墙。
《汴围湿襟录》中把这种战术称为“剜城”、“挖城”,先驱赶大批乡民把门板、大车之类运送到城下,架起来遮挡城上打下的矢石。再派精兵冲到城下,躲在门板下面砍凿城墙的砖石,向内部掏挖,再躲进洞中。
古人在建造城墙时,每隔一段距离向外突出一个矩形,称为敌台、墩台,可以从侧面打击城下之敌。但农民军发炮射箭,压制了明军的反击。开封城里一位书生设计了一种悬楼,用厚木板制成,能够抵挡炮火,可以容纳十个人,突出到城墙之外,直接向下抛打火罐或者炮石,打击掏墙的农民军,造成很大的杀伤。
几天的争夺之后,城墙下面还是被挖出来许多洞穴。城上改变策略,把柴捆当中加入药物,点燃之后垂放下去,悬在洞口把里面的人熏出来。或者在城墙上开挖,截断农民军的洞穴,灌进毒秽之物,用长枪或者砖石击杀洞中的农民军,阻断进攻。
十二月二十七日,曹门附近的城墙被撕开两丈宽的缺口,农民军的马步兵蜂拥而上。官军集中十几尊大炮轰击,最终阻挡住攻势,趁机在缺口处插入厚木板,投入土袋。
整个春节期间,城墙下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到了正月初七,农民军在曹门北侧挖成一个巨洞,可以容纳五十多人,真当危险。官兵从城上紧急挖开城墙,把点燃的柴草和药物投入洞中,逼退农民军,然后迅速灭火,派勇士下去夺回巨洞。
到了崇祯十五年正月十三,农民军孤注一掷,又在城墙的东北角挖成一个大洞,长约十余丈,深一丈多,把几十石火药运进洞中。同时,一千多骑兵和无数的步兵等候在城壕边,只等城墙炸开之后杀进城去。
但农民军不了解开封城的一个特别之处:开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金国占领之后对开封城墙进行了加固,“土坚致,厚五丈”。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对工程的要求极高,使用一种撞竿,用来检测城墙当中的夯土是否足够紧密结实,如果不达标,负责这一段的筑城者就会被活埋到城墙当中。如此恐怖的惩罚手段,保证了开封城墙的质量,其中的夯土据说坚硬如石。
此外,农民军挖出的这一条爆破的长洞,紧贴着外侧的城墙,洞中的火药被点燃之后,会向着质地相对较软的一面喷发。
十三日上午的巳时,开封城下发出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磨盘大小的巨石和无数砖石飞入空中,天地之间满是烟尘,暗如黑夜。城墙外侧被炸飞了一长段,而内侧的砖墙依旧完好。更惨的是等待进攻的那些农民军,被纷飞的砖石打得“俱为齑粉”,受惊的战马驮着死尸四处狂奔。
这一次爆破失败严重挫伤了农民军的士气,两天后放弃进攻。李自成的放迸、剜城战术在别处屡试不爽,却在开封失手,主要是因为这里城墙的特殊之处,加上守城官兵的顽强。
李自成、罗汝才第二次围攻开封,损失一万多精兵,另有两千多人负伤,伤亡惨重。所以到了第三次围攻开封时,李自成接受了教训,改用围而不攻的战术。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