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真意无需辨
刊头画作:子非鱼(Farer)
有时,读了一首很多人说不明其所写的诗,而鄙人却读出(也可以说猜测出)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姑且不说这种理解(猜测)对其作者来说是否准确,但在其字里行间的确找到了需要思索的东西。
有时,一首平白如话的诗歌,就像至理名言——道理人人都懂,能做到(写出)却为数不多,就像那句,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有时,一首诗因为晦涩难懂,便失去了很多读者。诗歌,想要达到共鸣,除了语言的互通外,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胸怀、思想层次也须在同一高度。
当然,所有文体语言的运用都应是避免粗俗、暴力,应是“文如其人”。
对于诗歌来说,说话(口语式的表达)和写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说话是一种表达方式;写作却又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说话也可以称为交谈,技巧在其次。写作同样也需要技巧,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自己,然后是读者。除与生俱来的天赋之外,技巧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层次。前者更多的是行为语言,后者是心灵、心情、心境的语言。而这两者都会对某些个体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
诗歌是写作,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个体对于外界感应的表达。它的载体首先是文字然后才转换为语言——比如朗诵。
“文以载道”,诗歌除了她的韵律之美,所要展示的种种也应该正面的、美的——即使残缺的美。对美的定义不同,展现出来的风格便有所不同。诗应该也是有骨有魂有中心内容的。
前边说过,诗歌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这样,有时一首诗就会有一些个人化的私语或者说自语式的“语言”,读者看不懂,而作者也不需要哪位读者刻意去懂。假若,读者也是位写诗的人——或者是知名的或者是以诗评者的身份来解读,这时两者之间就会有一道墙。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写作者的语言运用是一方面,表达技巧的也是一方面,假如无一人能懂或者无一人感兴趣,还是自己先留着比较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是以前说过的那句话,诗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层次的不同。借用王国维说的,境界的不同。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把握都可以去练习。但在其他方面不是通过练习就可以改变的。如知识的积累、人生的经历、自身的修养等等。
作者简介:桃溪(南窗寄傲),陕西人,诗词爱好者,闲暇时尝试着用各种文体倾写心底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