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解读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拼音、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如在识字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识字爱好和愿望;要把握正确的汉字结构、笔划顺序,养成良好的学字习惯;要使识字与熟悉事物联系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说话练习联系起来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重视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诚然,学习语文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进行写作练习,才能最终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什么是有用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夸夸其谈,或是有知识、有能力却自私自利、损害社会的人。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通过学习了解一个漂亮的小村庄,由于遭到砍伐森林,环境遭到破坏而导致毁灭的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强烈意识。
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不能强加,只能感染,潜移默化,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反之,只会适得其反。教学中,也有教师把握和引导不到位,偏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如一个教师上《坐井观天》时,让学生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一个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发现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许多同伴都被毒死了。“扑通”一声又跳回了井里,说:“我再也不出井口了,井里安全!”教师听了评价说:“不行!”对于学生的“只顾自己安全,不去改变现状、无作为”的思想,教师应巧妙地加于启发和引导,不能轻易地否定错误或加于肯定。
(根据网络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