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志明学术思想纂要

国医大师刘志明,七十载医海扬帆,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完备的学术思想体系。下面就从五大方面简要介绍刘老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学习观

1.研经读典、启智取道

刘老指出,就中医范畴而言,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基础。有志于中医之人,就应从四大经典入手,心无旁骛、潜心研读,如此方可开启心智、历练思维,达到与前辈名家思想脉搏相同步,实现穿越时空与其的倾心交谈,才能最终领悟经典中所蕴之“道”,掌握经典中所载之“术”。除对中医四大经典反复研读之外,刘老还提倡“博览各家、广得其益”。

2.读悟并重、实践求真

刘老提出,对于经典的学习要分三步循序渐进。首先,对于上述经典论著要做到“熟读诵”。其次,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更要“勤思善悟”。最后,学习经典还要坚持实践”。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验证我们对经典的感悟是否正确,以及对经典理论的掌握是否牢固。

(二)辨证观

1.四诊相合、辨析癥结

刘老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只有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整体辨析,方能探明癥结,确保辨证施治的准确。倘若厚此薄彼,甚或独持一诊,定会遗漏某些症状或体征,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误诊误治在所难免。

2.辨病识证、参融西学

刘老指出,现代科技并非为西医学所专用,中医学亦可将现代科学有机的融入其中,作为四诊的延伸。若借助西医的先进诊察仪器及实验室检验,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弥补中医直观感觉的不足,提高中医疗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进行微观辨证,丰富中医的辨证依据、辨证内容;此外,还可根据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改善情况,为中医疗效的判定提供量化指标,打破传统中医仅凭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价的不准确性,为证实中医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

(三)治则观

1.外感热病、祛邪为先

刘老认为,外感热病为六淫时邪所致,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其治当速。治疗之初,就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祛邪于体外,以截断、扭转疾病之发展进程。刘老总结,治疗外感热病,其要诀有二:

  • 要诀一 ,治疗之际,要如将军之用兵,有胆有识,兵贵神速,切切不可优柔寡断,姑息养奸,错失良机。

  • 要诀二 ,治疗用药,药量要足,药力要猛,争取一战成功,切切不可畏手畏脚,如此日久必变,反致慌张。

2.内伤杂病、调理为要

刘老治疗外感病提倡“祛邪为先”,但对于内伤杂病,则力主“调理为要”。治疗此类内伤杂病,刘老总结其要诀有二:

  • 要诀一 ,当审时度势,安内以攘外,特别对那些胃气虚弱不胜药力之患者,更当先调养中土,待正气来复,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和调,则邪无可藏,病可痊愈。

  • 要诀二 ,内伤之病,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表现极为轻微,其来也渐,其去也缓。因此,对其必须“有方有守、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方获效验。

(四)施治观

1.治循主证、方证相合

刘老总结,辨证施治一定要依照患者主证而选用方药,这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刘老认为,所谓“主证”其意有二:

  • 其意一 ,是指某种疾病必有的症状。如《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是其必有症状,即为主证。

  • 其意二 ,是指反应疾病本质的证候,在此“治循主证”就是要针对疾病本质遣方用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2.方贵通变、化裁适宜

刘老指出,临床病症变化多端,十分复杂,立法处方,当随病变化,最忌以方套病,呆板不化。

3.知药善用、调遣随心

刘老指出,要做到“知药善用,调遣随心”,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 其一,要洞悉药性。 这要求不仅必须谙熟常用中药的传统功效主治,还应了解其现代药理作用。

  • 其二,要把握量效关系。 不同剂量的同种药物,其所发挥的功效亦不相同。

  • 其三,要重视炮制变化。 各种炮制方法,都可引起药物性能的改变。

  • 其四,要深研药物配伍。 精于医者,必精于药之配伍,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能减毒,从而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预防毒副反应,可保证临床用药高效安全。

(五)预防观

1.未病先防、养生为重

刘老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力倡“防重于治”的观点,主张对于健康人群,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消除易患因素,避免疾病发生,即所谓“未病先防”。刘老指出,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其关键就在于“科学养生”。

  • 其一,要合理膳食。 刘老阐发先贤之说,提出“平衡饮食、谨和五味、节制勿贪”的膳食养生原则。

  • 其二,适度运动。 刘老常言,适度运动,勤于锻炼,可促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灵活,形神合一,收到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效果,此所谓“血气冲和、万病不生”。

  • 其三,作息有时。 刘老依据“天人相应”整体观,认为人之起居作息,应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法于天地”,“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其四,调摄情志。 “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 ”刘老强调,“调摄精神”乃养生之首要内容,“神明则形安”是摄生之根本原则。

2.见微知著、欲病救萌

刘老指出,对于亚健康人群,一定要做到见微知著、寓防于治、防治结合。对于此类病前状态人群,干预失时、失当, “欲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己病”,若及时发现、有效施治,则可“截断扭转”病变进程,保持人体康健。

3.已病之时、即病防变

刘老指出,对于已病人群,不能仅局限于始病部位的治疗,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并准确预测病邪传变的趋向,对可能危及的部位提早预防、阻止传变。

4.瘥后调摄、全功防复

刘老十分重视对疾病的善后调养,认为疾病初愈,虽症状已无,但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须注重药物、饮食、起居调理,加以时日,方能以收全功,并避免日后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