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在悄悄发生

改变,在悄悄发生

今天在大荆六小聆听了牟原喜老师的一堂课,参与学习的是三年级的孩子们。整堂课下来,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小手总是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声音也是特别响亮,会让你不经地发问:这真的是一群来自山区学校的学生吗?

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的牵引很有关系,从课前的聊天到上课时的交流,牟老师总是笑着面对孩子,那种亲切不是刻意,那样的课堂不是表演,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着。

世间万物,变则通,通则透,透则生发,课堂学习方式亦不过如此。

我们常说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但往往到了课堂上,又会不自觉地变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梳理老师的问,常常老生常谈,一成不变。“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个人物的?”

而学生在这种常态的课堂生活中早已经波澜不兴,一潭死水了。他们喜欢麻木地套用已有的经验,麻木地随从他人的观念,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但不是学习的全部。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启一扇通往语文世界的窗子。如何将这扇窗子打开,勾连起这个大千世界,我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发乎其内,出乎其外。为了课堂,还要走出课堂。

喜欢陈传敏老师的课,因为他总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课堂学习内容到生活哲理,带领学生打开思路,谈课文、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正如上周四的一堂《丑小鸭》的课,陈老师在课堂伊始就告诉同学们:“让我们真正学习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

陈老师问学生:“丑小鸭渴望什么?追求什么?”由此启发孩子:一个人内心渴望什么,眼里才会看到什么,然后才会去追寻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什么。接着让学生写一写,给自己的未来一个美丽的期许。

一个个小朋友上台讲完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后,陈老师又告诉大家:生命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但我们却有不断思考追寻、不断超越自我的权利!生命不可重来,但你可以随时改变生命的朝向!

由课堂到生活,从课文到关乎生活的思考,让一节课在孩子心里播下种子。

今天牟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学完《做风车的故事》,牟老师就给孩子推荐叶永烈的《科学家故事100个》,告诉孩子们,如果图书馆里没有,就和爸爸妈妈说说购买的理由,读完后也制作一张张科学家名片,将之揣在口袋,或是举行故事评比会。将课堂又延伸开来了。

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真正会学习的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会主动在课后涉猎相关知识,就是再走一步,走得更远些。由一课书到一本书,再到一个人物的关注研究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最终归宿。

但由于这个过程不在课内,教师往往有布置,学生往往没有落实。怎么办?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很重要。这种评价既可以是一个读书交流会,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人物论坛;既可以班级办一个名人文化展,也可以来一个微型人物话剧秀……

只要给学生时间,只要给学生舞台,我想一定会激起孩子对一本书的关注,对一个人物的关注。他们去查资料,他们去写讲稿,他们去打图片,他们绘读书卡……他们是主动的,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充实的,让改变真正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