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七十一首《春山夜月》(于良史)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春山夜月

     【中唐·于良史·五言律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拼音版:

chūn shān duō shèng shì,shǎng wán yè wàng guī。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jū shuǐ yuè zài shǒu,nòng huā xiāng mǎn yī。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xìng lái wú yuǎn jìn,yù qù xī fāng fēi。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nán wàng míng zhōng chù,lóu tái shēn cuì wēi。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品介绍]

《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

⑴春山:一作“春来”。
⑵掬(jū):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⑶鸣钟:一作“钟鸣”。
⑷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作者介绍]

于良史,唐代诗人。曾为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从事,肃宗至德年间官至侍御史。约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前后在世。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甚为清雅,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其诗选入《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其诗七首。今仅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掬水”、“弄花”一联,恐是偶然道着。先得一句,又凑一句,乃成全篇。于六句缓慢之中,安顿此联,亦作家也。

《唐诗成法》:结亦有余味。二联俗中传诵已久,故录之。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三、四句法虽工,终属小巧。纪昀: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无名氏(甲):晚唐非无佳句,但看过杜诗,便觉纤细不足为耳。许印芳:小家诗多如此,其弊至于有句无联,有联无篇。大家则运以精思,行以浩气,分之则句句精妙,合之则一气浑成,有篇有句,斯为上乘。学者当以大家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唐诗合选详解》:“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

佚名

赏析

贰/

这首诗描写春山夜月之景。笔墨淡雅,意境清幽。

开头两句,扣紧题面,抒写作者对春山胜事的钟情与眷恋。“胜事”,即美事,这里指美景。“胜事”前面著一“多”字,则见出春山景物的无穷变幻,风姿异彩,各有千秋。唯其如此,才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两句,起得平淡,内心感受直倾而出,但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正因“春山多胜事”,才逗出 “赏玩夜忘归”,前后句之间有因果关系; “多胜事”与“夜忘归”,对照体味,又写出白天游兴的浓厚,当然,这是虚写,虚写白天,实写夜晚,引领出下面对春山夜月的具体描绘,统率全篇。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作者用力最多,写得最好,也是最得后人称赞的句子。妙在何处?首先,二句相对,描绘出诗人忘情自然的神态。诗人完全为山间景物所陶醉了:泉水淙淙,山花烂漫,他忍不住掬一捧清泉,采几簇野花。“掬”字,“弄”字,固然写出诗人接连发出的两个动作,但更为重要的是勾画出诗人对水与花百般爱怜的神态。泉水清凉澄澈,山花芬芳四溢,这自然是乐事; 而就在“掬水”与“弄花”的时候,诗人又惊喜地发现,水是那样的清莹,一轮月影竟然倒映眼前,而花又是那样芳香,片刻间的抚弄,竟致芳香布满衣襟。这是大自然向人类显示的无穷魅力。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只要人们善于体察,随时随地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美妙的情趣。两句诗,写出了诗境的层次感,表露了作者内在情愫在瞬间的惊喜变化。其次,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字字写景,字字言情,人情与物态皆传神写照,完美地融为一体。而就每句来说,也有个物与物的交汇:水清与月白,花香与衣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映衬和对比。作者长于造境,善于炼字,于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已经缴足题面,五、六句则把笔触荡开,稍作跌宕:“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前句表明愿去远处玩赏,而后句却又说近处还不愿离开,总见出春山 “胜事”之多和作者游兴的浓厚。正当诗人流连怅惘之际,一阵钟声从远处传来,悠远洪亮,这不但衬出了春山夜月的寂静,也使诗人的心境再起波澜。他循声南望,山色青翠,楼台隐约,夜雾笼罩下的远景更强烈地吸引着诗人。

此诗结构谨严,笔法开合有致。先总述,次近描,然后又写远景。欲去不去,一唱三叹,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无限热爱。

佚名

赏析

叁/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犹如林木参天的森林,那么,于良史只不过是其中一株矮小的灌木;如果说唐代的诗歌犹如浩瀚无涯的大海,那么,《春山夜月》只不过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正是这朵小小的而颇有特色的浪花,使得于良史这个籍贯、身世都难查考的诗人,能够在唐代诗史的剩余篇幅上挂个名字,在大森林的边角占有了一席地位。是的,经过历史的沉淀,《春山夜月》不仅没有因为诗人的名不见经传而被湮没,相反,它仍然散发出艺术的光彩。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春天的山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游春踏山,边赏边玩,直至天黑还迷恋忘返。山,本来是一个充满魅力,引人入胜的去处,何况是春天的山? 春天,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去处,游山玩水,这岂不是一种人生的乐趣或享受? 诗人被春山的事物吸引了、迷恋了、陶醉了,竟至于夜色已浓而忘却归去,春山的美好,诗人的童真,都被写到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泉水清澄明澈,映着月影,以双手捧水,好象月亮被捧到了手里;满山遍野,异花奇草,把玩着春花,似乎芳香佇满了衣裳。这是被传诵的名联。为何有名?细细品味,主要是:一、在众多的美好事物中点出“掬水”、“弄花”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山静水清,月白花香,俱在不言之中;二、“掬水月在手”,把水和月合并,两物结而成一,“弄花香满衣”,把花香从花朵里分别出来,一体分而为二,这是何等细微的体察和独具匠心的运思;三、“掬”字、“弄”字,既写出了诗人赏玩的童真,赏玩的兴致,又写出了夜景的迷人,春色的动心,又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四、字句安排上,上下对举,严格工整,又显得自然贴切,举重若轻。诚然,此一名联,确实妙极。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沉醉在春山夜月里的诗人,随兴所至,而远近皆去;当要离开的时候,对眼前的一花一草又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从白天赏玩到夜里,而在夜里又跑东跑西,足迹踏遍了远远近近的地方,夜深了还舍不得这良辰美景,这就把诗人“赏玩”之“兴”(致)淋漓尽致地、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出来。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远方的楼台掩映在一片青翠朦胧的山色深处。前面写到了景色,写到了花香,此处又写到了钟声,至此而使诗篇有色有声;前面写到了在近处“掬水”、“弄花”,此处又写到了远处的“钟声”和“楼台”,至此而使诗篇远近皆备。于是,增加了诗歌的情趣,拓阔了诗歌的画面。

《春山夜月》,这本身就是一个富于诗意的题目,读完之后,又觉得人情物态都有一种春天的活力,山峦的气息,夜月的美妙,全诗物我交融,神完气足。

佚名

赏析

肆/

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于良史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精神之所在。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