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四十九首《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听邻家吹笙
【中唐·郎士元·七言绝句】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拼音版:
chóng mén shēn suǒ wú xún chù,yí yǒu bì táo qiān shù huā。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大历十才子”之一。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郎士元集》。
壹/
文学赏析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名家点评
《注解选唐诗》:只是听邻家吹笙,闻其声不见其人,求其人不得其所,一段风景极难形容。此诗情思句律极其工巧。唐钱起《湘灵鼓瑟》诗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人以为神助,此诗“重门深锁无人到,疑有碧桃千树花”,高怀逸兴,不减钱起。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风华清丽,思切高云。
《唐诗摘钞》:诗人每以碧桃为仙家事,此盖以王子(乔)吹笙拟之。许浑(《缑山庙》)“王子求仙月满台,玉笙清转鹤徘徊。曲终飞去不知处,山下碧桃无数开”。又有(《登洛阳故城》)“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卷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郎士元的七绝《听邻家吹笙》,情真意切,景物鲜明,语言通俗,境界极高;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一点“矫揉装束之态”,委实是“大家之作”。
用几句近乎白话的语言,表达出令人想象不尽的意境,这是唐人绝句的一个共同特点。王之焕的《登鹤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两个黄鹂”等,都是极好的例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也具备通俗易懂、蕴含丰富的特点。创作时,诗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阅读之后,也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想象的余地。就字面来看,诗人着力描写院外,那里笙乐如缕,时高时低,时断时续,令人心驰神往。“凤吹声如隔彩霞”,正道出了轻风吹拂下的乐声的特点。读此,令人顿生春风拂面之感。至于墙外邻家究竟谁在吹笙,那里还有些什么人、什么物,因“重门深索”,无法寻觅,所以诗人是无法知道的。但是,乐声毕竟太动听了,以至于使人怀疑那里不是世俗人间,而是遍栽碧桃的太虚仙境。“疑有碧桃千树花”,就是诗人利用联想手法给人创造的最美好的境界。因为古来常以碧桃喻仙家事,读者读到“碧桃千树花”,当然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仙境。那么“凤声”当然也非人间俗声,而是神人的仙乐了。诗中没有用过多的词语描写笙乐之动听,只写其乐如仙境中来,乐之美妙则不言而喻矣。
全诗写院外之邻家,表现的是笙乐悠扬的动景。其实,这无形中也构成了一种对比,即院外与院内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院外笙乐越是悠扬,院内就越显得寂静;院内越是寂静,院外乐声就悦耳动听。但是,这种对比仅是形式上的动与静的比较,从境况上来讲,并无正反之分:听到院外邻家笙乐之妙,心情是愉悦的,向往的;置身于院内宁静的环境之中,也悠然自得,不会产生什么寂寞感。所以,郎士元的绝句《听邻家吹笙》,给人的是一种纯乐无忧的境界。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