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好名声、坏名声|随笔
文/王永清
【作者简介】王永清,湖北省枣阳市刘升中心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过:“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体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好名声让人心生向往,一个人一旦名声坏了,就无法立身,走到哪儿都不招人待见,甚至以前的功劳苦劳也会化为乌有。
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徐阶曾对国家的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整顿吏治,招纳贤良,使海瑞、戚继光、张居正等官员得到重用,一时成为众望所归的名相。然而,当徐阶执政晚期,他的子弟们倚仗其权势在家乡华亭横行不法。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在朝廷舆论的压力下,徐阶被迫提前退休。
名声标志着一个人的成就和地位,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南子这个人,名声并不好,孔子先没有答应,后来还是去拜见了南子。子路知道后不高兴了,责怪孔子忘却了自己的名声。孔子一听,急得面红耳赤,赌起咒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成现代话就是:“如果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老天谴责我吧!让老天谴责我吧!”孔子对名声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有句俗语:“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农村尤其是老人把自己的名声、尊严看得非常重要,他们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孙,为人莫做亏心事,莫让人家指着脊梁骨骂,不偷不抢,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位老中医去世了,全村人都自发地去送他最后一程,有的甚至扶着灵柩哭成了泪人。老中医一生与世无争,处处为患者着想,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未得罪伤害过任何人。其实人心都有一杆秆,为人处事,公平、正义,对得起良心,自然就有好名声,受到他人的敬仰。
好名声让人羡慕,很容易引一些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动起了歪脑筋,想方设法为自己脸上贴金,以博取好名声。如媒体时不时爆出“偶遇”官员坐地铁、扫马路等举动的新闻,一次两次不是没有,但“偶遇”太多,难辞“沽名钓誉”之嫌;有的贫困县不急着解决民生问题,却忙着建豪华广场,官员“面子”有了,却落得民众“受活罪”;湖北有个吃“水泥橘子”的区长,“作秀”过了头,结果落马了……凡此种种,都是奔着好名声去的,结果跑岔了道,落得个坏名声,被人看低。
好名声不是人白送的,而是自己慢慢积攒的。人这一辈子,要想博得好名声,就要一生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常修身养德,多做好事,不为名利所累,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如此,好名声自然随之而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