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鉴定必备知识
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佛像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方面的价值也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高昂。佛像的价格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最为昂贵。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随着宫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时期的佛像也开始升值。而佛像中的精品还没有到应有的价位,预计今后佛像的投资周期会越来越短,因为好东西越来越少,但收藏的时间越长则回报越丰。
藏传佛教与西藏神秘学的魅力随着东方文明的发展逐渐被西方收藏家所喜爱。佛像在西方绝大多数东方艺术品收藏者眼里,是必不可少的配置和投资。在日本和欧洲的市场,明清金铜佛像都有过过亿元的高价成 交,这是目前国内市场还不能达到的。
目前备受佛像收藏爱好者关注的多为金铜佛像,尤其是明清两代的金铜藏传佛像的艺术及收藏价值最受青睐,其中又有宫廷造像与西藏本土造像之别。而以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的艺术与经济价值为最 高。
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
一般认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存在陆路与海陆两大途径,陆上传播的佛教造像,由于时间漫长、经过的文化区域十分多样,也往往随之导致造像风格发生丰富变化。而海陆传播,则时间较短,造像发生变异的几率也小,往往可以令造像从原生地更为直接的输入其它地域。
贴金工艺,同样也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工艺手法,贴金工艺的出现,早在5000多年前,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皇宫和寺庙的装饰。贴金佛像同镀金佛像一样,并不在尼泊尔佛像中盛行,尼泊尔佛像中,广泛受欢迎的有鎏金和泥金两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