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四七汤
二陈四七汤
本篇介绍二陈四七汤。
[方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苏梗、厚朴。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和胃,燥湿化痰。
[主治]气结痰凝腹痛,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愈痛,脉沉者。
[应用要点]1.主症胸胁满闷,脘腹胀痛,矢气后痛减,咽中异物感,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质淡或淡胖,舌苔白厚而腻,脉沉滑或弦滑。
2.病机肝郁脾虚,肺胃宣降失常,痰气互结。
[方义发微]二陈四七汤系二陈汤与四七汤的合方。四七汤的主要功用为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于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与气相搏,结于咽喉的痰气郁结证;二陈汤的主要功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因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成痰,致气机阻滞的湿痰证,为祛痰的基本方。两方相合,弥补了二陈汤与四七汤在治疗津聚成痰,而成痰气互结于上的局限性。一方面,二陈汤从根本上解决了痰湿生成之源-脾虚的问题;另一方面,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肝之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向上可引发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同时,木旺必乘土,肝郁日久犯脾必致脾气不足,而出现脾失健运。由于气郁于内不得伸展,不通则痛。调畅气机,使气化恢复正常,则壅塞得通,疼痛自减,进而达到四七汤与二陈汤相辅相成的目的,实现了由不同病因引起津液代谢异常且导致不同部位病变的复杂病证的治疗,于一方中得以体现。
[方论精选]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医宗金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