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好名不宜独揽,恶名不能全推
一、
好名不宜独揽,恶名不宜全推。
人活一世,惟名利二字是人皆共求之物,大多数人都在追名逐利的路上乐此不彼,但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很容易模糊一个人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带来的结果就是本末倒置。
比如说利益,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人却在欲望的驱使下不仅无道,反而故意以损坏他人利益为条件,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符合道的行为更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最后自然也是自取其辱。
除此之外,对于名声来说亦是如此。
名声这个东西人皆好之,它能够给一个人带来极大的满足,这一份满足甚至高于获取利益的满足,所以世间才有一部分世俗之人佯装大方的舍去利益而图美名,这足以证明名声的诱惑力。
正是因为名声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所以在生活中才有人极尽所能地去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名声,甚至在必要时刻,还以抹黑他人为条件。
但正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好名之人未必有名,好利之人未必得利,也正是因为他在贪图名声的过程中违背道义,最后却使事物变得更糟。
就像《菜根谭》之中说: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意思就是说:完美的名声和高尚的节操,不应该自己独自拥有,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名节,可以避免发生祸害之事,从而保全自身;而令人耻辱的事情和不利于自己的名声,不应该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若是能够主动承担几分责任,反而在收敛锋芒的基础上能够修养品德。
在战国时期,秦国势力向东扩张,而六国政权的实权也不在君主身上,而在王族中声望颇高的人手中,而在这些人中有四人最为杰出,这四人就是“战国四公子”。
其中有一位信陵君,他的身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
二、
当时魏国有一个隐士已经七十多岁,生活贫穷,是一个看大门的小吏,信陵君听说之后,亲自给这个小吏送一些礼物,但是小吏却拒绝了他的好意。
信陵君回去之后就大办酒席,宴请宾客,并且告诉众宾客说:“我要去接一位客人,你们等我回来之后再开饮。”
信陵君驾着马车来到这位老先生面前,老先生径自坐上车,而且还坐在左边尊位。
信陵君看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恭敬地驾着马车。
途中,老先生又对信陵君说:“我要到市场上顺便拜访一位朋友。”
到了市场之后,老先生故意和他的朋友谈话很久,让信陵君在旁边等待,并且偷偷观察信陵君的神色,而信陵君不但没有恼怒,脸色反而更为温和。
回去之后,众宾客一看,信陵君接来的只是一老者,看上去并无智慧之处,纷纷发表怨言,而信陵君没有管其他人的反应,径直将老者引到上座。
而老者此时便说:“到今天我也没少为难公子,我本只是一个守城门的人,而公子您却能带着随从,架着马车在大庭广众之下迎接我,我为了要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的车马立于闹市之中,让经过的人都围观公子,而公子更显恭敬。所以当时市民才把我当作小人,而把公子当成谦恭下士的贤人呀。”
其他人听到之后,纷纷表示叹服,而酒席散去之后,这位老者也成为信陵君的座上宾客。
这也是老者最有智慧的地方,在外人面前他故意让自己承担恶名,就是为了凸显信陵君的贤者姿态;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看似承担了污名,但同时又因这个污名显露了自己的智慧,同样成就了自己,这一举两得的智慧,实在让人叹服。
就像《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世间有一些事情有损必有益,有益必有损,看似有所遗憾的地方,最后却成了事物真正的亮点,可有些事物看似碧玉无瑕,但过分完美反而成了遭受攻击的根源,这个道理也非常人所能轻易体悟的。
这同时也是“好名不宜独揽,恶名不宜全推”的智慧所在。
我们都喜欢好的名声,但是当独自拥有好的名声时,往往会因为过分高洁的姿态而发生祸害,而有些不利于自己的名声不妨主动承担几分,反而能收敛锋芒,避开他人怨气,消解那些潜藏的忧患。
人生的任何状态都充满着大大小小无数的矛盾,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与人存在竞争、产生误会的时候,不管是有意竞争还是无意过招,应对此类问题的最好方式都是宁愿自己吃些亏,以容纳百川的态度让对方有台阶可下,也不能依仗自己的势力将他人逼到墙角。
正所谓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满,事事留个余不尽的意思,才能凡事顺遂,多有福分。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