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日历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明月何时才有的?举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月中宫殿,今夜是何年。我想乘着秋风归去,又害怕仙宫里的亭台楼阁,太高而不能承受严寒。站起身子跳舞,玩赏月下的清影,不如生活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楼阁,来到低低的华丽窗户下,照着难以入眠的人。它不应该有怨恨啊,为什么长久以往在人们分别时才圆呢?人有悲伤、欢乐、离别、相聚,月有阴天、晴天、圆时、缺时,这件事自古很难周全。但愿人们长长久久,相隔千里共赏明月。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长向 一作:偏向
赏析
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此时的诗人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对于未来充满了幻想,很想建立功名,上阵杀敌,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如果不是不久后的“乌台诗案”,苏东坡的词史地位就要靠这两首词来撑了。
并不是说这两首词写得不好,而是后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具有了广博深邃的人生感慨,因而更有深度。
但这首中秋词,足以显示出苏东坡对于填词技巧的熟练掌握,也展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与语言的质朴化。
前面小序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写给同在异乡为官的弟弟苏辙的。中秋本应该团圆,可是他们却很久没有在一起。
苏辙是苏东坡唯一的亲人,母亲早已去世,父亲苏洵离开他们也已整整十年,弟弟苏辙成了苏轼心底最深层的牵挂。
欢饮达旦,大醉,可以看出苏东坡在密州任上颇为开心,大醉也为下文的行云流水,直白心情,奠定了基础。
上阕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中秋月夜,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一句词。诗人喝醉了,举头望明月,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月亮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词人不禁举着酒杯问天。天空是不会回答的,于是词人就开始了自己的想象。
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说,不知月中宫殿,今夜是哪一年。这是对于明月几时有的追问。中国人的登月梦,从苏东坡就开始了。
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说,我想乘着秋风归去,又害怕仙宫里的亭台楼阁,太高而不能承受严寒。
月宫,在古代又被人们称为广寒宫。
苏东坡因秋天夜晚的寒冷,也推断月亮上的夜晚更加寒冷,这一伟大设想,在上世纪被人们登月后证实。夜晚的时候,月球是零下183摄氏度。
苏东坡一定想不到,人类竟然真的能乘风归去。且月球真的如他所想:高处不胜寒。
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站起身子跳舞,玩赏月下的清影,不如生活在人间。
这是一句过渡句。
视线从广寒宫转为人间。
想起月宫上的寒冷,还不如就在人间好好的度过。这表达了苏东坡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由的思念。
正是亲情留住了词人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不愿意乘风归去。
下阕首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说,月儿转过朱红楼阁,来到低低的华丽窗户下,照着难以入眠的人。
下阕开始写人间。月儿下的人间,是多么美丽,有朱阁,有绮户。可是照无眠才是重点。即便生活锦衣玉食,却难以入睡。这是为什么呢?
二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说,它不应该有怨恨啊,为什么长久以往在人们分别时才圆呢?
一个“恨”字,既是对月光的反问,也是对人间分别的怨恨。在这样美丽的中秋夜,不应该有怨恨,可是月儿偏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那样圆,这就是月儿的不对了。实际上,诗人想表达的,还是对于弟弟子由的思念。
哥哥如此思念着弟弟,弟弟在不久后倾其所有救出苏东坡于“乌台诗案”,足以想见他们兄弟俩感情之深。
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说,人有悲伤、欢乐、离别、相聚,月有阴天、晴天、圆时、缺时,这件事自古很难周全。
这句是对“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解释。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自古就很难周全,我们又何必怪罪于明月呢?到这里,词人自己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早已是注定的,我们只要顺其自然,热爱生活即可。词人的心情渐渐明亮起来,写下了中秋最美的祝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末句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在久别后酝酿出的一句佳句。没有分离的苦痛,就不知道重逢的喜悦。只有经历分离的人,才会生出长久在一起的愿望。
但愿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长长久久,远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