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尽百姓的辛酸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通俗易懂,却残酷又真实,令人震撼,读之难忘,久久不能平静。它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名篇《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 一作: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张养浩,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品德高尚,在路上看到别人掉钱了,赶忙捡起来追着赶着还给人家;而且读书刻苦,父母怕他太勤奋还制止过他,他却下有对策,'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更难得的是,成年后的张养浩官职很高,却不改初心,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为民除害。《元史》记载他:'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他辞官十年后,老百姓还在为他歌功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张养浩以60岁高龄出任救灾,后来目睹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热,有感而发,写下这千古名篇。不久,就因过度操劳而殉职了,谥号'文忠'。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好像聚集在一起,波涛汹涌如同怒吼,潼关之路内连华山,外接黄河。
'聚'之一字,化静为动,使得诗句更加有画面感,突出了潼关层峦叠嶂、山势险要的特点。
'怒'之一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波涛'以人格和情绪,生动有趣。其实,不是波涛在怒吼,而是作者觉得波涛在怒吼。
潼关历来是兵家要地,这里发生过很多战争,看着眼前雄奇险要的山水,作者仿佛穿过了历史的河流,看到了一场场血腥残忍的战争。而'峰峦'和'波涛',则是这一幕幕历史的见证者。
眼前,青山依旧在,而舞榭歌台,却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了。
'望西都,意踌躇'——看着西都长安,我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千。
西都长安,曾经是大秦和西汉的京城。只不过如今,这两个辉煌的王朝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意踌躇'仅仅只有三个字,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可以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也许,张养浩是在思考,秦汉那么强大的王朝为何也会灭亡?如果这样,自己的朝代肯定也不会千秋万代吧,那么自己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他的脑海中的闪过秦始皇、汉高祖这样的开国皇帝,想到白起、韩信这样的战神居然被君主怀疑,想到商鞅的变法,想到贾谊的上书……
当然,他想得更多的,恐怕是历朝历代百姓的生活状况吧!
毕竟,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谓是点睛之笔。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经过秦汉遗址时,我感到十分伤心,历史上的万间宫阙都成了泥土。
本句中,'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与'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形成了对比,大自然的山河依旧,而历史上的豪华宫殿却已经不复存在。说明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一方面,他为秦汉这样盛世王朝的灭亡而伤心;另一方面,他为建造这些宫阙的百姓伤心,当初被压榨血汗的成果,如今都面目全非,化为泥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兴盛,苦的是百姓,王朝衰亡,苦的也是百姓。
这一句是千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史上百姓生活的异常艰辛。如果不是真心忧国忧民,爱民如子,是很难发出这种催人泪下、令人揪心的感慨的。
王朝兴盛的时候,大兴土木,享乐的是皇族、贵族、官僚,流血流汗的是百姓;王朝衰败的时候,战火连天,坐镇后方,疲于逃命的是特权阶级,当炮灰、被屠杀的是百姓。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百姓的悲惨遭遇,鲜明透彻,意义深刻,脍炙人口,引人共鸣。
怀古诗中,感叹王朝兴衰、时运不济,评论君王是非功过、得失对错的很多,但像张养浩这样心忧百姓的却不多。总觉得,张养浩颇有杜甫遗风,只不过,他的官职比杜甫高,文学成就比杜甫低而已。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练字”。“练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
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 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 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 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