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创作是文化人的“乡愁”

   旧体诗词创作是文化人的“乡愁”

2019-04-12  三秦都市报

上周末,陕西省诗词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记者了解到,省学会个人会员已达2100多名,涌现了一大批相当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放眼全国,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频频在各类媒体上“刷屏”,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昨日,记者就旧体诗词创作采访了我省几位专家,请他们纵论当下旧体诗词创作的成绩与不足,漫谈旧体诗词在新时代如何发展。

耀眼明珠文学魅力万古不衰

诗词组织日益壮大,写作和学习旧体诗词的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多?旧体诗词在当下为什么仍然大放光彩?“旧体诗词和新体诗在思想内容意境情感上是相通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省诗词学会会长孟建国认为,“旧体诗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规范和审美价值,为国人所喜爱和珍视。不仅有着世界上仼何拼音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大美形色,更有着绝妙独具的运用规律,成为中华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其天然魅力万古不衰。”

“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从小就浸润在旧体诗里,那些数千年来传诵着的名篇,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代代传承,无法割舍。”在三秦女子诗社社长王小凤看来,旧体诗可以凝练地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诗意地展示我们的现代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朋友痴迷于旧体诗创作的原因,“可以说,只要中国字在,旧体诗的创作就不会停歇。”

“诗词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为深细幽美的心灵,像酿酒一样,提炼浓缩了中国文学的精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省诗词学会顾问黎荔深有感触,“在我的心目中,诗词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聪慧、变得细腻,变得蕴藉、变得温柔敦厚的好东西。”她说,“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旧体诗词创作是文化人、读书人的乡愁。”

      爱好者众为何罕有精品传播

如今旧体诗作者们自吟自唱,自娱自乐,已成当代一大文化景观。只不过,为什么现代旧体诗词创作却罕有精品,难于传播?

孟建国将其原因归于和当下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环境有关。“一方面诗人缺乏深入广泛的生活体验和深度文学提炼,缺少以前诗人的学识胸襟和气度情操,能够全面把握诗词知、觉、情三要素的创作者少,能够完全适应社会转型期新旧两种文学形式演变环境的诗人不多,形成写诗词的人不少,而真正脍炙人口、能与古诗词媲美的精品力作很少。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传媒手段的多形式,使得人们文学欣赏的选择性大幅度增加,这也是诗词传播的制约因素,如同戏曲一样,观众决定其生命力,而观众也需要适应和培养,这是产生精品力作的土壤。”

由于现代媒体发达,爱好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旧体诗创作五万余首(全唐诗四万余首),可以说每天一个全唐诗,王小凤坦言,这样比较起来,那些精品就只是凤毛麟角了。“原因一是爱好者中大多是信手涂鸦,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懂诗;还有的是追求快餐,不推敲琢磨,就抛出来,形成网络垃圾;还有一部分诗友,痴迷于模仿,诗中完全是古时候的场景古时候的意象,写出来的东西宛然是生活在古代,现代人当然无法接受。”

对于许多现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黎荔认为,是不注重内在诗质诗味的酿造。“徒有诗形,而无诗质,当然只能是庸作,而非精品。”

旧瓶新酒诗作要适应时代

现代人写旧体诗,时空之隔、语言之隔、审美观念之隔,王小凤认为如果一味地模仿就无法超过古人,“因为没有了那时候的环境与生活。一定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内容一定要紧扣当代人的生活与思想,反映当代的重大事件。”

黎荔指出,高度重视一首诗的内在诗性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诗的发展的正路。“一首诗的成功,不在规模大小,不在修辞能力,而在于内在诗质的厚薄。新酒的'新’味、'酒’味,才是关键,否则瓶子再漂亮,这瓶酒还是不受欢迎。”

“诗人要适应社会环境,把握现代受众的欣赏口味、欣赏性格,适应和满足现代人新的不断提升变化的文化需求,才有可能写出为现代人所喜爱、能记住、能传播的好诗词来。”但孟建国同时客观地看到,诗词不可能再复制唐诗、宋词的盛况。“所谓再现唐诗辉煌,只是一种憧憬,一种向往。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毕竟与古代人大不相同了,诗词的振兴或辉煌一定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步的。她的规模、强弱随时代而增减,但其文学生命是永恒的。”孟建国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夏明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