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 邵天坤谈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

文/邵天坤

语音/邵天坤

文字版整理如下:

题目:“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

——“宏观把握,微观分析”,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审题方法

1
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再认识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最新出现的高考作文题型,是考生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概念的提出: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首先提出: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可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现就是为了避免考生的宿构和套作,所以在材料中增加更多的限制,给考生的审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二、2016年高考为啥没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是考了漫画?

这是错误的认识。

本题将立意范围限制在“考试之后”,并且有一幅漫画作为考生立意的依据,要求考生就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展开分析评论,考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取一般的“考试之后”的材料,而是要根据所提供的漫画中的寓意,来正确的立意、取材、构思与写作。

这是一个很好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三、参考其他试题,2016年仍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主。

全国Ⅱ卷: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个题目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缩小到“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比较这三条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

命题思路非常清晰地由大到小,由粗到精,考生绝不能像早先话题作文那样海阔天空的随便谈,而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要求展开论述。这实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全国Ⅲ卷:

“小羽的创业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先讲述一个创业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执著、创新、明智、共赢、规范、共同致富等等。本题看似一个普通的材料作文题,但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的明确“指令”,况且这个小故事所包含的多层面的思想内容,有些只是局部的,而只有“规范、共同致富”才是综合性的,即这些点是涵盖其他点的,选择这些点才符合“指令”,故该题仍是任务驱动型色彩比较强烈的作文题。

所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仍然是备考的重点。

2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重要性

一、先从一个著名的案例说起……

费滢滢,南京金陵中学学生,多篇作品发表于各种文学期刊发表并被转载,曾出版过多本散文集。

2002年,她以《平台》折服了所有评委,最终从8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平台》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
2003年,费滢滢参加高考,她的理想大学复旦大学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承诺只要达到重点线就破格录取她。

面对当年高考作文,她发挥了自己的最大优势。以下是她根据记忆,事后默写的考场作文: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候,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2003年高考成绩揭晓,作文《人情与季节》仅得了25分,费滢滢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此事经曝光引起巨大的轰动,《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篇作文,也引发热议。

著名作家叶兆言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与那些满分作文相比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个性化、文学性,也契合高考作文要求,没有走题。著名作家苏童也认为这是一篇创作型作文,富于文学性和人文气息。

的确,从文学的角度,谁也不会否认《人情与季节》的优秀。从考试的角度、从作文“不走题”的角度看,判本文25分,冤不冤?

我们先看看当年高考的作文题,请各位做出自己的判断。

2003年高考: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之所以给她25分,一是走题,最多35分;二是平面展开,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这四大段在同一个平面上,再扣5分;三是文不对题,题目是“人情与季节”,而内容写的是节日,不是“季节”,再扣5分。

就高考作文,何教授说,高考作文不是平时作文,高考作文就是高考作文。
关于本文的走题,何教授说:

她的基本立意落实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这就把“亲”、“疏”丢在一旁了。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

如果真的要写“节日”,似乎应当这样来理顺思路:我对某些节日,情感上有亲有疏,结果总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节日的真实内涵。譬如,我的一位好友在“立冬”这一天被冻死了,从此便讨厌“立冬”,而不再理会“立冬”的文化意蕴。如果写人们由于不再往来,相互之间情感淡漠,而不去体察某某节日的妙处和意义,那就偏离题意了。

这似乎有点“绕人”,但高考是严肃的、公平的,谁也不能违背“竞赛规则”。

对此,国家考试中心的有关人员认为:高考就是一场竞争,没有规则竞争就没有公平。参加竞争就需要遵守规则。

言外之意是,本文的确走题了。

可见,对于应试作文来说,文采不是最重要的,“不走题”才是最重要的。参加高考,遵守考试规则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作文的规则就是“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是否走题(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放在第一位,作为评分的最基本的标准。

说具体一点就是,一旦在内容上被判为“偏离题意”,在表达上再好也只能在三等以内给分。

可见,是否走题是高考作文判分的关键。

审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学生仍然不重视审题,仍然不知道审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每年高考,作文达到50分以上的考生不足1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审题能力不强,文章或多过少地“偏离题意”导致扣分。

原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针对广东学生的现状,多次告诫广东考生:提高审题能力,做到内容准确扣题,你的作文就能挤入10%的行列。

一位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的心声:

高考作文阅卷既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是超疲劳的脑力劳动。我只能把有限的脑力和体力聚焦在考生作文是否走题上……

如何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特点

请看2015年乙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儿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 试题材料特点

试题往往给考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试题材料为叙事性材料。材料本身有一个动态变化(内含因果链)的过程,往往蕴含对立性问题(矛盾);材料有主要当事方和相关参与方,事件引发多元声音。

 2. 提示语特点

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或“在……中,你认为谁(哪一种)更……”的设问句,指引考生“就事论事”(这是讨论的第一层次),并上升到“就事论理”(这是讨论的第二层次),或澄明是非,或解剖弊害,或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论事”“论理”都要基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

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请你就某一方(或针对、选择某一个角度)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或“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等的任务型指令,且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有的还同时限定了写作的文体(如2015年国家乙卷的“书信体”)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知道这一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反而简单了,其基本方法是在材料中找出“任务驱动型指令”,根据指令明确作文的写作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只要你认真读题就可以了。)

步骤一:宏观把握,看“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材料中出现问句,向考生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

2015年高考全国卷,找出“任务驱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材料中的这一段文字给考生提出了明确的写作指令:

1、要求考生回答一个问题:“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支持,还是反对?
2、考生作文的具体内容就是,对这个问题“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文章的中心,全文围绕它展开就可以了。)
“问什么答什么”是这类作文审题和立意的关键。考生做到这一点作文就不会走题。

请看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就是“问什么答什么” 的典范:

老陈,请听我说

亲爱的老陈:

您好!

我是明华,看到您的女儿对您的举报,我感慨颇多。或许,您心中积存着对您女儿的埋怨,埋怨她为何对自己的父亲如此冷漠无情,埋怨她为何让您失去了颜面,埋怨她为何不维护父亲的尊严。老陈,请不要责怪自己的女儿,因为她的心中是对你满满的爱!

亲爱的老陈,你是否想过,当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时,你的女儿是何等的担忧;当你的家人屡次对你作出指正,而你却不听劝告时,你的女儿是何等的焦急。作为女儿,她没有办法像一个大人一样严肃地指责批评你,因为担忧,因为焦急,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她选择了一种或许不太尊重你的方式,但希望你能够体谅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关爱。

曾经,我处于和你女儿一样的境地。父亲因为工作之事忙于应酬,因为工作压力,他又养成了吸烟的嗜好,烟酒一天天侵蚀着他本虚脱的身躯。我尝试过多种办法,也劝告过他多次,然而烟酒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我的关爱,当我看到他低头沉思,手中仍握着燃烧的香烟时,我的内心一阵阵疼痛;当我看到他在酒场上难受中挤出笑脸时,我的眼泪总是顺流而下。那是一辈子辛辛苦苦,为我而奋斗的父亲,我不想让他的健康受损,我不想让他的生命被那些“恶魔”侵蚀,因为我爱我的父亲。

老陈,相信你的女儿必定同我所想。是你,给予了她生命;是你,将她抚养成人;是你,让她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她面对渐渐苍老的你,心中唯一的念想就是给予你同样多的幸福,让你的生命不受外界的威胁。

老陈,这或许并不仅仅是是一个法律、规则的问题,这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深沉的爱。请为你女儿,放下手中的手机,因为它会给你和你的女儿带来永远的伤痛;请你放下那没有多少分量的面子,用心去感受女儿的关怀与担忧;请你真心地接受警方的教育和家人的劝告,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你的幸福和快乐。

亲爱的老陈,我们的社会已不再是古时孔老夫子所推崇的愚孝。女儿的举报是一个新世纪青年对文明和谐社会的呼应。你应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应为拥有如此孝顺的女儿感到幸福。

愿你与女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平安!

明华

2015年6月7日

本文在第一段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直接回答了材料中的问题:

“老陈,请不要责怪自己的女儿,因为她的心中是对你满满的爱!”(赞同,并出示自己的观点)

随后,文章紧紧围绕“爱”阐述自己的看法。

全文以关爱父亲之情入笔,设身处地从小陈、老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劝导,并结合自己父亲抽烟应酬之事来类比,就女儿举报父亲一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拳拳孝心,满满爱意,催人泪下。

步骤二:微观分析,抓关键词语

考生只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才能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才能准确审题。

2015年甲卷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作文题中找出“任务驱动型指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但是,如何理解这段文字就要看考生的个人能力了。

“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个问号需要考生在三人中做出“选择”;“更”,需要在这三人中做出“权衡”;“风采”是权衡的标准,但是,风采的内涵需要考生有具体的界定。

考生只有对这句话作以上微观的、详细的分析,才能写出符合要求、不走题的作文,才能写出如下满分作文——

小李风采更胜一筹

大凡评选,不是要选出顶尖优秀者,便是要选出极为稀缺者。科学家小李、焊接工老王、摄影博主小刘都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既然如此,只好按其稀缺度评价。对于当前社会来说,焊接大师与摄影达人固不可少,但是,能在生命科学领域跻身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者却是更加难得。因此,依我来看,在这三人中,小李的风采更胜一筹。

风采的评价标准原本就是见仁见智。小李、老王和小刘的工作水准都已超出常人,又属于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本不该拿来评个高下。可以想见的是,要修炼成“大国工匠”,老王付出了多少汗水,焊接了多少金属方能达成!跋山涉水寻找风景的小刘,又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方可捕捉大千世界的美丽……达到如斯境界的人,背后都不会缺乏对行业的热爱,对目标的执着,以及不懈的努力。这样的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因此,仅就行业背景而言,选择小李,是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生命科学的急切需求。人类从未摆脱外界而来的生命威胁。近来,MERS从韩国传入中国一事引得人心惶惶,令人不禁回想起十二年前流行的SARS,六年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之前反复提及的埃博拉病毒。MERS的传染性不及当年的SARS那样猛烈,死亡率却高于SARS。幸好就在几日之前,已有中国的医学团队研制出了针对MERS的特效药。这种药物尽管尚未投入生产,也能够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吃上一颗定心丸。若没有类似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谈提高工业技术,何谈欣赏美丽风光?

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都会极受重视,因为他们的研究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命运。如今,我们国家的科学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能跻身国际学术顶尖行列的科学家实在少之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基础、榜样和方向。创新本就不易;要让创新的思维在科学的土壤中开出花来,更是难上加难。无数的积累,加上万里挑一的灵感才能造就一项科学成果。所以,像小李这样的创新性科学家,需要被大众了解,被孩子们铭记。
 

如此,或许有一天,“小李”们的不断出现将成为日常,人们将不再受科学水平的束缚,生命也不会轻易因灾难随风而逝。当然,当生命不再随风,到那时,再评世间风采,定然是新选择、新气象……

这篇满分作文的标题“小李风采更胜一筹”就直接回答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第一段,以“稀缺度”为标准来权衡三人,提出“小李风采更胜一筹”的观点。

第二段,再次权衡三人,认为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从第三段开始,文章进入到主体部分,重点阐述小李的风采,对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

本文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审题的准确。

小结一下: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
第一步骤找到任务驱动——宏观把握,抓问句,解决写什么。
第二步骤找到限制信息——微观分析,抓关键词,解决怎么写。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

①一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听劝,反而用“滚,贱人!”等污秽语言反复辱骂女士,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最终被一名黑衣壮汉踢脚教训,反而一言不发,终得网友“渣男”的恶名。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一事件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

②正义公道维系着国家的尊严。

③享·乔治说:“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韦伯斯特也说:“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正义与自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正义公道,也就难有自由。正义的缺失,有时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国威正,则 民气旺。古代燕国勇士荆轲,毅然挺身而出为太子排忧解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守护着燕国的正义。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④正义公道维系着民族的存亡。

⑤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是校正邪恶的一把利剑,面对社会的负面势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绝不退缩。退缩容忍就是缩头乌龟,退缩容忍就是毁灭与死亡。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的气节,气节不能倒。革命烈士夏明瀚被捕后,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逼他交出党的组织。夏明翰坚贞不屈,宁死不降。最后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夏明翰英勇就义,他和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

⑥正义公道维系着百姓的利益。

⑦培根说:“就是因为有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有时权力压倒一切,但邪不压正。而往往,正义被邪恶遮挡。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必要的正义感,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利益就受到威胁。健康社会,除了法治外,也要有正义的力量维护百姓的利益。新时代维权英雄杨剑昌,多次为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面对各种人生威胁,杨剑昌大义凛然。他办公桌上的两部电话每天总响个不停,每天接待几十批人,可杨剑昌为百姓办事,始终不觉累,杨剑昌一身正气不怕邪,他的正义公道维系着万家百姓的利益。

⑧阿拉伯谚语说:“对正义事业保持沉默,等于为非正义事业呼喊。”正义公道是应该弘扬的价值观,弘扬正义,主持公道,是一个正常国家文明素养的表现,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文明气度,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精神气质。

虽然结构严谨,并不符合作文要求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

①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终被黑衣壮汉踢脚教训。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件事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

②按理,出脚伤人,以暴制暴等反文明的行为总是不对的,但民调显示,认为“黑衣男”该踢的占七成,原因就在于“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

③为什么说“黑衣男”的“暴”是具有公道色彩的呢?在近于失控的情况下,面对一个基本素养严重缺少又无法明理的人,道德约束乏力,法制管教艰难,选择“暂时性轻暴力”可能是“吐痰男”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路径,这可能正适合他当下的认知水平。“黑衣男”暴力的动机是想控制局势,结果也达到了目的;程度上有分寸,那一脚的效力连轻伤的级别都达不到,且毫无穷追猛打之势,旨在局势的掌控,所以,尽管这种具有正义色彩的暴力依然是反文明的,不能被提出和被鼓励,却可以被理解。

④与“理中客”相比,人们的情感更欣赏“黑衣男”,这既是人性光亮的所在,更是正义与公道本身的力量体现。为“黑衣男”设身处地所想的这份“情”只要建立在对社会公序的维护与人性最深沉的爱的基础上,都可以被理解。

⑤这不是替“黑衣男”开脱,身具正义的勇士也无需别人担责。整个事件中我反而觉得“吐痰男”才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一个。不能随地吐痰、不在妇幼老弱面前大声辱骂,这连几岁大的孩子都熟知的常理,“吐痰男”却浑然不觉,且似乎“理直气壮”,可见受弊之深。显然,与正常人相比,“吐痰男”有太多的教育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它很大程度源于社会的各种因素。心理上的病痛较之身理上的病痛更严重,更凄惨。既如此,社会就有责任帮他,而不是在道义上遗弃他。

⑥因此,当地文明办如果不把工作止于发发文件,写写总结,至少遇到特殊个案时能走出户外,协同“黑衣男”一起上门服务,握手言和,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吐痰男弥补缺失的礼仪知识,甚至解决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相信“中国制造”的将不再是被网有定性的“渣男”,这称谓,毕竟搁在谁头上都会不好受。若是“正义”之上更有“温情”弥漫,于公于私都将是好事。

⑦对于“过失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性都是从肉里长出来的,特定情况下的激愤或冲动,也有可能是人性的温暖之处,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倘能握手言和,并最终使人性归良,就是美的呈现。

⑧出手是被动无耐,握手方为主动建构,既打之,则安之。细致走心的工作,不应只止于压倒,还要安抚,治病还得救人,这就需要出手后的握手。握手是智慧、善意与温情的表达,是人生的大胸怀,大境界。

痛打落水狗

面对因随地吐痰受指责又用污言秽语与乘客对骂的男子,黑衣壮汉踢起一脚终于令对方消停。此举或许站不上道德的制高点,但针对时人时事却可称明智。见到撒泼乱咬的“癞皮狗”,痛打是最有效的方法。(起:概括材料+明确任务)

在地铁上随地吐痰在先,受指责谩骂在后,此吐痰男之行径可谓无赖;当壮汉上前踢起一脚后又偃旗息鼓默不作声——何其猥琐!如此不怀公德心又如此欺软怕硬之徒,言语指摘与道德诘问加之于斯估计都难以奏效,可行之道怕是只剩下威慑一途。可随地吐痰与谩骂他人又未构成违法行为,法律手段必然走不通,怎么办?如此看来,黑衣壮汉的临人一脚算是极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承:厘清概念+必要性)

鲁迅先生在《坟》中有过这样的比较:“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多数中国人却陷入了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虽说先生教我们将恕之一言终身行之,可地铁这等公共场所,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吗?,一口浓痰吐下,污了地面不说,谁知道吐痰者身上有无传染病?至于大操污言秽语与他人对骂,更是脏了全车人的耳朵——此等癞皮狗,不加以痛打又待如何?(转:引名言+重要性)

对待不同的人就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与圣人讲圣人之理,与泼皮讲泼皮之道,依人论事,简明高效。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无人插手,任吐痰男猖獗,一趟地铁下来势必有众多乘客要受池鱼之殃。如此癞皮狗,谁知他下一刻枪口要对准谁?再从效果来看。一脚过后那吐痰男不是立刻安静老师实吗?不管此脚是否符合道义,至少乘客们重获清净,如此看来,此脚甚妙!(转:谈危害+重要性)

有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此言虽不虚,可每回出现痛打癞皮狗之声都有,真的公论者在那儿“勿报复”呀、“要仁恕啊”、 “勿以恶报恶呀”等大嚷好人或以为然,而“癞皮狗”于是得救,但他得救以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故而,面对此等泼皮,忠恕之道尚可以缓缓,最粗暴的方法反而最有效。(转:谈危害+重要性)

世间有万家人口,当仁义感化已是无效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值得一试。痛打一顿落水狗,便能使癞皮狗不咬不叫,何乐而不为?(合)(一类上56)

责任编辑颜语(zuowenjingl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