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郭杜街道东第五桥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东邻瞿家堡,东北有高家堡,西北接东西付村,西和长里村、邓店南北两村接壤,南有郭北村。于2002年底因西高新落户长安而整体搬迁至目前新址,新村

占地面积62亩,两个村民小组,230户、720人。

据《长安县地名志》《西安通览》记载,第五为西汉高祖赐姓,其祖先是齐国田广,汉初为充实关中,迁天下富户于长安,按迁入顺序赐姓,齐鲁田姓迁入时赐姓第五,散居长安城南。今郭杜第五桥,东者东第五桥,西者西第五桥,两村相距500米,中间有一古庙约占地20亩。古庙建筑雄伟壮观,南大门高高耸起,青砖砌成,顺东西侧进入中间广场,两侧可耕种,是看庙人员的生活用地。

进入二门是一小院,有青砖砌成的花园。正中间是老爷大殿,东侧是马王殿,西侧是岳王殿,也是学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是老爷庙会,成为两村庙会纪念之日。1957年农业社时将古会改为农历七月二十日,村子为了纪念这一盛

事,邀请小江村秦腔剧团演出。

东西走向、南北两排建有围屏,设有东门,门楼上刻有“永寿堡”三字。西头有古庙一座。相传在民国35年(1946)被国民党军队拆掉。当时流传有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白天睡觉,晚上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的传说。庙北设有小西门。勾、潘二姓,朱、张二小户,附加小南门,南北走向,东西两排建有围屏,南设南门,以张姓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40余户,230余人。全村耕地900余亩,南北长达1000米,从村向南建有一条通往郭北岔道口等村的交通要道一条。南高称南坡,北部平坦,东有东畔壕。以农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谷、棉花等作物,伴有小型副业加工麻绳,麻绳销往西安东关和南关的鞋厂。有时人在灯光微弱的煤油灯下加工纺绳,流传有“女不要嫁第五桥,车子把把吊死了”。大约在民国36年(1947)两村分校后,本村学生在潘生茂的上房里就学,学生有10余人。后又改在潘景岳的两间房里,再改址东门楼上。

1955年冬,分为两个生产队,50余户,300人左右。合校后东门楼成了两个队的仓库。1960年在东门外北侧村拨20亩地修两个队的饲养室和车棚农具保管室,从此古老的东门楼和年久失修的城墙就成了土地肥料而失去原貌。1958年国家修建西万公路(即今210国道),由北向南绕行而过,西安开往秦镇的65

路公交车运行。

20世纪70年代有“以副养农”的召唤,曾在南坡地下建立罐罐窑,小量生产砖瓦,后被平调,办起郭北砖厂。1981年开始分田到户,近100户,近500人。不少村民在西万路旁做起小生意,从此村民申请扩大庄基地,盖起小洋楼,硬化道路。

1997年天津中体集团落户本村南坡西侧,村东东畔壕及偏坡子部分土地被五龙集团征用。

2010年修建村综合楼,共6层,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中一层为商铺及卫生室,卫生室面积约130平方米,二层为办公用房,面积约770平方米,三至六层为村民居住用房。

也涌现出北京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勾文俊、电子工业部206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振忠等杰出人才。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