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璞:南北“三苏”故里行,谈古论今感叹多(上)|散文
文/曾璞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三、状元故里古盐泉县之行收获多
在柳池午餐后,我们匆匆踏上了去有近七百年历史的古盐泉县城玉河镇之路,这里近几年炒作状元故里很热。车上,梅柳先生象一个年轻人,情绪激昂,侃侃而谈,列举了大量史实说证状元故里在清溪。带队的县社科联领导胡主席见此,生怕大家到了目的地后,因故里之事引起不快,于是委婉地对大家说到,我们到了玉河后,大家带着学习的态度,多看少说,对胡主席的话,大家心领神会。车入玉河镇不久,绵阳市和游仙区社科联的领导、玉河镇党委书记等人,在一个叫太婆坟的地方迎候着我们。大家随着带路的村干部来到墓地,村干部指着一处坟墓介绍说,苏易简母亲薛氏死后,就葬在此地。几年前,村里对墓地进行了维修,坟前的石碑就是那时立的。进入玉河场镇,迎面而来的是“状元故里、盐泉旧地”大牌坊,车行在两里多长的“状元大道”,很快就来到了正在兴建的状元广场。因工地正在施工,大家只能站在围起来的安全防护栏外,听着镇党委书记对建成后美景的描绘。
一行人来到镇博爱学校时,校门内一尊苏易简的石雕像,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镇党委书记指着站在校门口一位推着音箱的男子,介绍说是学校的校长。站在校长身旁的小姑娘,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后,就开门见山指着苏易简的石雕像介绍起了他的生平。这样一站接着一站,每一站都是一个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担任着解说。推开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大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反映状元文化、家训家风文化、乡村博物馆文化的物品:石雕石器、木雕木刻、龙骨水车、桐油灯、石磨、犁头、独轮车、马掌、放映机、唱片机、手摇式电话……这2200多件原本散落乡间的农家物件,被有序摆放在学校的四个展厅里,这些平时出现在老电影里的物件,在这群山环抱的古镇枯树开花。这些物件,不仅折射出先辈的田间智慧,也守护着日渐式微的乡村根脉。看到游走于这些物件之间,不亚于专业导游的小解说员,一言未发推着音箱跟进的校长,让我不由得想起过去也曾几次到学校参观的情景:帅气校长口若悬河的欢迎辞,美丽女教师字正腔圆的介绍,组织者不时声音洪亮对掉队参访者的提醒。作为教师出身的我,看了后很有感悟:“这里没有讲一句素质教育,但让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素质教育。”
玉河镇浓浓的状元文化氛围,特别是把状元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状元文化的熏陶,让人不得不佩服。我想这样做,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参观结束后,大家到学校会议室观看了苏易简专题片并进行了交流。当谈到玉河之行的感受时,我对博爱学校的这种素质教育,从内心发出了赞叹:“这个学校的校长不像校长,学生不像学生!”大家听了我这句话,很是惊诧,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中,我继续说道:“这里的校长像什么?像一个学校的勤杂工,你看他推着音箱,一言不发!这里的学生像什么?从他们的讲解水平看,像一个老练的导游,从他们一站到另一站交接时的组织能力看,又像是一个校长!”大家听到我最后这句话时,都爽朗的笑出了声。随去的县内著名音乐人周世书,将他的感受写在了学校的留言簿上:在交流中,大家都回避了状元故里这一敏感话题,参与接待我们的市社科联一位领导在讲话时,对状元故里讲得很艺术,他既没有说状元故里在游仙也没有说在三台,而是说状元在我们今天的绵阳。
听了这位领导的讲话,想到目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乡镇区划调整,从公布的调整方案得知,游仙区将玉河镇、白蝉镇、梓棉镇合并为盐泉镇,这为状元故里在盐泉更添了史实依据。我突发奇想,何不把清溪村或柳池镇也并入盐泉镇,这样更可为状元故里增加些底气。我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同行的梅柳先生的坚决反对。他认为作为州府的古梓州今三台,这是一个苏易简留下了不少传说轶事的地方,你无法将其划走。对于他讲的“苏母教子”、“潼川夜渡”、“流杯池吟诗斗酒”这些故事,都为大家所熟知,但对三台苏家河、苏河场的来历也与苏易简有关,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话说到此,梅柳先生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这段故事。据说有一天,苏易简到今灵兴镇灵峰山拜访陈希夷真人,听真人念佛讲经,为真人所讲的佛理道义和高深学识所感动,写下了一首赞诗:
陈真人见苏易简才气过人,于是陪着他在寺院里闲逛。两人不知不觉来到了山坡上一处碑亭,只见亭房飞檐翘角,六根雕龙石柱立于六只石龟的背上。苏易简随陈真人走进碑亭,石柱上的雕龙栩栩如生凌空欲入云端,柱下的石龟两眼俯瞰着山下的江面。苏易简正为这精湛的雕刻艺术惊叹时,陈真人来到亭柱前,轻轻摇了摇石柱,亭中巨大的石碑随着亭柱摇动的节奏也动了起来。就在这时候,远在涪江对岸距此几十里的五层寺上的塔铃也同时响起,一阵阵清脆的“叮当叮当”之声从空中飘来。陈真人看到苏易简一脸惊诧的样子,于是对碑亭这一奇观给苏易简作了细细的介绍。陈真人说到,碑亭是他师傅笑头和尚所建。为了使碑亭修得有惊人之处,笑头和尚天天冥思苦想,一次跨过山门时竟忘了抬腿,被门槛绊了一跤摔到丈余的阶沿下而伤了腿。腿伤未痊愈,他就执意去遍访名山古刹。来到宋朝都城汴京时,笑头和尚考察了所有寺院。当来到大相国寺时,见到了寺院里的一口大铜钟,每当寺院钟声响起时,这口大铜钟也会发出“嗡嗡”的鸣叫。在大铜钟的启发下,笑头和尚回到灵峰寺后,继续闭门苦思如何建造碑亭。久而久之,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已不能正常起坐。就在众僧以为他要升天时,他却从床上一跃而起,身体恢复如初。
正在众僧惊奇时,他告诉众僧说,他在梦中得到了灵峰寺祖师“婆叟仙”对修建碑亭的指点。“婆叟仙”对他讲:“汝建奇亭,心诚至极。吾授四诀,照办必成。”这四诀为“亭柱用六根,重心东北倾。江岸五层寺,柱摇金铃鸣”。笑头和尚照办,建成了灵峰寺摇碑亭。至今在灵兴镇一带还流传着“灵峰有奇闻,五层响金铃。奥妙在何处,心诚事能成”的民谣。这神奇的碑亭建成后,笑头和尚根据这一奇景写了一上联:“亭摇碑动金铃响”。几十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人对出下联,陈真人说到这里,看了一眼苏易简,希望这位才子能对出下联,完成师傅临终的夙愿。
苏易简望着山下浩浩南去的涪江,听着江水如海潮般拍打着岸头的涛声,两人很快来到了转轮殿。苏易简用手推着转轮车走了几圈,车轱辘发出的阵阵响声,有如龙飞高天。此情此境,让苏易简立马来了灵感。他对陈真人说道:“车转龙飞海水潮,这不是很好的下联吗?”陈真人听了苏易简的下联,赞叹不已,随即又拿出自己为寺院写的上联:“若问仙踪,何妨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他告诉苏易简:“这是他想的上联,几次试对下联总不如意,才子若有佳对,将与师傅笑头和尚的那联一道刻于楹柱,以昭后世。”苏易简看完上联,以他近日在寺内的感受,对道:“欲开佛慧,姑且听林中冷碧云外疏钟。”陈真人听罢,连叫:“妙!妙!太妙了!尤其这‘云外疏钟’,简直太妙绝了!”苏易简在陈真人的盛情挽留下,在灵峰寺滞留数日后,辞别了陈真人,又沿山下小河乘木筏逆流而上,行至今建平镇前锋场雷打山一带时,天色已晚,河岸山峦连绵,古树参天,水宽浪细,舟楫泊岸,酒旗飘动,醇香扑鼻,于是停舟靠岸,来到一酒家开怀畅饮至深夜,到了结账时,方知身上已无分文,便想以绸衣作抵押。酒家老板见此情景,笑道:“你若能为小店留下诗作墨宝,餐饮住宿费用,全免!”苏易简听后大喜,立马叫老板取笔磨墨,挥毫即书一绝:
老板看了赏赞不已,将此字画挂在酒店正厅。苏易简中状元后,他乘船走过的这条河,从此人们就叫做了苏家河,后来也有人叫做状元河。他饮酒的这家店,慕名来此饮酒的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这里逐渐形成了集市场镇,于是人们又把这场镇叫成苏河场。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官方在此正式设乡苏河场,民国时期苏河场成为管辖几十个保的行政单位,1950年改为苏河乡,1967年时更名为前锋至今。“三苏”故里考察归来不几天,邹师爷就在“三苏”研究会群里发布他已完成小戏曲和故事《苏母教子》的创作,目前正在撰写长篇历史小说《梓州才俊苏易简》,现已完成几万字。邹师爷告诉我,他为什么要将创作信息公之于众,目的是要给自己加压,不让自己偷懒。话说到这里时,我见邹师爷脸上露出了信心满满的笑容。他接着说道:“自己一辈子做事情,都是有言必行,有行必果,话说出去了,就必须做出来!”他一边对我说着,一边打开平板电脑,让我有幸目睹了他已写好的章节。
读了邹师爷的这些章节,让我感到南北“三苏”不仅能够比肩,而且他们的代表人物苏易简一点也不逊色于苏东坡,只是各有所长而已。苏易简十岁就能“诵五经,熟词赋”,二十二岁中进士第一名,成为宋代四川首个状元,二十六岁为翰林学士,主持全国科举考试,三次“即受诏、径赴贡院”,并且将贡院锁起来,开启了宋代端正考风“锁院制”也是中国历史上闭卷考试之先河。所撰的《续翰林志》二卷,《淳化编敕》,特别是《文房四谱》详细记述了笔墨纸砚的发展历程及制作工艺,是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一部文化巨著。34岁升任参知政事,宋太宗召对御酒时说:“君臣千载遇。”苏易简应声答道:“忠孝一生心”。宋太宗问:“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回答:“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他还亲审父亲挈友何光逢考试舞弊案……这些反映他巧思灵辩、清廉和秉公执法的故事,一幕幕跃然于邹师爷的电脑屏幕之上,也留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我期盼着邹师爷写苏状元这一填补历史空白的大作早日面世,以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写到此时,本当收笔,但邹师爷笔下的苏状元,却在我的眼前驱之不散,让我情不自禁来了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