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和栈史话和朱家庄名人录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大明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1
序 言
在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生息养育着朱家庄人。这部人群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烟台市开埠之初,朝阳街就有了我前辈的身影,我们的老前辈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用辛勤和汗水,在烟台街创建了“乾和栈”积累财富,给我们“乾和栈”的后代,留下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的先辈虽然早已逝去,但他们的功德和对我们后代的恩惠,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我们“朱”姓,曾因朱元璋创建了大明帝国,有着276年的辉煌与荣耀,也曾因大明王朝的覆灭,而遭灭族之灾。自大清入关以后,大清王朝建立以后,姓朱的有大明皇室之后嫌疑的人受到严厉的追查,所以清初在全国各地乱杀乱捕姓朱的人。在清初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先祖来到了当时称为东傅家的,现在的朱家庄,以后娶傅姓女子为妻,才有朱、傅不分一说:即一家人,辈分不乱。
“盛世修志”,述说千秋,借古喻今,已史资政,慰藉祖先,惠及子孙,把我们这块“风水宝地”的沧桑巨变详细地描述记载,将其奉献给家乡父老,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近百年来,我们朱姓族人已广布世界各地。国内各大城市,精英名流层出不穷,实在是令人鼓舞,更是告慰列祖列宗。
本人深知自己学识浅薄,但受族人所委托而贸然动笔,有不当之处,请族人多加指正。
2
乾 和 栈
乾和栈的创始人,就是我的曾祖父朱德清。在烟台开埠之初与其他农民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而在农闲时,搞点余粮和杂粮到朝阳街卖点。卖完自产的杂粮,再到集市上贩点杂粮,收入不错,初识到贩粮要比种粮赚得多,而且快的多。于是在烟台开埠之初的市场经济的需求量大,利润高的刺激下,开始了贩粮的生意。
那个年代,贩粮生意也是十分不容易的活。我们的周边,最近的黄务集距朝阳街也有20多华里,莱山集30多华里,福山集也是30多华里。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交通运输工具,只有肩扛、人挑,一人一次也就是能挑一百多斤。为了节省时间,天不亮就走,来到集市办拢好粮食,在上午9至10点多钟,来到朝阳街,正是卖粮的好时候。几年的时间,赚到一笔可观的钱,便买下朱家庄有名的高台子,又买了两匹骡子,一匹骡子能驮400斤粮食,也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了。在回来时,到骡马店收集上马粪,一个骡子再驮上两大筐马粪,这叫来回不空载,增加骡马的利用率。
我的曾祖父朱德清,就是这样,冬天一身霜,夏秋一身露,顶风冒雪,不辞辛苦,开埠几年间,人挑肩扛,完成了原始积累,掘到第一桶金。随着生意的扩大,地摊生意的不便,已不适应当年的生意与买卖要求。于是,朱德清就在老北大街“瑞蚨祥”绸布店西侧,购置了五间门市房,加后院,正式挂牌命名“乾和栈”。放鞭营业开张。由于朱德清掌柜的有头脑善经营,处处精打细算,“乾和栈”获利颇丰,因为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娶女嫁的问题很快又摆上日事日程上来了。为了子女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可谓煞费苦心,也将一生辛勤劳动的积累,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下一代。每个儿子一个四合院,一个大院,可以种菜,养猪、羊、鸡等家畜。另外每家还有40多亩地。在那个年代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农村没有土地是没有办法生活的,我们的姑婆嫁给了黄务镇东林村,曾祖父朱德清又为其在东林村购买了20亩地,为的是让女儿日后衣食无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里可见一斑。
令人惋惜的是,五位爷爷都不是经商之才,都未继承父业,所以“乾和栈”难以为继,但在农村守业,各个是理财持家的好手。因此,给五家各有堂号。朱文穆不知道,朱文和堂号“久如堂”、朱文彤堂号“德福堂”、朱文彭堂号“益寿堂”、朱文增堂号“五福堂”。五位爷,各有所长。大爷一生兢兢业业,种地持家;二爷爱好地理风水,经常持罗盘给人看地理风水;三爷当过蓁山区付区长,这是我们家族引以为荣的长辈;四爷力大过人,当初朱家庄只有一台碾,这台碾全村用,经常几天排不上号,晚上四爷能将五百多斤重的碾砣拿下来,第二天你来再早也没办法,只好等到四爷来安上先用,可见力气之大。在当时朱家庄是没有人比他再大的人了。五爷爱攒钱,愿置地,管教子女严格,攒的钱,放贷出去,屡屡不归,将朱家庄好地南庄尽收囊中,对儿女十分严格,首先要读好书,再到烟台住地方,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家庭。
3
家 风
4
字辈排行
因文革期间,家谱丢失,到朱家庄来的始祖的名字,无法找到,故在辈份排列上没有,请族人见谅。
在明末清初年间,清王朝十分惧怕朱元璋的后代起兵反清复明,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追杀朱姓人,有朱氏三兄弟,从何方,何地来,无从考证,其中一位来到了现在的朱家庄,后与傅姓女子成亲,所以后来有了朱傅不分即一家人的说法,朱傅辈份永不乱。从我们的祖先来到朱家庄已有380多年了,至今已有十四代人了,英雄人才辈出,尤其是“乾和栈”在十里八乡的口碑极好。在解放前与“乾和栈”成亲的都是名门望族,这就说明“乾和栈”有着良好的家风和优良的传统,殷实的家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是族人的核心思想,也是那个年代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原因所在。
朱家庄名人录
朱德耕
号玉田。曾任烟台市商会副会长,烟台第四区区长。为人勤俭节约持家,为人低调做事从不张扬,乘车上班老是在百米之外下车步行。
朱德珍
号子玉。是朱德耕的三弟,一生喜好骡马,任广华池老板,好交八方持枪人士,为人高调,做事张扬。
朱文炳
号星楠。抗战时任养正小学校长,1945年底去青岛投奔联襟李先良市长,任青岛第九中学校长,后任青岛救济总署署长,1956年因违反国家粮食政策被开除工职,回家乡参加劳动。
朱治广
担任烟台粮油商会会长。
朱文彤
号丹庭。国民时期任蓁山区副区长,付朋云任区长,以后结为女儿亲家。
王永宏
毕业于烟台益文中学,就职于烟台海关任翻译,捐1000大洋来建朱家庄小学,收益与几代朱家庄百姓,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好人。
宋中阳
清末武林高手。当时有北方宋中阳,南方邹楚瑜之说,与栖霞的于七,大郝家的郝四彪子同为一师之徒。
匡玉洲
原籍是胶州李戈庄人,清末随父母来到朱家庄落户,抗战时期拉起队伍,称匡部。1947至1948年任烟台保安司令,1949年五月从青岛去台湾,现居台北淡水镇,现在102岁还健在。
朱景阳
1917—1993年,一生从商,解放前在青岛堂邑路天成绸布店任大掌柜的,经常照顾接济烟台家乡去青岛办事的人员。1949年5月在商铺门口,帮助时任胶东区委书记可可,躲过了国民党兵的大搜查,同时也挽救了青岛市大批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多次当选政协委员,1955年任青岛职工学校校长。
朱景山
1928—2015年。1948年从上海随老板去台湾经商,一生眷恋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从60年代一直担任台北市商会常务理事。1988年两岸通航后,多次回乡看望家乡与亲人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
朱日明
1949年随国华中学去台湾,后从军,官至上校团长,退役后,任台北中学教师,可谓,孔夫子挂刀,文武双全。
朱日显
曾任青岛市五十七中学校长,退休后参加青岛老年人书法学会。任副会长,副总编,对书法有很深的功底,现在是青岛市著名书法家。
朱碧云
现旅居美国洛杉矶聖玛利诺是,一生酷爱书画,她是张大千的第二代嫡传弟子,书画造诣极深,也是中美著名画家。
朱时茂
朱家庄人。少年时代因家庭的变故,父亲英年早逝,随母亲从牡丹江回到外婆家福山古现。其爷爷朱治滨,其父朱日初,朱时茂其乳名百顺,现在是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作者:朱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