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姚姓

姓氏文化探源

—— 姚姓

姓氏起源

源于姚姓

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得姓始祖

虞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

华夏至圣。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生于诸冯(今属山东诸城)。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曾辛勤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历史人物

姚姓为中国四大历史最长的姓之一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今日为您介绍姚思廉与姚铉。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字思廉。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

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姚铉

姚铉,字宝臣,庐州合肥人,科举进士,三次任殿中丞职。

太平兴国八年(983),姚铉科举登进士第。解褐大理评事,知潭州湘乡县。三次任殿中丞职,通判简州、宣州、升州三州。淳化五年994),姚铉于直使馆,侍宴内苑,应制赋赏花钓鱼诗,特备嘉赏。第二天,皇上命使者赴其家赐白金之赏。

至道年初,姚铉迁任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历任右正言,右司谏,河东转运使。后上奏:“我曾见到各处官员,如果廉明公正,尽忠职守为百姓带来好处的,就应该奖励,表彰,宣传。但那些狡诈的贪官猾吏,应该革除官职,严惩重罚,记録档案。礼云‘其人孝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又语云‘旧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这是圣人的格言,也是国家当务之急……”。朝廷颁诏准许姚铉的疏奏。

咸平三年(1000),暴雨成灾,洪水冲决了郓州王陵河堤,漫向东南巨野,流入淮河,四水,城内积水淹毁了房屋。姚铉知郓州政,将州府暂时迁移至文阳的高处平地,王陵山前五里处,临时办公事,以便组织抗洪救灾等民政工作。是年3月11日,姚弦奉翰林待诏朱庆至宣诏《迁移郓州碑》,于新址建城,即今州城。 姚铉及时处理政务,认真务实的作风受到当地百姓称颂。后升任起居舍人,东京转运使,徒两浙路。

其文辞敏丽,善笔札。其藏书多有异本。被贬谪居时,曾设专人为他写书、抄书。又据其藏书,采集唐代文苑辞章,分门别类,纂为《文粹》百卷,是著名的断代文总集。被贬流放期间,仍然佣夫荷担携图书以自随。卒后,其子以藏书献给朝廷,诏藏秘阁,并授官职。 两浙课吏写书,亦薜所倚之一事。虽被窜诉,犹佣夫荷担以自随。姚铉着有文集二十卷。又采唐文章纂为百卷,曰《文粹》。《文粹》。(今称《唐文粹》)。姚铉尤崇尚韩愈、柳宗元之文风,其去取谨严,为萧统《文选》以后又一总集。姚铉与柳开、穆修等人开创了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姚铉去世后,其儿子姚嗣将书籍上献,诏藏内府,并授姚嗣复为永城主簿。姚铉幼子姚称,俊颖美秀,颇善属辞,于十岁殀折,姚铉纪其事为聪悟録,人多传之。 著有文集20卷。

宗祠对联

书法魏晋;史撰梁陈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姚绶,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嘉善人。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也写竹、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时期的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

爵封梁国;文重桐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时期,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40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字辈排行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 锡成益洪隆 忠贤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

四川资阳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 卿士若永良 臣忠常贞靖 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

 · end · 

图 | 网络

文 | 谭论古今

传承姓氏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

(0)

相关推荐

  • 贞观通宝

    贞观通宝小平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留下了二件书法名作,均为刻石,一是<晋祠铭>,另一件就是<温泉铭>.中国历代皇帝中,字写的好的不乏其人,但称的上真正书法家的却为数不 ...

  • 清潘的由来

    清潘的由来 潘姓是一个华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关于潘姓的姓源,<姓古文字潘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 ...

  • 姓氏文化:姚姓

    姚  姓 得姓始祖 帝舜.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父亲为瞽瞍,生舜于姚墟,故舜也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舜在当天子之前,名声已经 ...

  • 姓氏文化探源——殷姓

    姓氏文化探源 殷姓 传承姓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姓氏释义 1.富裕,富足. 2.深厚,恳切. 3.众,多. 4.盛,大. 5.中国朝代名,商代的后期,由盘庚起称"殷". 6.姓. ...

  • 姓氏文化探源——信姓

    传承姓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姓氏释义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 ...

  •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姓氏文化探源--安姓 传承姓氏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姓氏释义 1.安稳.安定.安全. 2.安逸.安乐. 3.安心. 4.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5.疑问代词.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6 ...

  • 姓氏文化探源——申姓

    姓氏文化探源 --申姓 姓氏起源 源于姜姓 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孙后裔申吕,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南南阳市北),随后建立申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

  • 姓氏文化探源——公孙姓

    姓氏文化探源 公孙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身份,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 ...

  • 姓氏文化探源——闻姓

    了解更多资讯,关注上方蓝色文字哦! 姓氏文化探源--闻姓 传承姓氏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 姓氏释义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名声. 5.用鼻子嗅. 6. ...

  • 姓氏文化探源——乔姓

    姓氏文化探源 乔姓 姓氏释义 (1) (会意.从夭,从高省,高亦声.夭,象人(大)行走的样子.本义:高) (2) 高耸.多用以形容树木乔,高而曲也.--<说文> 乔,繁体乔字从夭从高.乔字 ...

  • 姓氏文化探源——弓姓

    姓氏文化探源--弓姓 姓氏释义 1.射箭或发弹丸的器械,在近似弧形的有弹性的木条两端之间系着坚韧的弦,拉开弦后,猛然放手,借弦和弓背的弹力把箭或弹丸射出. 2.丈量地亩的器具,用木头制成,形状略像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