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上,刘恩兰大发雷霆,周恩来:我很欣赏你的“暴脾气”
上个世纪,我国曾有过这样一位奇女子。她从小便是“神童”,16岁上大学,35岁成为全中国第一位地理学女博士。
她会“凌波微步”,从大西洋到地中海,她走过了3个大洲、12个国家;她能“笔下生花”,27岁就写下400页论文,此后更是著作不断,一生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章,让中国地理发展加快了至少10年。
刘恩兰先生
她就是刘恩兰先生,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更为国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周总理甚至三次向她询问组建科学院的意见。
那么刘恩兰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又到底有过哪些贡献呢?
从“赔钱货”到“神童”
1905年,山东石山子村。一座普通的农舍内正不时传出产妇的痛呼声,院墙外,年迈的老人手中拿着根烟斗,不停地来回踱步,显然很是焦急。
“哇——”新生儿响亮的哭声打乱了老人的步伐,他面上一喜,对着院内喊道:“是生了吗?”
院内有妇人回道:“生了生了,是个女娃。”
老人的脸色瞬间阴沉,重重地哼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
为消除重男轻女现象的宣传标语
小女孩的父母却很是高兴,父亲刘光照是一名基督教信徒,又受过高等教育,并没有老爷子那样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由于这个孩子出生时,正是春兰开放的时节,刘光照心怀感恩,便为其取名为“恩兰”。
刘光照夫妻知道家中这个老爷子思想封建顽固,也不愿意惹老人生气,所以一直到小恩兰出生后过了几天,夫妻俩才把孩子抱到老爷子面前。
没想到老爷子眼皮都不抬,盘腿坐在炕上,自顾自地抽着烟袋子。
小女孩咿咿呀呀地躺在父亲怀中,襁褓还没沾着炕,老人就突然大声喝止道:
“女娃上什么炕!放地上就是了!”
小恩兰于是便被放到了一边的草垛上,父亲刘光照看着这一幕,心中不断地泛起苦涩。
1909年北方农村中的儿童
刘恩兰长到两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受封建思想荼毒已久的祖父不愿意给刘恩兰治病,就勒令家中所有人不许管这个“赔钱货”,让她“自生自灭”。
身为父母亲的刘光照夫妻不忍心,就偷偷杀了只鸡,炖了鸡汤,一点点地喂进女儿的小嘴中。
两岁的孩子抵抗力弱,夫妻俩本也不抱太大希望。但奇迹出现了,刘恩兰在鸡汤的喂养下一天比一天精神,身体就这样好转了起来。
随着年纪的增长,刘恩兰也逐渐开始明白,自己并不讨祖父的喜爱,家中八个兄弟姐妹,她们几个女孩向来是最不受祖父待见的。
每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祖父总是先给孙子们吃,作为孙女的刘恩兰则总是吃哥哥们剩下的,有时候甚至连口渣也吃不上。
1909年的北方农村
刘恩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她八岁那年,家里分西瓜时发生的事。
当时所有孩子们都围绕在一家之主的祖父面前等着吃西瓜,刘恩兰也不例外。
哥哥们分到最甜的西瓜瓤后便笑着跑开了,刘恩兰却眼看着祖父将瓜尾巴削了又削,才放到了自己手中。
年幼的刘恩兰看着手里泛青的瓜皮,委屈和愤怒顿时涌上心头,一气之下把瓜皮摔在了地上,发誓从此再也不吃西瓜。
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很是普遍,这也让刘恩兰心中逐渐生出了与封建礼教抗争的意识。
父亲刘光照当时是广文大学的一个教书先生,他一有空就会给女儿说一些名著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等。
刘恩兰天性聪慧,将父亲说过的知识都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有时还能提出一些观点独到的问题。
女儿不同于同龄孩子的智慧让刘光照很是惊喜,为了不埋没女儿的天赋,也为了防止女儿在家中继续受委屈,他于是将刘恩兰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求学。
这一年,14岁的刘恩兰进入了汇文女子中学。
在对刘恩兰进行了初步的考校后,学校的老师们一致认为——
以刘恩兰的成绩,上高一可能会给周围同学带来很大压力,但上高三又担心她跟不上进度,于是便把她分配到了高二年级。
刘恩兰进入学校后,犹如一尾被放归大海的游鱼,快活地吸收着大量的知识。
汇文女子中学
一年半后,勤奋好学刘恩兰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刘恩兰年仅16岁的稚嫩脸庞在大学中显得有些突兀,但旁人的目光并不会影响她追随知识的脚步。
她出身寒门,从小受到祖父冷遇,这也造就了她上进刻苦、从不言弃的性格。
四年后,20岁的刘恩兰顺利毕业。
由于父亲患病,弟妹尚小,本要继续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深造的刘恩兰不得不肩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她留在了母校任职,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
1923年,金陵女大的新生在植树
金陵女子大学有规定,凡是在校执教六年或以上的人员,校方都会为其提供赴美深造的机会。刘恩兰在讲台上一站就是4年,她成绩优秀,在众多教员中也毫不逊色。
于是校方便破例,将其送到了美国的克拉克大学进行深造,圆了刘恩兰一直以来的学术梦想。
从被祖辈嫌弃的“赔钱货”,到学术界闪耀的新星,其中除了刘恩兰的天赋外,更多的是她不断耕耘努力的汗水。
美国克拉克大学
“我是中国人!我知道我是为了什么而留学的”
刘恩兰是在大山中成长的孩子,祖国的山川河流对她仿佛有着一股天然的吸引力。
因此在出国前选择学科时,刘恩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违背了校方的安排,选择了当时西方新兴的地理专业。
在异国他乡,刘恩兰孤身一人,一去就是三年。她日夜苦读,潜心钻研农业气象和地质学,不断充实着自己。
当时,风华正茂、气质出众的刘恩兰时常受到一些青年才俊的求爱,但刘恩兰受过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也知道女性的一生在封建观念的约束下是多么的局限。
因此,她拒绝了旁人的追求,潜心学术研究,誓要作出一番事业来。
刘恩兰先生留学时期的证件照
1931年,刘恩兰交上了一份400页的学术论文,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许多美国老师都对这个东方女孩的刻苦感到由衷的钦佩。
毕业时,一位与刘恩兰有些交情的老师问她想要什么毕业礼物,刘恩兰几乎毫不迟疑地道:
“一张旅行支票!我希望能够在回国前到欧洲去实地考察一番。”
老师欣然同意,刘恩兰就这样踏上了她的环球之旅。她从美国的波士顿北上加拿大,乘风破浪,横跨了大西洋,在法兰西登陆后,又先后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
最后,刘恩兰从苏联入满洲里回国,成为了我国首位游历西方国家的女学者。
这趟历时三个月的环球旅行,为刘恩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让这位从大山中走出的女孩大大开阔了视野。
行进中的帆船
回到国内后,刘恩兰回到了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创办了地理系,亲自担任系主任,负责多门课程的教授。
当时国共内战的战火燃遍了中国大地,刘恩兰不止一次地将学术和社会实际联系到一起 ,以唤起这些年轻人的爱国热情。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运用这些知识去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地理学在民生问题、国际合作问题、国内统一问题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刘恩兰就这样用她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金陵女大地质课上的学子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炮火将中国大地轰炸得满目疮痍。
刘恩兰带着学生,将讲坛从南京搬到武汉、上海,从市区转移到郊外,继续为学生们讲课。
地理系最重要的就是实地考察,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刘恩兰依然坚持和学生们一起到野外做考察。
在那个烽火年代里,是他们的坚守,才没有让祖国的地质数据留下空白的遗憾。
1938年,女大校方命令刘恩兰再次留学深造,她只好把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埋藏于心中,只身前往了英国。
在艰苦学习了两年多后,刘恩兰得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位地理学女博士。
刘恩兰博士学位证书
当时,国内的抗战形势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许多人劝刘恩兰留在国外避避风头,等到战乱平息再回国。
枯燥的科研生活没有将刘恩兰身上属于中国人的血性磨平,只听她义正言辞地说道:
“我是中国人!我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才来留学的!”
说罢,便毅然而然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回到了这片自己日思夜想的故土后,刘恩兰在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参加了许多抗日救亡运动。
1937,日军侵华历史照片
侵华日军的炮火使得无数孩子失去双亲、流离失所,刘恩兰于是又投身到了难童抢救活动中。
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就将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视作自己的孩子,将求知若渴的学子当成自己的儿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祖国和孩子们。
在国家会议上“发火”,意外受总理赏识
1946年,美国国务院亲自发来邀请函,称希望刘恩兰到美国做演讲,并到当地做地质考察。
刘恩兰秉持着在学术上友好交流的原则,应邀前往了美国。
在其讲学期间,许多学者都慕名前往,她的照片被大版面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媒体争相报道这位“大地之骄女”,刘恩兰一时间名声大噪。
刘恩兰先生登上纽约时报
1947年,刘恩兰回国,周总理亲自向中央举荐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女学者,邀请她加入到中国科学院的组建中来。
刘恩兰苦学多年,报效祖国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她于是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中科院筹委会的第一次会议。然而这场会议上众人的发言却让刘恩兰有些急躁起来。
在座的大多都是一些学者,他们将对待科学的严谨细致带到了这次会议中来,不免使得会议有些冗长起来。
刘恩兰性格直率刚强,有一说一,在会议进展缓慢时,她首先跳出来打破了这个局面,直言会议需要加快讨论的节奏。
1955年周总理在中科院成立大会上
虽然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都亟待振兴,但此时也正是举国上下最有干劲,最适合发展的时候。
国外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领先了我国许多年,我国必须尽快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才能追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刘恩兰力陈己见,严厉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包括那位剑眉星目的主持人。
她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着急,言语上不免有些偏激。但这位主持人却神色如常,将刘恩兰所说一一记录了下来。
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走下来与刘恩兰握手,并说:
“恩兰先生,您的意见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很欣赏您的性格,新中国正是需要您这样的人才!”
刘恩兰这才知道,面前这位原来就是周恩来总理。
1956年,周总理在怀仁堂
她一时有些懊悔起来,连忙对总理表示歉意,她后悔自己刚刚在总理面前的失态,同时也打心底里对这位虚怀若谷的人民总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经过此事后,周总理也对这位久仰大名的女学者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又两次邀请她到政务院来,向其询问关于组建中科院的事宜。
有一次,刘恩兰受周总理的邀请,来到了中南海新华门。
时年45岁的刘恩兰因为遭遇过一场车祸,所以显得比同龄人要老态一些。
政务院门口的卫士见了,以为是早起买菜的阿姨不认路,才走到了这里来。尽管刘恩兰几次说明自己是应总理的约前来议事的,卫士也不肯放行。
刘恩兰一时间也拿不出什么凭证,无奈之下只好转身离去了。
新华门前的卫兵
这时,门岗的电话响起,是周总理的秘书打来的:
“总理让我问问,刘教授来了吗?”
什么刘教授?其中一个卫士一拍脑门,这才反应了过来,赶紧朝着刘恩兰离开的方向追去。
“你喜欢大海吗?”
1953年,我国的海上力量还比较薄弱,毛主席曾为人民海军题词道: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中国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当时的人民海军是以陆军为建军基础组成的,工农出身的战士们拥有着专业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技术,但要适应未知的海洋环境,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撑。
1953年,毛主席视察海军
刘恩兰年过半百,在地理学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顶峰。
就在刘恩兰发愁自己接下来还能在哪个领域为国家作贡献时,陈赓大将的一句话让她茅塞顿开。
“你喜欢大海吗?如今国家海上力量的发展并不容易,大家伙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往哪使劲。”
刘恩兰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也从此坚定了自己今后前进的方向。
1954年,刘恩兰在哈军工海军系担任教研主任。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学者时常像一个刚启蒙的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
刘恩兰说,自己和干部战士们相比,缺乏作战方面的知识,她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把战术与海洋的关系摸透。
1954年,海军工程系的学员在舰艇中
在学习之余,刘恩兰依然不忘实地考察。她时常带着学生出海,教学生如何测量海道,或是调查海洋的水文状况等。
由于年纪渐长,刘恩兰的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实地考察的艰苦。
1956年春,刘恩兰带着学生们来到渤海长山列岛附近考察环境。他们登上军舰时,刘恩兰在颠簸中有些晕船,学生们不忍老教授如此,都上前劝她。刘恩兰却说:
“等到地方就好了。”
果然,他们刚登上岛屿,刘恩兰就又精神了起来。
她指点着海湾和岛屿,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们说起了潮汐涨落和地质演变的知识来。
看着老师炯炯有神的双眼,学生们不禁被她对科学、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所感染,都下定了决心要更加刻苦地学习。
刘恩兰先生
1957年,刘恩兰所带领的一期学员毕业。他们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国家下达的测量海岸线的科研任务。
时年52岁的刘恩兰在经年风吹日晒的艰苦后,显得愈发消瘦。
在登上军舰前,从没见过刘恩兰的舰长一脸疑惑地挡在了他们面前,仿佛在说:
“这是哪来的瘦老太太?”
在得知这位就是刘恩兰教授后,舰长才恍然大悟,赶紧将人迎上了船,还特地将自己的办公室腾了出来,支了一张小床,好方便老教授休息。
贺龙元帅与刘恩兰先生握手
面对这项国家下达的大型科研任务,刘恩兰始终坚持亲自考察。
船上的水兵还曾悄悄问过哈军工学员们:
“这风吹日晒的,老太太能吃得消吗?”
学生们对此置之一笑,并没有作答。接下来的四个月,刘恩兰用自己的行动向众人证明了一位老学者的毅力和报国的决心。
1978年,72岁的刘恩兰被任为国家海洋局顾问,成为了横跨地理学、海洋学两大领域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周总理视察海军部队
有人曾做过调查,说刘恩兰的出现,至少让中国地理领域进步了十年。
在特殊时期,刘恩兰遭到外界攻击时,周总理也曾亲自为其辩护:
“恩兰先生是海洋界的巾帼英雄,值得尊重和爱护。”
刘恩兰终生未嫁,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和国家。
她在旧时代不断抗击封建礼教,在国难时不离不弃、以自己的方式保卫祖国,是真正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巾帼英雄。
文/木中青
文献:《地理知识》《竺可桢全集》《海洋技术》《顾颉刚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