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鉴定方法
汉传和藏传是鎏金佛像两大支柱。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
汉传佛教造像主要以,元、明、清时期的汉传金铜佛造像为主。其原因是,这类金铜佛造像工艺精美,雕塑华丽,相对存世量也比较多,其价格逐年攀升,不失是一种保值、升值的收藏艺术品,此系列造像艺术品,也常在世界著 名各大拍卖行中拍出天价。
材料显现,明代期间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刻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美丽,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承继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明清期间汉传释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陆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选用。通常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显露的地子。
从目前分藏在世界各地的与本造像风格相近的作品来看,有两个特点,其一,这些作品大多数是无量寿佛,以满足蒙古王公的精神需求;其二,清宫当时主要使用大小两种模子造像,也就是说,康熙时期的造像以大小两种尺寸为主。这与目前藏品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大的高42厘米,小的高约22厘米,小的造像也见于国内外一些博物馆收藏品和拍卖市场中,风格与此尊极为相近,只是型制略小而已。此尊造像很有可能是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成立以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