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择题易错试题的个案分析

易错题是表面看似简单, 但解答容易出错的试题。易错题涉及核心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是命题者思维的“创新”,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空白”, 也是学生思维的“盲区”, 因此, 成为能力测试的“试金石”。它既是低分学生通向高分的“台阶”, 也是优秀学生走向卓越的“跳板”, 更是教师教学的“软肋”。

一、选择题的易错分析

【典例1】 (2017年·新课标Ⅱ卷)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 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 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 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 (1) ~ (2) 题。
(1)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 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 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 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沙漠气候区
答案: (1) D (2) B
地理选择题即是系列地理判断, 解答地理选择题, 也就是要求考生做出合理的地理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按照正确的思路, 解答该题组基本思维过程是:问题 (1) , 首先根据设问信息“刀耕火种”, 想到“热带雨林气候区”———砍伐树木, 焚烧树木, 播种庄稼;其次根据设问信息“原始耕作方式”, 想到“原始农业”;最后结合材料信息“热带沙漠气候区”的尼罗河谷, 可推断古埃及人能直接耕种的原因是“植被缺失”, 没必要砍伐, 就有肥沃的耕地。但学生容易选择B项, 即“土壤肥沃”。问题 (2) , 首先设问信息要求“生长期必须与泛滥期、耕种期一致”, 根据材料信息“6~10月是泛滥期”可知“耕种期为11~12月”;其次根据材料信息“从下游周边区域引进植物”, 尼罗河下游入海口是地中海;最后可推断植物主要来自地中海气候区。但学生往往容易选择C项, 即热带草原气候区。
研究该案例选择题组解答过程, 可发现选择题的误判与图文信息、知识储备、思维视角、设问角度、解题程序及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等多个因素有关。
图文信息:地理选择题图文信息主要有材料信息, 由文字、数据、图表等组成;设问信息, 由主题词、限定词等组成;选项信息, 由若干结论构成, 与地理设问一起, 构成不同的地理判断。一般地理选择题信息单一、直观、有效, 材料信息是判断依据, 设问信息是判断指向, 选项信息是判断目标。三类信息有效搭配, 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人文原理、自然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读图文信息, 基本要求是“现场、科学和全面”, 即地理选择题必须依赖材料信息, 现场做出判断, 而不是对地理原理知识的再现和复述;有效信息必须从图文中得出, 而不是从“脑海记忆”中获得;信息有材料、设问、选项三个来源, 要全面获取和整合信息。如典例1, 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 往往不能全面依据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 仅根据材料信息, “热带沙漠地区的尼罗河”, 有灌溉水源, 形成绿洲, 而做出判断, 选择植物来自周边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形成错误的判断。
知识储备:从理论上讲, 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主要有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事实、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等。地理选择题就是对诸多地理原理、规律等的单独考查。但事实上, 学生大脑中的地理知识往往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复合体, 这些复合的知识单元成为逻辑思维的“半成品”, 不恰当的知识迁移往往导致思维误判, 某些熟悉的知识储备有时会成为逻辑判断的干扰项, 这种现象在选择题的解答中尤为显著。如典例1, 对尼罗河流域肥沃土壤的形成、刀耕火种的原始迁移农业, 绝大多数学生非常熟悉, 所以, 学生直觉判断古埃及人在泛滥区耕作的原因:“土壤肥沃”, 出现误判。
思维视角:思维视角是思考地理问题的出发点。地理视角主要有空间视角、动态视角、主体视角等。空间视角就是从特定地理位置, 区域差异及合适空间尺度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动态视角即从发展演化的角度, 认识地理问题;主体视角, 即不同的行为主体, 思考问题有不同的出发点等。如典例1, 学生之所以出现误判, 选择尼罗河流域直接耕作的原因是“土壤肥沃”, 也有主体视角错位的原因。从“现代人”的思维角度看, 尼罗河定期泛滥, 在导致洪涝灾害的同时, 形成肥沃的土壤, 为下游河谷农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从“古埃及人”的思维角度看, 由于该河流域为热带沙漠气候, 河谷植被缺失, 没必要刀耕火种, 就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也启示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等发展类地理原理时, 一定要从行为主体出发, 恪守“历史视角”———复原历史, 寻找历史事实的真相, 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思维解释古代人的生产、生活行为。
设问角度:选择题的设问有直接设问、比较设问、开放设问等不同方式。直接设问需要根据限定词、主题词的要求, 结合材料信息和相关原理知识, 直接做出合理判断;比较设问则需要从比较项目和角度出发, 发现差异的地理事实或成因。开放设问一般要求择优选择, 寻找最佳选项等。如典例1, 采取直接设问的方式, 要求学生对“古埃及人直接耕种的原因及尼罗河下游引进植物”做出判断。
解题程序:解答地理选择题是逻辑思维过程。学生往往知识储备较多, 而信息解读能力、逻辑思维方法薄弱, 在解题时容易出现使用地理事实及地理原理的机械判断。所以, 经过长期的专项训练, 形成一般解题程序, 即从材料设问信息的限定条件出发, 调动地理原理知识, 做出现场判断。这正是文科综合地理选择题命题“能力立意”的本质。当然, 选择题的误判也与学生个人认知经验等因素有关。
总结地理选择题的易错原因 (如图1) , 图文信息的解读、设问角度的判断、解题程序的形成、解题经验的积累、正确选项的选择等直接取决于习题课的教学质量及解题能力的专项训练;而知识储备的形成, 地理思维视角的选择等, 取决于地理原理知识教学的效果。地理生活经验、社会认知的获得既取决于地理活动课, 也受学生社会实践深度及广度的影响。选择题误判折射出习题课、学科原理课、活动课等立体地理教学展开的必要性。
整理:星球地理,有删节,转载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