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的性教育

儿童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一生的“性性”(指有关性的一切特性,特点和方面),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这个时期的性教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有利于形成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若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强加于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尤其是3~5岁的孩子,通过性教育,应该在性社会学和性心理学的意义上使孩子的性得到社会和个体的确认。

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让他们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男孩和女孩在相互接触中应当如何的一系列规范教育,这就是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这种性别角色行为的教育又促使男女不同性别心理的形成。

性别同一性发生障碍,在儿童期不通过性教育得到纠正,就为长大后形成“异装癖”、“同性恋”、“异性癖”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如给一个男孩子取个女孩的名字,让他穿女孩子的衣服,玩女孩类的玩具,甚至教些女孩儿的歌谣和话语,那么这个男孩长大后就可能表现得“女孩子味”十足,成为所谓的“娘娘腔”。这样导致了心理病态,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

2.要防止形成性抑制

如果发现孩子在性方面有不正确的表现,要冷静地耐心纠正,自然地引导,不要怒骂、恐吓。例如见到儿童玩弄生殖器,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脏!不要摸这个地方!”“羞死了!以后不许摸!”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给一顿打。这就给儿童从小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生殖器官是脏的、见不得人的、摸不得的,因而凡与生殖器有关的活动是要抑制的,否则便受到惩罚。

有害的“性心理”便这样形成了。有的孩子这种“性抑制”心理很强烈,很顽固,一生都无法改变,女孩长大以后可能因此而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成为一种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恼。

正确的做法是听其自然不与理睬,不能采取错误的方式干预,可以用玩具、讲故事等方法将儿童的兴趣转移开。儿童摆弄性器属于下意识行为,其理由与咂手指头相同,一是容易触摸,二是显眼,生殖器发痒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改掉儿童这一坏毛病很难。

与此有关的是,不要阻止儿童与异性小朋友一起结伴玩耍,不要把天真纯洁的男孩和女孩交往硬往“性”上拉,要鼓励儿童之间有正常的异性交往。儿童是好奇的,在性问题上也是同样,不要怕儿童见到同性或异性的裸体;父母虽不必故意在孩子面前赤身裸体,但在洗澡时孩子见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

当孩子问到外生殖器的名称时,大人应该象教认身体其它器官一样自然,而且教以正确的名称,不要教以“小鸡鸡”“小麻雀”之类的俗名。对裸体的自然态度、对于异性接触的自然态度,都有益于形成一个人健康的性心理,有助于减少成年后发生这种那种的性问题。

3.正确地回答儿童提出的有关性问题

儿童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求知欲也十分旺盛。看到任何不理解的事情都喜欢提问为什么、怎么回事?对性的问题也不例外,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

有的家长对儿童提问“我是怎样来的?”“我是由哪儿生的?”之类的问题做法很不好,一是骗、二是打、三是怒斥恐吓,这就使孩子减少了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使孩子在性问题上说假话,产生神秘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主动去问、不主动去讲,有问必答、不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的回答。

例如在回答“我是哪儿来的”的问题时,妈妈可以正面告诉孩子“你是我生的”,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所有的孩子都是妈妈生的,母亲在孕育孩子时要付出很大的辛苦,生孩子、养育孩子,母亲要有巨大的付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还达到了教育孩子热爱母亲、尊重母亲的目的。

3~5岁的儿童已经不自觉地对性问题进行自我探究了。男孩子自然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和他一样的性器官;女孩子则会疑问,为什么自己身上没有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性器)?

当他们向大人请教时,有些家长不是讲男女生殖器官上的不同,及时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而是随便骗女儿:“你的小麻雀飞了”,或者骗儿子:“因为她从小不听话,被她爸爸用剪刀剪掉了。”这样的教育不但对子女性心理的发展有害,而且还会造成直接的后果。

例如报上曾刊登5岁的小哥哥用剪刀把2岁小弟弟的外生殖器剪下来,原因是弟弟不听他的话。儿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涉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具有“双性度”,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健康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