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史四群:我残疾,我有爱,我抗“疫”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史四群,男,70后,湖南南县人,残疾人志愿者。南县义工协会会员、南县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南县十分爱温馨港湾公益团队负责人之一、南县红十字会心灵瑜伽志愿服务队负责人。
对“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一般的解读是——老天是公平的,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
而把这句话用到一个残疾人身上时,不知道应该是给予到的安慰,还是期盼着的期许?至少,在面对“史四群”的时候,我拿捏不住自己的感觉。因为,在写他之前,我早就认识他,可是我一直没敢去写他。我担心我眼里的“他”不是他。可是,很多的领导、老乡都推荐了他。
史四群是我的老乡,是一个残疾人,更具体地说,他是一名在我的家乡那座小城颇有名气的残疾人志愿者。他的残疾,是因为幼时遭遇医疗事故而导致耳朵失聪,而成了二级听力残疾,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作为70后的他,其实长得还比较帅,但没有成家,自十八年前母亲过世后,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作为他的监护人,一直与他相依为命。主要生活来源就是他开的一家小理发店的微薄收入和政府给到的低保金,日子清贫艰难。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做公益,包括做瑜伽教练,也就有了人送外号“瑜伽哥”了。在那座小城,知道“瑜伽哥”的人比知道“史四群”的人多。
这些,大概就是史四群的基本情况了。
我总是在想,上帝给他关了的这扇门,应该是他的身体残疾了,那么,给他打开的另外一扇窗,又是什么呢?
小城名人
史四群的家,在南县北河口乡鲜花村。他出生在七十年代中叶。他出生后不久,国家迎来了重大转折,形势向好:先是恢复高考,后又开始了改革开放。但生活没有给他展示更多美好的一面,他从小就命运多舛,磨难重重。
由于生理缺陷,他自幼就非常自卑自闭,好不容易读了小学,没想到在11岁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求学之旅,就此戛然而止。
生活的凌厉,让少年的史四群不寒而栗。父母都是农民,史四群还有2个哥哥、1个姐姐,靠着从土地里换来的微薄收益,除了要养活一家六口,还要给史四群治病。没钱治病了,史四群就靠努力地锻炼,硬生生治愈了小儿麻痹症。“还没有留下后遗症!“他这样告诉我。看到他行动自如,活泼乱跳,我确定是没后遗症的。我还专程为此求证过医生。我能感受到他内心还有一点点小确幸的,我相信那是老天给他展示的难得的一次微笑。
日子就在这样的紧紧巴巴中,一天天过去了。从那时候起,在史四群的心中,一定已经播下了“倔强”的种子。
他不愿向命运低头,他要做生活的强者!“健全人能做到的,我也要能做到!”他以此为奋斗的目标。他学会了种田,后来又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一门基础手艺:理发。
哥哥姐姐们都成家了,史四群与父母亲左思右想,决定离开已摇摇欲坠、又无力修缮的旧房子,去县城开个小理发店谋生。那一年是2001年。第二年,母亲去世。
就这样,在县城租了个廉价的房子住了下来。如果没有后面的改变,史四群可能也只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爆发大地震。他至始至终予以了高度关注。他看到了那些令人心悸的惨烈,他有了顿悟:较之那些在地震中丧生的人而言,他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他看到了更多奋不顾生的救援,他突然明白:真正不向命运低头,是应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一刻,他的心灵像投射进了一道闪电,他找到了重生的感觉,他发现了生命的秘诀。于是,他如凤凰涅槃,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模式——公益的史四群!
此后,疾驰在公益路上的史四群,成了南县这座洞庭湖畔小城里的大名人:
2012年度南县残疾人自强模范;
2012年度南县优秀义工;
2015年度南县论坛、义工协会优秀会员;
2015年度益阳市优秀志愿者;
大美南县人2016年度人物;
2017年湖南省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
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他的报道。
我有时也不解,私下总爱问老家的朋友:这史四群,他到底做了什么啊?
公益达人
老家人除了叫史四群为“瑜伽哥”,也因为他在家排行第四,而叫他“四哥”。这种不分老少,一以贯之的叫法,实际上是一种尊称。
2007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瑜伽这项可以舒展身体、修炼身心的运动,竟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瑜伽。他立志练好瑜伽,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年下半年,他着手建立“瑜伽爱好者”练习团队,并义务为大家教学,坚持至今。
从那以后,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瑜伽练习室,在清晨的德昌公园,在敬老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公益舞台上,都有史四群和瑜伽爱好者的身影。
因为瑜伽,让史四群久闭的心扉慢慢打开;因为瑜伽,让史四群的周边聚集了许许多多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汶川大地震后,史四群更是成了公益思想的传播者、志愿者行动的倡导者。
2011年11月,史四群接触到了南县义工协会,被“关爱他人,快乐自己”的义工宗旨深深触动,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投入到了义工队伍中,他好几百个瑜伽学员也紧紧跟随成为了义工中的一员。
2013年9月,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邓艳等人联合发起“为精神病人理发”的公益活动,史四群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成为这个公益活动的长期参与者和联合发起人。
2015年12月,在史四群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南县十分爱温馨港湾公益团队正式注册成立,团队宗旨为“关爱寒门学子,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团队的第一次活动,就为乌嘴乡中心小学贫困学生募捐七千余元。“十分爱”成员以史四群的瑜伽学员为主,资金来源为每位成员每月捐赠10元,同时大家在各自的朋友圈不断宣传、发动、捐赠,上线也是每月不超过10元,平均每月能募集资金6000元左右。几年下来,十分爱团队人数突破了千人,累计募集资金超过60万元,助力对象达800多人次。
每次活动,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投身在各种公益活动当中。他成了南县公益人士当中口口相传的“瑜伽哥”、“四哥“。
这就是史四群,他虽然有身体缺陷,但他乐观积极,却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虽然是弱势群体,但他在这个社会中,树立起一种正能量,教会了大家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去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抗疫勇士
在我的心里,他身体残疾了,一定在其他某些地方会有所弥补。有一次,我在微信里跟史四群开玩笑:“你叫四群,是不是在四个方面超出一般人?”他没有明白我的意思,认认真真地回答我:“瑜伽、舞蹈、马拉松、自行车,这几个方面。”
我懂他的意思,作为一个痴心于瑜伽,也把瑜伽当成一种传道事业一样的史四群,在对瑜伽的练习方面超出常人,不难理解。包括舞蹈、马拉松、自行车等,有较强的能力,都应该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听说他得过很多次广场舞冠军,多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还有自行车220公里挑战赛,确实老天应该算是开了一扇窗了。
但我更觉得他不仅在身体素质方面异于常人,甚至在智力、意志力,还有公益心等方面丝毫不逊于健全人。尤其是在敏感度方面,似乎也较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这次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本地人还没有足够重视时,史四群竟然就已经在高度关注了。他在微信群善意地提醒朋友们注意防护,在朋友圈转发“关于武汉新型肺炎”的倡议,时间甚至大大地早于武汉封城的1月23日。这是不是源于他一种特殊的敏感呢?
1月23日,在武汉正式封城50分钟后,他在朋友圈发出了自己有建设性的第一条“倡议“:要冷静,不要恐慌,要注意防护,增强免疫力,包括练习瑜伽的某几个动作,都可以抵御疾病的入侵。
他也马上行动起来,组织“十分爱”团队募捐,参加蓝天救援队公益行动,组织瑜伽哥志愿者队开展“义务理发”活动,他成了疫情期间南县城乡、大街小巷、社区单位最闪亮的“公益红”、“救援蓝”——
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晚上10点50分,史四群和南县蓝天救援队的小伙伴的身形定格在南县北高速路口处,他们刚刚奉命完成了二座帐篷的搭建;
1月28日下午,史四群和南县蓝天救援队一行7人驱车赶到距县城40公里开外的茅草街大桥,紧急完成了临时帐篷的搭建;
2月1日下午,史四群和南县蓝天救援队一行9人奉命对重点防控区域洗马湖村和科工局等地干道、菜市场、办公区域等进行防疫消杀......
可以说,在南县防疫的第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史四群。
南县人民医院的值班医生不会忘记,2月11日大半夜了,史四群和他的小伙伴们还抬着热气腾腾的爱心粥送过来了;一线的环卫工人不会忘记,2月13中午,史四群带领的“十分爱”志愿者给他们送来的爱心菜和口罩;南县公安局的一线干警们也不会忘记,2月13日、14日,是史四群和他的瑜伽哥志愿者服务队完成的150人的“头”等大事......
在防疫点值守,那个不会说话的帅哥不会漏测任何一个人;在送菜的过程中,那群忙得满头大汗的人里一定有他;空空荡荡的大街上,整齐巡逻的队列中也会有他;义务植树的队伍中,他正戴着口罩、荷锄上阵。
而我尽管不在南县,但我很清楚地记得,南县是湖南省最早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县市区之一,也一度是“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的地方。但在史四群和他的伙伴们的志愿者行动中,似乎这都不是问题。
我问他:你不害怕吗?他发过来一条信息:前几天正好是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正好是我的生日。这让我有些震撼,我也很自然地理解成了他的回答。
莫非,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就应该延续与雷锋的这种渊源吗?我不得而知,正如我知道老天给他关了一扇门,却不知给他打开了哪扇窗,或者哪些窗。
但此刻,我已经深信,老天是公平的。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辉、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