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踏园林,又闻鸣蝉唱。可叹童趣远,坐感岁月惶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文章,发表的网络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的认真审查。眼下,网络授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学业的途径,大家可酌情尝试。网络上的理财广告,只要让您掏钱存储的,请一定提高警惕。
商务合作联系电话和微信:13831979088
胡子宏生命日记(1070)
今日踏园林,又闻鸣蝉唱。可叹童趣远,坐感岁月惶
(一)
今天,陪胡小鸿去达活泉公园,意外地听到了鸣蝉的歌唱。这些日子,我的两只耳朵耳鸣得厉害,那种感觉,就好像时时刻刻都有蝉鸣在耳畔回旋。
不过,在园林里听到蝉鸣,依然不同于耳鸣。鸣蝉歌唱,声音粗,有底气,叫起来时不知疲倦,声音没有停歇。如果千百个鸣蝉一起唱起来,那场景,就俨然令我回到了40年多前的村庄。
禁不住怅然,离开农村,再也听不到鸣蝉了,即便是在城市偶然听到蝉声,也感受不到家乡夏日的喧嚣。在我的潜意识中,蝉鸣是一种活力,是乡间生命力的表现。
蝉,俗称知了。老家把知了成为“地留”,把知了猴成为“地留龟”。知了,是夏季的象征。从麦收开始,知了便在树梢歌唱。
不过,最先歌唱夏天的,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黑色知了,而是麦收季节才会有的黄色小知了,老家叫“麦黄地留”。这种知了个头很小,叫声很清脆,也比较难逮。它们的寿命很短,麦收结束后不久,黑色的知了就开始歌唱夏天。
几十年前,对乡下的孩子们而言,夏天的美好,应该是从蝉鸣开始的。逮知了猴炸了吃、套知了猴、粘知了猴,都是孩子们在夏天里玩耍解闷的精彩游戏。
(二)
冀南地区的平原地带,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童年时代,都会有关于知了猴的记忆。蝉鸣时节来临,傍晚以后,大人孩子都喜欢去逮知了猴。通常,在树林里,或者在道路两侧的树行里,会捉好多知了猴。
读小学时,夏天的晚上,我经常去捉知了猴。我通常会提着灯笼,或者打着手电,只要下功夫,一捉就是几十个。
我曾经在去通往邻村土路两侧的树上捉知了猴,自己一个人,收获满满,竟然舍不得回家。当时也没有装知了猴的袋子,就把背心扎在裤子里,把知了猴放到贴身的背心里。知了猴会沿着背心向上爬,我还得时不时地把它们赶到下面。我的前胸后背被知了猴的爪子挠得发痒,背心也被沾染着一块块黑色的斑点。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把几十个知了猴放到盆子里,洗几遍,然后撒上一把盐。第二天,知了猴都被腌得肢体舒展,我奶奶蒸熟后,用油炸着吃。
眼下,在饭店里,油炸知了猴名叫炸金蝉,是一道不便宜的菜。今年夏天,市场上的知了猴是80元一斤,每斤大约110-120个的样子,算下来是七八角一个。
前些天,应两个儿子的请求,我买了两次知了猴,每次都是花了100元。其实,时下酱牛肉都五六十元一斤,知了猴这个价格,也不算太贵。
大儿子胡小鹄每次回家,油炸知了猴是必吃的一道菜。我这两年味觉不好,不再馋油炸知了猴。胡小鹄做油炸知了猴是比较那拿手的,自己炸,自己吃,津津有味。
知了猴炸焦了才好吃。我见过饭店里炸金蝉,先炸一遍,凉一会儿,再炸一遍,焦焦的黄黄的,口感和视觉都很好。
在我们老家,大人孩子们喜欢吃的是油炸知了猴。很少有人吃黑色的知了,它们通常是用来喂鸡的。
外地则不一样。有位德州朋友告诉我,他们老家,不仅吃炸金蝉,还吃成虫的黑色知了。晚上,人们在树林里点起一堆篝火,踹树,树上的知了便纷纷落在篝火旁边。
我小时候也见过类似的情景,大人晚上点篝火,会捉一脸盆的知了。在德州乡间,人们把知了带回家,在锅里干炒着吃,不加油,知了熟了,就可以吃。
我小时候曾经逮过刚刚脱壳的知了,嫩嫩的,翅膀还没有舒展,用火烤熟,可以吃,味道也不错。想不到德州人吃起知了来,方式更为粗犷。
(三)
前几年,我去河南台前县看望大学同学,我们在一家羊肉馆吃饭。正吃饭时,小子在房间外面串游,回来高兴地说,还有一道炸金蝉呢。
很快,炸金蝉上桌了,同学介绍说,这道菜是干煸金蝉。嘿,我以前只吃过干煸豆角,没有想到知了猴也可以干煸。我尝了尝,味道不错。
原来,河南台前的做法是,将知了猴放到锅里,不放很多的油,用铲子把知了猴干煸,知了猴不再是肢体舒展的样子,而是扁扁的。同学接着告诉我,他更喜欢蒸和煮的知了猴。我有些诧异,难道知了猴也可以煮着吃?
后来,同学专门陪我吃到了水煮的知了猴。原来,知了猴要用花椒水、姜、蒜等作料泡一回,吸取了作料的味道,再煮熟。上桌的时候,上面铺着一层姜末。
我尝了尝,味道不如油炸的好吃。可能是口味的差异吧,同学却吃得津津有味。我家胡小鸿本来喜欢吃炸金蝉的,结果吃了水煮的知了猴,说不好吃。
同学告诉我,以前在乡下农家,哪里有太多的油去炸知了猴呀。孩子们晚上捉了知了猴,回到家就随手放在咸菜缸里,第二天知了猴就有了盐味。大人做饭的时候,跟干粮一起蒸熟,然后就可以吃了。
由此看来,在几十年前的贫困时代,炸知了猴对吃不上肉食的农家而言,是一道经济实惠的菜肴。
如今再吃知了猴,倒觉得有些不忍。这些小小的精灵,在地下度过了几年的时光,熬得见了天日,未及歌唱,就成了我们的餐桌美食,真是有些残忍。
(四)
如果你在农村长大,那么,肯定是知了陪伴了你的整个童年。不仅知了猴是一道美味佳肴,夏日里捉知了,也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
逮知了并不难,我童年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我就提着灯笼到树林。把灯笼放到空旷处,然后就是踹树。噔噔噔踹一回树,知了受到惊吓,就会飞到灯笼旁边。知了是趋光动物,晚上飞的时候,总是要向着光亮飞。
记忆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捉知了,是跟着大人,在树林里点了一堆火,然后我们一群孩子就去踹树。知了一边吱吱地叫,一边飞往火堆。那个晚上,几个孩子和大人捉了满满的一脸盆知了。
其实,最有趣的是自己捉知了。我喜欢用马尾套知了。先要到生产队的牲口棚里,找到一匹马或骡子,悄悄凑近,冷不防从牲口的尾巴上拽一根马尾巴丝,通常有个三四根就足够了。
回家找到一根竹竿,把马尾巴丝拴到竹竿的一端,再把马尾巴丝绕成一个活扣,就可以到树林里去套知了啦。
很快,我就站到了一棵树下,瞅准了一个知了,慢慢地伸出竹竿,用马尾巴丝的活扣,去套治疗后的头。知了虽然受到了一些干扰,但它对面前的马尾巴丝没有什么警觉,甚至会继续鸣叫。当马尾巴丝的活扣套住了知了的头,一拽,马尾巴丝就牢牢地套住了知了。
当然,也有不少警惕性很高的知了,它们感到马尾巴丝是危险物,很快就会飞走。大部分傻知了会被孩子们套个正着。当知了在竹竿的一段吱吱地挣扎时,孩子们满心装满了兴奋,那种快感是难以言喻的。
(五)
除了套知了,还可以粘知了,其难度貌似比套知了更大一些。先要找一根长棍子或者竹竿,接着到家里的瓮里抓一把小麦放到口袋。我会塞一些小麦在口里,使劲地咀嚼,同时扛着竹竿走向树林。
到了树林里,嘴里的小麦已经被我嚼成黏黏的一团面筋。把面筋从嘴里吐出来,粘到竹竿的一段,再从兜里抓一些麦子在口里咀嚼。接下来,就要把竹竿的一段悄悄地凑近知了的翅膀。
面筋的粘度不小,当面筋凑近知了翅膀时,猛地一戳,面筋就会粘住知了的翅膀。紧接着就是知了的嘶鸣,不管怎么挣扎,其翅膀被牢牢地粘在竹竿的一段。这种情景给孩子们带来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用火光捕捉知了。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无论是套知了,还是粘知了,孩子们都会“忽然闭口立”。那种凝神屏气的情形,至今还刻在记忆里。
不知不觉长大了,随着知了猴成了美味,市场上的价格上涨,结果导致了乡间的知了猴逐渐稀少。这些年,农村的树木被砍伐,不少土地被开发,几年前的树林不见了。
甚至,城市里的蝉鸣,不再有乡间的气息。老家的蝉鸣,是一个声调,没有什么节奏,就是“吱——”的长声。后来,我到了北京读大学,又来到邢台,却发现,家乡以外的知了是“吱——吱——”地叫,声音高一下又低一下。
城市的钢筋水泥越来越多,尽管有些小树林,但因为地面没有泥土,也就没有了知了繁衍后代的生存环境。这些年,在城市的街道上,甚至在公园里,都听不到知了们那种撕心裂肺的轰鸣声。
如果想带着孩子逮知了、知了猴,只能去森林公园,或者去郊外人烟较少、有泥土的树林里。即便如此,也找不到几十年前的感觉了,知了的数量少了很多。
好在,知了是一种低贱的、生命力顽强的动物,它们不会绝迹。每个夏天,它们依然在歌唱着生命。只要你想听,到乡间,到山里,依然会听到它们的歌声。
胡老师编写的学习资料系列
《看图作文不发愁:小学低年级看图范文123篇》
《语文每天学一点(1—6年级)》
《360篇分类范文迎中考》
《值得模仿的150篇小升初作文》(校对修正新版)
《衡中家长给孩子推荐的120篇励志美文》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学生版)》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家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