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30万雄兵,为何不自立称帝,反而要在慈禧猜忌下裁军?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的战斗力曾一度惊动朝野。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像熊熊烈火,以摧枯拉朽之势从江北往江南蔓延,并且所向披靡,连清政府在天京东郊和扬州建立的江北江南两座大营,也被太平天国围歼。
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便不再寄希望于八旗和绿营官兵的力量,转而寻求用地方团练和地主武装的力量来削弱太平军的势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曾国藩凭着各种人际关系,组建了湘军。
为了争取天下人心,曾国藩一方面站在道德的层面上,振臂高呼:“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号召天下读书人参与到平叛太平军的战斗中去。另一方面,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纵容湘军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劫掠财物,并对作战勇武的人给予官职爵位,以刺激他们的战斗力。
如此一来,湘军虽然在军事素质上和清政府的官兵不能比,但是他们凶残彪悍,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战无不胜,最后直捣天京城。曾国藩也因此成为清朝倚重的大臣,甚至咸丰帝去世时,还向他承诺:“克复金陵者王。”
然而,在曾国藩攻陷天京城,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不光没有兑现承诺,还因他手握三十万大军,势力强大,对他百般猜忌,处处牵制。这当然让湘军将领们寒心不已,一时不少人劝曾国藩在东南自立称帝。湘军骨干曾国荃、彭玉麟、李元度等人不光苦劝,还密谋拥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的朋友湖北巡抚胡林翼借着给他过生日的名头,也曾写下“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来试探他。就连太平天国的战俘李秀成也曾鼓动曾国藩自立为帝,甚至他还表示愿意召回旧部,支持曾国藩。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和清政府分庭抗争,也很有资本。可是为何曾国藩不仅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建议,自立称帝,反而在平定太平军不久,便遣散了军队呢?
其实,曾国藩当时想要自立为王,条件并不成熟,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时,打的就是捍卫儒教信仰和忠君报国的旗号。如果他在平定太平军后,又自立称帝,必会招天下人诟病。到时候,他必然不得人心,称帝自然也是个笑话。
其二,湘军在多年讨伐太平军的过程中,并非怀着崇高的理想而战,他们想的只是如何多搞些钱财。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消灭太平军,所以给予了他们征税等优惠政策,同时也默许了他们抢掠财物的野蛮行为。但太平军消灭后,清政府绝对不允许这支没有国家编制的队伍继续收税纳租,这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活费,所以抱着打仗就是为了发横财的思想的湘军,顿时便泄了气,根本没有心思再效力于曾国藩。
其三,湘军内部由于意见不统一,已经出现了分裂,而清政府利用分裂,重用与曾国藩不合的人,大大削弱了曾国藩的势力。
其四,为了扼制曾国藩,慈禧有步骤地将八旗官兵分布在湖北、河南等地,只要曾国藩敢动,他们立刻从不同方向围歼曾国藩。
其五,李鸿章淮军和左宗棠楚军的崛起,亦是不容小觑的势力。如果说曾国藩敢自立称帝,这两支队伍一定会打着勤王的旗号和清军共同作战,显然这会让曾国藩成为众矢之的。
其六,由于清政府的统治历经多年,已深入人心。而曾国藩又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因此他压根没有想称帝的野心。
所以,曾国藩为了消除清政府对自己的猜疑,主动上疏表示要上交军权,裁减军队。正是他这种急流勇退的先见之明,让清政府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从此他才算走进清政府高层的核心圈,给自己报效国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