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灵璧游集大康村那座牌坊的故事
灵璧游集镇第一座牌坊
大康村康赵氏节孝坊
文/游传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近日我们在游集镇大康村地名文化普查时,发现了一座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余年的古牌坊,在村支书康道松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当年的牌坊遗址附近。惊讶地发现横七竖八的散落在村池塘旁及村北石桥边的草丛里雕刻有云纹、如意、莲花 、梅、兰、竹、菊等工艺精美的牌坊巨石,有狮座石、横梁石、抱鼓石、和大小门的立柱石、立联石真可谓是古朴典雅,雕工考究,书法俊秀,令我们惊叹不已和惋惜。
据村里现年八十六岁的村民康大庭老人说,他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牌坊旁边。这座牌坊应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主人是康赵氏。据说她娘家是双沟人,赵门之女。十八岁续房嫁到康家时,丈夫有前妻撇下年仅六岁的儿子,和一对年逾古稀的父母。岂料正当她二十岁那年,且身怀六甲时,丈夫突然暴病身亡。塌天之灾突然降临到这个如此弱小的女人身上,可以想象她以后的日月是何等的艰难。此后她一边养育丈夫前妻撇下的儿子,一边哺育自己怀中的遗腹子,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据说她白日地里耕种,晚上纺纱织布,含辛茹苦地培育儿子读书,就这样不辞辛劳,终于把两个儿子养育成人,并且分别于乾隆三年和九年考中了秀才。赵氏对公婆孝顺有加,体贴入微,二老分别活到了七十九和八十一岁寿终时,她亲携两个儿子披麻戴孝代夫领棺安葬。
赵氏孝敬公婆,抚养继子,和睦亲邻,教子有方“一门两秀才”在乡间实属罕见,并且终身守节未再改嫁。她的贞节孝举得到了四邻八乡的口口相传,后来地方官府又将她的感人事迹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也被其事迹感动,于是御批下旨修建这座节孝坊。据说这是当时灵璧县内民间规模最大的牌坊,该坊四柱三门,中间门宽七尺三寸(寓意赵氏七十三岁寿终),是车、马、轿的通道,两侧门宽三尺,专留行人过往,据说因是奉旨建坊当年县令到此也要駷马下轿。牌坊底部基柱东西长九米,三层石扣结构高约八米.柱石两侧均有石桩加固。石桩上有石雕的四座形态各异的石狮。雄狮狮口大开,口中含有一枚可滚动的石珠,右前爪下踩着一个铜钱绣球;雌狮狮口微张,左前爪下踩着一只嬉闹的小狮,栩栩如生。立柱和加固的石柱上同时雕刻着各种花草图案及二十四孝的故事图。二道横梁(侧门)上方夹有两块小匾,分别书曰:“褒嘉节孝”和“女宗共仰”中间长条石匾(中门二道横梁上边)书有“钦表康赵氏节孝可嘉。”房檐为石刻结构,中间高,两侧低,层次分明扣和巧妙,翘角飞檐,勾心斗角,显得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枋正面各有双狮戏球浮雕。各间脊梁上有石刻的吻兽浮雕,有人物、花卉和动物,雕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牌坊四柱的抱鼓石,三层顶部为透雕“二龙戏珠”雕工精湛,两边为浮雕,刻有花卉、人物、日月图案,中间携刻乾隆御批的“圣旨”二字,字体庄重,边刻 “二龙戏珠”与顶部相呼应;据说“圣旨”下面雕一“响鼓”风吹时可以发出“噔噔”的声响,风大时声音尤甚,满庄都可以听到。中段中间石匾,上书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节孝坊”,(据传是乾隆皇帝御笔但已无考证了)牌匾四周也均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石柱两边竖有对联,对联上下端均刻有花卉图案,由于人为的破坏对联的字迹如今只能辨认出撇捺的笔法了。
据载节孝坊---是封建社会时女人崇尚贞节,为亡夫守节,地方官奏于朝廷,奉旨敕建旌表贞节贤良,而树的一座流芳百世的牌坊。游集镇大康村这座康赵氏节孝坊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淮北地区实属罕见。仅所用的石材在附近也是很难找到这种硕大的牌坊石料的,据分析应该是从距此十余里的耳毛山(今朝阳镇殷寨)开采凿就,运达到此的。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石料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是十分不易的,建造成本耗资也是非常巨大的,非一般百姓能承担得起,一定是得到官府的资助。
据康大庭老人讲他从小经常在牌坊下玩耍,常去用手滚动狮子口中的石珠,两侧石鼓也被人摸得滚光滑溜,乡亲们常在这里聚众聊天,打牌休闲。直到一九六六年,在破四旧运动中,这座历经二百多年节孝坊,遭到毁灭性破坏。本村的“红卫兵”和“民兵连”,毁其主体建筑,据说历时半个多月才把石料彻底拆下来,有的石料被村里截断用于桥梁建设,有的则散放在道旁塘边,有的物件流失民间。有的村民反映四座狮子头可能至今还埋在村东不远的沟塘里,就这样这座历经二百多年沧桑历史,游集镇乃至全县的辉煌建筑艺术精品,最终荡然无存。让我们无不惋惜。
(本文作者系灵璧游集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游传化先生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