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卒中引发的「舞蹈症」
患者,女性,72 岁,因「突发右上肢不自主舞动 2 天」就诊。
患者于 2 天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突发右上肢不自主运动,无法自主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清醒后又重新出现。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既往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不规律服药,血压维持在 150/90 mmHg 左右。
专科查体:神清,语利,对答切题,右上肢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四肢肌力 5 级,左上肢及双下肢腱反射( ),右上肢不配合,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患者发病后 5 天行 MRI 检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长 T2 信号影,该区域 DWI 弥散受限。CT 检查提示同区域低密度影。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结合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舞蹈样症状及影像结果,该患者可诊断为脑梗死,TOAST 分型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责任血管为左侧豆纹动脉。
卒中导致的舞蹈症的定位诊断是什么?
舞蹈样动作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偏侧的,主要累及肢体远端。具体可表现为一种不自主运动的、无规律的、较快速的动作。
该症状便于识别,如若累及肢体近端则可表现为投掷样动作。其解剖学定位于患肢体对侧的壳核、尾状核、丘脑及丘脑底核,本病例即为较常见的壳核病变导致的舞蹈样动作。
壳核的血供有哪些?
壳核主要由豆纹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 M1 段)和 Heubner 回返动脉供血(起源于大脑前动脉 A2 段)。
豆纹动脉供应大部分的壳核,而 Heubner 回返动脉主要供应壳核前部。具体到该患者则病灶在壳核的后外侧,为豆纹动脉闭塞所致。
卒中导致的不自主运动有哪些?
除舞蹈症外,卒中还会引发诸多锥体外系的症状,如肌张力障碍、肢体抖动、肌阵挛-肌张力障碍、刻板运动、扑翼样震颤、震颤、偏侧静坐不能及构音障碍-手不随意运动。其中,舞蹈症为发病率最高且最常见的一种锥体外系症状。
基底节和丘脑皮层回路及不自主运动的机制是什么?
人体的运动指令是从皮层发出、经过基底节及丘脑、最后到达脊髓和小脑。而我们人类之所以可以「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完全得益于基底节在皮层和丘脑之间的精准调节。
基底节是皮层和丘脑之间的中转站,包括:1. 壳核,指令的入口;2. 苍白球(内侧)和黒质,指令的出口;3. 苍白球(外侧)及丘脑底核,为指令在入口与出口之间绕远的通路。
以上所有指令都会通过出口来到腹侧丘脑再重新回到皮层。这其中便产生了两条通路:1. 直接通路,入口进,出口出;2. 间接通路,入口进,到丘脑底核绕个路,再出口出。
前者提供正反馈,而后者则是负反馈。当皮层接收过多的来自丘脑的正反馈就会出现不自主运动,反之便会运动减少。
如觉得理解困难,可以再简化一下,假设丘脑里住着一只活泼的小狗,小狗的脖子上拴了一根绳子,直接通路就是那股松绳子的力量,而间接通路则是收绳子的。当间接通路上的特定核团受累时(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及丘脑),收紧绳子的力量便会减弱,小狗过分活跃,于是不自主运动便产生了。
卒中后舞蹈症该如何治疗?
卒后后舞蹈症的药物治疗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般可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非经典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多巴胺耗竭药:丁苯那嗪、利血平、GABA 激动剂:氯硝西平、丙戊酸。
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考虑药物选择,一般从需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卒后后舞蹈症的预后如何?
文献报道约 54% 的基底节梗死所致的舞蹈症可完全缓解,但丘脑底核病变所致的舞蹈症较难控制。
本文中患者经过硫必利治疗,舞蹈样症状缓解。
本文作者方琪、陈治国、姜雅斯、冯振珂、杨翼、袁霞、陆海锋、范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