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对太极刀的改型
武术刀的形状、尺寸、选材、制作,通常有一定要求。一般分练习刀(练刀)和实用刀(用刀),练刀相对重量大些,通常在五市斤以内,那些十几斤的说法多为夸张;用刀即所谓打斗实用刀,比练习用刀轻得多,便于快速迅疾攻防。练刀重量大些是为了提高手臂和手腕的力量,两种刀在就形状上差别不大。
用刀与练刀的刀盘多为椭圆盘形,也有其它形状的,功能是保护手和手腕。两种刀型外观差不多,只是练刀刀背和刀身宽度相对大些。尺寸上,用刀小些,练刀大些。练刀通常不开锋,防止练习误伤。
练刀一般会加刀袍,即刀彩,有观赏效果。用刀则无,有的加牛皮带套腕,防止脱手。
以前没有软刀,全是硬体。现代那种“哗啦哗啦”响刀身较宽、扁薄轻巧的钢制表演刀,是不可能练出东西来的。
练刀用于学习、表演或健身,材料木制、铁制、钢制均可。现在的刀型,分为刀首、刀把、刀盘、刀刃、刀背、刀彩,传统则按天、地、君、亲、师定名。刀首,则有环首和圆把之分。
杨式太极刀亦称“太极十三刀”,以十三句歌诀定势子,一般没有具体名称。十三句歌诀是: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手推舟鞭作篙。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十三字刀法根据传承各有差异,有:砍、剁、刬、截、刮、撩、扎、捛、劈、缠、搧、拦、滑。或者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还有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挡、架、捛、拦、滑。
民国时期,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借鉴日本战刀对太极刀型进行改革,将护手盘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现在许多传人都在使用这种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