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吴启桂:荒唐之人荒唐事

荒唐之人荒唐事

文|吴启桂

这是发生在我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当地也多有人知,文章的目的:看淡得失,放弃恩怨,邻里和睦相处,共建和谐家园!

——题记

老家皖东明光潘村的张联,文革期间曾与同学“串联”去过上海、到过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也曾远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挥手致意,是村里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却做了一件极其荒唐的事情,可悲可叹又令人啼笑皆非。
我祖上家境殷实,村庄的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晚清建筑。祖父三十来岁就身患重疾,弥留之际已不能言语,望着病床前的祖母,吃力地抬起手臂指向墙角,满眼的无助与不舍。
旧时妇人位卑言轻,不大过问家里的事情,财物掌控更是插不上话语,可祖父的举止,让家人意识到,这座百年老屋里,很有可能埋藏着先人留下的积蓄。在过去,找一个隐秘的角落,埋藏金银财宝,是通常的隐藏方式。
不经意间,这事也在张联的父亲与另外几位雇工中略有传闻。
解放后,父亲去了省重点中学嘉山中学读书,祖母拉扯着二个年幼的姑姑,居住在乡下老宅。大家出身的祖母,用娇弱的身躯托起家庭的重任,那个年代,那样阶级成份的家庭,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这时候,原来在家里做雇工的张联父亲,已做了村里的大队长。紧张的政治氛围,繁忙的基层工作,也没让他忘了惦记我家老宅的藏物。他软硬兼施,以保全房屋不被充公为由,哄骗祖母带着二个姑姑搬出了老宅。
他携家带口住进后,在诺大的房屋里,一天无数次来回走动,一双鹰眼不停地谛视房屋的各个角落,终于在一个没有星光的夜晚,从一墙角深处,挖出了一个精制的铁盒。据说铁盒里装满了金条,文革后期,村人给他挂木牌、带高帽游斗示众,颈部勒出了深深的血痕,可除了承认挖到一包银元,终究也没有交出金条。
八十年代末,市场经济开始抬头,常有城里人走街串巷收购国库劵、银元。在镇上二个时常远出经商的人引荐下,他们从张联手里买走了金条,后来听说卖了十几万元。这笔钱在那个年代可是天文数字,要知道,我上班转正定级后,每月工资才四十五元,都羡煞了多少人。
金条卖了,钱也到手了,自认精明的张联,考虑这钱不能放在家里,更不能存在当地银行,那时我家已有二人在银行工作,要是查到不就白忙乎了?那样的话,亏了自己,更是愧对过世多年先父的一片良策苦心。
薄暮时分,一阵南归的大雁,掠过寂静的天空,留下一个精彩的瞬间。
远望南飞的雁群,计无所出的张联,蓦然想起了北京串联时,在火车上结识的一位滁州“红卫兵小将”。
第二天急忙背着钱,带些花生、绿豆等乡下土产,乘车南下,到了滁州。游览了琅琊山水,体验了醉翁情怀之后,遂以这位一同进京的“战友”名字,把这笔巨款存进了当地一家银行,约定每年来滁州支取利息。
第二年到了滁州,他领取了一笔可观的利息,这笔利息,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多人不敢企及的梦想,他居家过日子也省吃俭用,只拿回了利息的零头,其余的又都转存进了银行。
第三年到了滁州,一路上的筹划和梦幻灰飞湮灭,这位同学已人去屋空,携款举家外逃,至今杳无音讯。
也不知他是否晓得,当初丢下的老旧房屋,随着城市的发展规划,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听从父亲的教诲,看淡得失,尽心随缘,每每提及这段财富逸闻,也只当着谈资笑料,二家后人也一直相处甚睦。
令人惋惜的是,张联的生活,在满足一二年虚幻的荣耀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依旧清贫地生活在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
后记:前几日,在外地一工程项目部门,闲聊中,一施工负责人员说他前妻与我相识,原来他是张联的前女婿。他告诉了我一个大为震悚的秘密:张联的家人、亲友,至今都认为那笔巨款,是我滥用在银行做负责人的权利,通过行业关系,把这笔巨款据为己有了。
我不想责备他法律知识的缺欠与贫乏,只是想,他这么一个精明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荒唐可笑的想法和举止......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安徽滁州全椒吴敬梓纪念馆

    安徽滁州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全椒县河湾路88号,南临新襄河,北依走马岗,与吴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距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南26.8公里. 吴敬梓纪念馆建于1984年,198 ...

  • 1857年55盎司金条

        pingpu

  • 齐齐哈尔路的老宅

    物资充裕了,人却多少有些慵懒,老宅里的童年,总叫人回味出异样的幸福感. 祖母离世后,我已经三十多年未再去过老宅,听堂弟说,如今他是那座老宅的主人,伯父今年过世后,老宅便划到了他的名下. 老宅坐落在沪上 ...

  • 老宅里的阿嬷

    分享 2021-03-08 18:42:56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黄晋一 核心提示:文章以祖母的视角从侧面呼吁人们要注意关爱老人.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台湾<联合报>2月25日 ...

  • 推荐 | 吴启桂:過年了,你还记得那忆苦饭吗?

    過年了,你还记得那忆苦饭吗? 作者:吴启桂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过年的格调也越来越高,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都移到酒店了,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岁除早上的忆苦饭.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大年三十的一大早上, ...

  • 推荐 | 吴启桂:疫情之下,人性的光辉与伦理的缺失

    写在前面 阴历庚子年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过大年. 年关将近,各式各样的年货.迎祥纳福的春联.温馨浪漫的微信.精美别致的贺年卡片,无不写满醇香的年味,弥漫在张灯结彩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 平地 ...

  • 推荐 | 吴启桂 : 初夏,最是河虾味美时

    文/吴启桂  "今天的河虾这么小,还卖六十块钱一斤"!爱人把塑料袋里的虾倒进盆里,嘟囔了句,明显的很,抱怨河虾卖的太贵了.         上个月,在酒店一跤摔的髌骨骨折,从医院回 ...

  • 推荐|吴启桂:故土难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故土难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文|吴启桂 - 三年前,我从皖东小城明光,来到天山脚下的戈壁荒漠.         八千里路的颠簸,从楚风吴韵的江淮之滨,到了萧芜寂寞的戈壁深处,在一个叫日尕依勒克的 ...

  • 推荐|吴启桂:听书

    听书 文:吴启桂 小的时候,晚饭后左邻右里喜好到我家串门,时间久了,这座百年老屋俨然就成了一处聚众场所. 那时潘村乡下还没通电,也没什么娱乐消闲.庄上一张姓中年人,落户这里前是江苏睢宁一供销社会计,颇 ...

  • 推荐|吴启桂:天冷了,就回来

    天 冷 了 就回家 作者|吴启桂 编辑|董祖芹 照片摄于琅琊山 临来新疆的那个傍晚,母亲把我送到老屋后的路口,拽拽我的衣襟:"听说那里比国外还远,天冷了就回来!" 望着母亲的满头银 ...

  • 推荐|吴启桂:走进月山,探幽千年古寨遗风

    走进月山,探幽千年古寨遗风 文|吴启桂 三月初,疫情趋势向好,公路交通陆续恢复.我们一行前往皖西南的宿松,去交接一处湖面的转包事宜. 到达地点时,已是傍晚时分,又下起了小雨,对方交接人员在防控卡点执勤 ...

  • 推荐|吴启桂:茫茫戈壁,现代版的“驴驮水”

    茫茫戈壁,现代版的"驴驮水" 作者∣吴启桂 五月,携一缕浅夏的清香,走进江淮之滨,恬淡而舒缓,而北疆的荒漠深处,细雨凋零,轻雾漫山,风裹夹着雪花,不紧不慢地飘着,半天也着不了地. ...

  • 推荐|吴启桂:吴棠与津浦铁路轶闻

    吴棠与津浦铁路轶闻 ○ 吴启桂 津浦铁路,由天津至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1908年开工建设,1912年全线建成通车.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落成,津浦线与沪宁线贯通运营,津浦铁路也就成了京沪铁路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