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老年粉遭遇诈骗!教你识别钟情妄想
by壹心理优质答主们
问答
靳东老年粉的疯狂追星:钟情妄想?老年人如何防诈骗?
回答25有用152
有一名大姐在dy上迷恋靳东(冒牌货),和老公分房睡、离家出走、不要老公儿子不要家庭、剪了头发,打老公等等,
事实是被这个冒牌营销号费了不少钱。老年追星事件,离谱好笑又心酸。无独有偶,也有男版的老年追星事件,网友爸爸因冒牌货刘涛要跟妈妈闹离婚……
跟大家一起讨论:
1、为什么她们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是一种『钟情妄想』吗?
2、陷入『钟情妄想』,会有什么表现?对象往往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吗?
3、看来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为什么?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该如何防止家里的老年人受骗?打破老年人诈骗。
summer糖糖: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个社会现象话题。
【老年人的虚幻情感世界——对青春与性的二次向往】
首先,钟情妄想大家应该不陌生,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障碍,患者会认为周围人对自己有着独特的情感。
但是,对于当前出现的这种社会现象,我想用一种病理学现象来解释,可能只能针对个别群体。
对于更多老年群体而言,这种现象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变化。
近几年来,老年人开始以极其活跃的姿态出现的公众眼前,比如现在全国火遍的广场舞,还有不少活跃在舞台甚至T台、抖音等媒体上的老年人,非常耀眼的改变了我们对老年人的固有认知。
过去,我们认为老年人是衰老的象征,是缺乏活力的代名词,可是当代的老年人在新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变得越来越活跃时,其实我们才发现,老年人其实也有着很多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性和青春爱情的向往。
其实,人的一生都会向往性和青春爱情,这是人的本能,这也是马斯洛所讲的底层的心理需求。
可是,传统的文化将老年人的这些追求与向往约束在一个笼子里,社会普遍会认为:“一个老头子,你追求什么爱情,还谈什么性?这不是老不知耻吗?”
这种道德观念将老年人的这些心理需求深深的压抑起来,直到近几年新媒体的影响,老年人的这种需求开始逐渐被看见,被打开。
但是却还仍然不能被整个社会接纳。
【隐形的接纳——社会正在逐渐改变对老年人的认知】
其实,从上面讲的,我们整个社会在道德层面对老年群体的这种内心需求仍然不是完全接纳的。
但是,一些社会现象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撬动这个枷锁,其中最有趣的现象就是广场舞。
从精神分析来讲,舞蹈包含着一种性的暗示和诱惑,是一种性的间接表达,而当下流行的广场舞群体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敢于大胆表现自己的舞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其实就是当代社会思想解放的一种积极表现,更加尊重人的主观感受,更加尊重人的心理需求。
【需求中的陷阱——人人都应警惕的骗局】
在商业营销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语:“男人卖保健,女人卖青春,孩子卖快乐,老人卖长寿”。
其实这就是针对每一个不同群体的核心心理需求而做的商业宣传。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于是,长寿的推荐方向就是抓住他们内心核心需求的重要砝码。
当然,除了长寿,老年人也向往性和爱情,在这种需求的背后,延伸出的商业营销手段就很容易俘获老年人群体的芳心。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陷阱,因为不仅仅是老年人,在其他群体中,也会一样的,只要抓住了心理需求点,就很容易陷进去。
【觉察内心需求,寻找合适的途径进行满足】
那么,我们如何绕开这个陷阱呢?
其实当我们看到家里老年人掉入某个需求陷阱时,我们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劝导甚至抱怨。
我们应该反思:
“为什么他们会陷进去?”
“是不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某些需求?”
“是不是我们在哪方面没有关心好他们?”
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当作是一个警示灯,提醒我们看到老年人背后的真实内心需求,然后,再寻找恰当的途径去满足,让他们过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晚年。
没有人愿意别人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没有欲求、没有价值输出”的老木头,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走入那一段时光之中,愿我们能共同尊重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和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答疑老师~王琳: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的人,喜欢做一些运动,也会经常看看书,还很喜欢和他人侃侃大山
题主,您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钟情妄想的概念吧!
钟情妄想:是心理异常症状中,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会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在我实习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以为女性患者,她把我们院长当成了钟情的对象,她每次都会特意来挂院长的专家号,因为院长了解他的情况,院长对她的态度就是只解决问题,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患者就会一直在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生活中的事情,并且每次都会迟迟不走。
钟情妄想症的患者往往表现出工作、学习等高级意向减退,而性欲、食欲等低级意向亢进;还有的日常行为举止会异于常人,如夏天穿着较厚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等。其中,钟情妄想症是妄想症的一种,患者对异性产生病态的单恋或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也毫不动摇,反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纠缠不已。
为什么她们会把自己寄托在虚幻的感情里呢?或许有的只是单纯喜欢这种感觉,不想让自己在现实的生活中受到伤害吧。而有些人,当他有了自己钟情的对象的时候,可能在我们看似是虚幻的感情,但对于钟情妄想的患者来说,她们认为这是一场考验,是一场坚定的爱情。
钟情妄想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一定只是集中在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当中。就像我提到的那个例子,这个患者她只是一位农民,所以应该是不受到社会地位的影响的。
为什么老年人高发人群多呢?我想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为父母的他们,已经处于一个退休的年纪,没有了工作的忙碌,自然就会闲下来,但作为老年的父母,她们可能感受到更多的是孤独,因为儿女们忙碌,她们也不会去给儿女添麻烦,但同时她们又渴望儿女的关心。当出现一个给予父母关心,时刻关心她们的人的时候,或许父母就会对这个人产生了依赖,甚至是爱。可能慢慢的就会出现了受骗等情况。
作为儿女,我们对于父母来说:
可以多点陪伴,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爱,闲暇之余多陪父母出去散步和聊天;
可以多点关注,当父母情绪或者状态有变化的时候,我们能够第一时刻感受得到,如果我们自己无法解决,那么我们还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寻求到医生的帮助。
洗心岛:立志做摄影界文笔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八卦界养宠物最棒的胖子
你好啊,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曾经的一句流行语:“哥追的不是星,是寂寞”。
类似的表达还有“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我流的不是泪,是寂寞”等等,都体现了个体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当这个孤单不被理解无法排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就出现了婚外情等狂热行为。
而明星由于“光环效应”和良好的人设,更容易被内心孤独、有需求的人投注,狂热痴迷由此产生。
楼主所说的“这名大姐在dy上迷恋靳东(冒牌货),为此不要老公儿子不要家庭”,“还有网友爸爸因冒牌货刘涛要跟妈妈闹离婚”是其中的两例。
其他还有,2007年,刘德华的女歌迷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在香港跳海自杀;为了吸引自己痴迷的女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注意,美国男子欣克利不惜刺杀美国总统里根等等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几乎一个超狂热的追星族,背后都有特定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痴迷一个明星,其实是想弥补自己的一些需要和缺失。
钟情妄想是一种精神障碍,隐藏着患者极致的痛苦,用无助的内心呐喊在寻求救赎的关注,寻找缺失的关系,渴望人际的链接。
比如楼主提到的演员靳东,无一例外是精英男人设,热衷说教,总是充当女主角的“指路明灯”。可以从这个方面,感受一下大姐抛夫弃子的行为;演员刘涛则塑造过很多经典的角色的,人设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这可能是网友爸爸狂热闹离婚的原因之一。
在狂热者的心中,是不是冒牌货并不重要,他不要你以为,他只要是他以为的真实就可以了。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都有一个舞台,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台上的“主角”,而其他的人事物,是环绕“主角”而存在的“配角”。我们自身的情感、欲望和逻辑,会被投注到这些“配角”身上,从而虚构出故事的脚本。
当我们遇见现实中的人事物,尤其是看起来非常完美的明星人设,就会不自觉的用内在脚本来解读外在的关系。而这些我们在意的人,也会被我们拉上内心的舞台,“共同演出”我们的内心戏。
我们怎么看待关系,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追星族们如何狂热地看待明星,以致于分不清真假,是由他们的内心需求所决定的。
是为了追求心目中的“指路明灯”还是理想中的“贤妻良母”,都是各自内心的需要。
回到题主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看起来老年人是重灾区呢?
个人理解,老年人和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年龄和社会环境相对封闭隔离的原因,觉得爱的缺失和不被理解,本是追星的重灾区。
除此之外,众多保健品背后藏着的推销员的温情,也是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依赖品。
如果看到他们有超乎寻常的热度,那么,也先不要急着去谴责他们,而应先反省一下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因为它才是最可能的答案。
题主又问,“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该如何防止家里的老年人受骗?打破老年人诈骗。”
或许有的年轻人会说,我已经过了青春期,离老年期还远,这些追星上瘾的现象与自己无关,这个题目也与自己关系不大 。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现象。比如购物,比如韩剧日剧美剧,比如宅家,比如减肥,比如其他类似的东西上瘾。
这些,都是孤独和寂寞的衍生品。
原始社会中,男人要结伴狩猎,才能获得生存资源。时至今日,无论是早出晚归的上班一族,还是宅家办公的人们,仍要和外界、和他人有交互,只不过交互的形式可能是现场的,也可能是线上的,但人际交互的需求从未中止,关系也从未消失。
面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关注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一个方向。
现实中,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出口,有时间有精力的子女可以多点陪伴,倾听他们的内心需求;也可以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兴趣爱好,比如书法、摄影、广场舞都是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身体状况的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内心关系需求。
面对我们自己,其实也是这样。
我们都是曾经的青春期少年,我们也终将面临着老年。学会了了解他们陪伴他们,其实是学会了将来如何陪伴我们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些借鉴和思考。
我是洗心岛,世界和我爱着你。
花开四锦:一直坚信,文字有温暖人心的治愈功能,我愿做那个治愈者,倾听你的声音,通过我的文字给你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你走出困境。
你好呀,我是四锦丫。
看到靳东的老年粉丝的举动,我也是很感慨,老年人该如何防诈骗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她们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
在我看来,老年人很多时候,都已经进入老夫老妻模式,没有性生活,有很多人甚至和自己的伴侣缺少交谈,很难有情感的共鸣。
但是女性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多愁善感”的个体,且由于进入更年期,情感上的思想活动会比较活跃,处于一种不同于常态化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她们,会相对缺乏理智,需要被安慰。如果遇上了愿意倾听她们内心真实想法,嘘寒问暖的虚假营销号,诈骗犯就很容易被误导,做出一系列不合理的举措。
2、如何评价这种举措是不是陷入【钟情妄想】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根据定义:钟情妄想属于妄想一种在临床上患者往往坚信自己受到一个或者是很多个的异性的爱恋,所以说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认为对方在考验他,所以说会反复的纠缠不休。
在本次话题中的老年阿姨确实有类似于【钟情妄想】的举措,但这仅仅是表观现象,要想评价她是否患有【钟情妄想】我觉得是要通过专业测评的,不能简单的就此下定义。
3、如何解决
比起给老年阿姨贴上【钟情妄想标签】、【靳东可怕的老年粉】等,我想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这种现象,让这位阿姨,甚至整个老年群体的类似问题得到解决。
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些妄想症的高发群体往往是离异、空巢、失恋等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群。要想改善这种不合理的情感寄托,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为老年人寻求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例如开展更年期相关知识讲座,普及更多心理防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也是需要被好好呵护,重视的。建立社区心理咨询相关服务平台,帮助老年人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以上是四锦的拙见,希望能帮到题主解惑~
祝好~
威尔·莱克特:师从心理侧写师威尔·格莱厄姆,精神科医生汉尼拔·莱克特博士
题主,下午好!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在平台上和您讨论这个社会现象问题。我想,既然是社会现象问题,就不能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而需要从一个普遍的,大众的,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尝试切入。
1、为什么她们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是一种『钟情妄想』吗?
钟情妄想是心理异常症状中,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会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钟情妄想是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义正词平的拒绝,仍丝毫不质疑对方对自己的“爱情”,反而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程度,故而对对方纠缠不已。
以上摘录的关于“钟情妄想”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或部分看出,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更多地体现在临床症状方面。我记得《犯罪心理》这部美剧中,曾经有一集的变态者就是类似钟情妄想的症状,认为一名女孩子爱他,从而做出非常极端而残暴的行为。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题主讨论的社会现象,并非可简单地用“钟情妄想”四个字来概括,这个极端的临床症状与目前普适的社会现象构不成彼此的逻辑关系。
至于,为什么会把自己寄托在一段虚幻的感情里?如果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那一定是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心理,从这段虚幻的感情中可以得到适当的满足,但很显然,这种满足并非正常的渠道,具备非常大的虚幻性,很大程度上,我个人认为,他们自己之所以执迷于此,整个过程不太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至于这部分产生类似行为的老年人,年轻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促使其作出这种行为的生物学动因,可能无法一概而论。
简而言之,我个人认为这是社会的信息爆炸,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环境,三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一个社会现象。
2、陷入『钟情妄想』,会有什么表现?对象往往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吗?
由于我在第一个解答之中已经排除了“钟情妄想”,故这里重点尝试回复第二个问题,“对象往往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吗?”
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不如说是有较高曝光度的人,很多隐性富豪,低调的政商成功人士,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的人,即便社会地位很高,也不一定乐于被追捧。
像题主描述的问题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两个被追捧的人士,反而都是冒牌货。这证明了什么?就是“冒牌货”的心理动机是商业化的,盈利的,他们不会像通常的明星一样,注重个人的形象和更为长久的利益,冒牌货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广撒网,能骗一个骗一个,通过dy这样的自媒体,得以病毒式传播其社会影响力。
为什么是老年人?除了其他朋友们的分析外,我想侧重再说一点,就是,人老力衰,这个是难以抗拒的客观事实,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老人,由于保养的能力不同会有差异,我还是回到社会现象这个大数据的面前。
老年人不但身体上进入衰老阶段,心力也是一样的。如果智慧的积累和终身学习的老年人,骗子们是不会找到他们的。而如果随着心智的逐渐衰退,又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平日在真实生活的,情感特别空虚的老年人,还喜欢去迎合一些新潮玩意,就非常容易收到冒牌货骗子的集中信息轰炸了。
3、看来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来看,我们该如何防止家里的老年人受骗?打破老年人诈骗。
目前以两个例证去证明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可能还不够全面,如果是终生学习的老年人,随着智慧的提升,他们的睿智,非年轻人可比,比如查理芒格,稻盛和夫,无论财富和智慧,都渐进人生的顶峰。
如果谈防止老年人受骗的话,我想,一方面,正如巴菲特在他的投资观中所言,他从不买自己不懂的股票。如果老年人有一种明智,知道这个玩意更像是年轻人玩的,自己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清楚里面有那么多弯弯绕,自己又不是那种可以经受得住视觉刺激的人,最好还是适当远离这些电子产品,巨大的信息量,不仅对老年人的视力和心智,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年轻人,和未成年人也都是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大。
我个人其实更关注,电子设备和垃圾信息对现代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上,我是一个守旧之人,尽量看纸质书,不用dy,偶尔也看看剧,你可以说我活在任何一个时代,但,正是为了心智上的相对自由,我会有所选择地使用软件,并视之为一种工具,而非实现自我的目的。
老年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建立起自己价值感,归属感的东西,方式老旧一些,也未尝不可。我个人的话,还是非常乐意和一些老年人交谈的,他们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让我们一起治愈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