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寺,罕见没有正门,入选“国保”被誉为“活着的文物”

净信寺位于太谷县城东阳邑村南,距县城10公里。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元年 (公元714年),据县志记载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整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信寺座北向 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两进院设十四座殿宇。该寺规制完整,中轴线上分别为山门(戏台)、毗卢殿、大雄宝殿,前院左右分列白衣殿、灰泉殿、天王殿、奶奶殿及钟鼓楼,后院有碑廊、观音殿、地藏殿左右对称。后殿两侧为关公殿、承善祠。建筑布局严谨、合理、疏朗,气势 雄伟、壮丽雅观。全部殿宇遍施琉璃,为明代琉璃精品,多用琉璃也是山西古建的一个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寺院照壁后面是一座倒座戏楼,两侧辟门,中间没有正门,这在国内寺庙中非常罕见。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圣地”,在遍布全省的“国保”古建筑中,有的建筑精致,有的彩塑壁画保存完好,而净信寺正是这二者兼备的优秀代表之一。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接回廊,殿长20米,宽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一攒,为明代建筑。戏台是净信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子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全以孔雀蓝 琉璃覆顶。柱头科为五踩重拱计心造,双抄双下昂,耍头昂咀为雕刻精细的龙首形;转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计心造,三抄双下昂与双抄单下昂交错,正头翘与斜翘上为 三抄双下昂,昂咀耍头同柱头科。
平身科前檐明间设三朵,稍间没有,两山亦为三朵,形柱作法与柱头科相同。拱结构翼角翘起较多,伸出较远。雀替为精雕细镂的 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型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在全国戏台当中罕见。檐下有匾,上书“神听和平”,字用生铜所铸造,十分精致。戏台造型独特,雕饰精美,整个戏台以孔雀蓝琉璃瓦覆顶。
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其历史和工艺质量,以及色彩均为全国之首,自古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之说。
嵌建在净信寺殿堂和钟鼓楼上的琉璃覆顶,殿顶均饰以华丽的琉璃制件,屋脊宝顶上有明代题记。莲花镶脊、龙兽蟠绕、宝瓦中立、彩釉雕图。钟鼓楼檐下挂有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书法精妙,工艺精良,达到很高的冶造艺术水平,成为琉璃佳品,被载入《中国琉璃大观》。
寺内保存记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断千余年来寺院的演变及当地 史志、人文、地理等历史沿革。尤其是钟鼓楼上悬挂的“鲸鼓”、“鹭栖”琉璃牌匾,书法精妙,工艺精良,成为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毗卢殿为中轴线上第二组建筑,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正脊中间为青狮白象宝顶,中间为狮子驮宝瓶,两侧为白象驮宝瓶。

两侧为碑廊,存有碑刻33通,其中两通唐碑尤为珍贵,其余多为明清时代。其中一唐碑四面均刻有字,碑首有佛像,右侧有“杨 为亡母造”之题记。另一通唐碑有“陇西牛庭玉”、“我唐”等字迹,说明净信寺创建于唐代不虚。

大雄之殿木匾为明代遗存。

隔着门缝拍到的侧殿内的泥塑。

据统计,净信寺各殿堂现存彩塑共计70余尊,大塑像高达数米,小塑像仅长尺许,均为明清时期所塑。大雄宝殿内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站像为内石坯外泥雕塑像。各殿彩塑神态各异,色彩运用清淡朴实、层次清晰,继承了宋、元 彩塑的优良传统,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施以新的创意。娘娘殿内,一乳母神像,张咀露齿,非常独特,突破一般佛教造像的陈规,用开放性的手法,显示出浪漫的色 彩。这类型女塑题材是我国寺庙中罕见的。
与山西其它“国保”寺庙不同的是,净信寺至今依然担当着传教的职能,每逢初一、十五和节假日,会有大量周边乡村的百姓来到寺庙烧香祈福,被古建专家誉为“活着的文物”。
除了精美的彩塑,净信寺殿堂内还绘有180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壁画,这些壁画均采用明代工笔画法,内容为佛、道、儒三教混而为一的“水陆画”,作品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堪称明清壁画的精品。上图中白脸护法韦陀菩萨背后的壁画,内容为反映佛祖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诸天礼佛图》。
此外,寺内还保存有唐碑两通,明清石碑34通,均为石刻艺术的珍品。然而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游客知道净信寺的存在,甚至隔壁村的一些村民也不知道,寺庙也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