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书店,最惊奇的冒险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店也是美好的存在。
一提到书店,你能想到什么?
查令街84号的来信
深夜台北,街角的诚品书店
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
莫利的小说中,有一间奇怪的书店,它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叫“家里的诗坛”,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口的招牌,上面居然写着,这间书店闹鬼。
要是你在璀璨落霞中经过布鲁克林,放眼这片美丽的街区,看着爸爸们推着婴儿车缓缓走过,说不定也会凑巧发现一条安静的侧街,还有街上一家别有风味的小书店。
书店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叫“家里的诗坛”,位于一座舒适而古旧,曾是好几代水管工和蟑螂快乐居所的赤褐色砂石建筑里。老板是一名专卖二手书的书商,花了好一番功夫将房子改造成书店的模样。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二手书店了。
十一月里一个寒冷的傍晚,大约六点钟光景,一阵急雨泼洒在人行道上,一位年轻人沿着吉辛街一路走着,不时驻足扫视商店橱窗,仿佛对去路不大确定。他在一家暖意融融、玻璃铮亮的法国烤肉店前停下脚步,确认一下门梁上的门牌号,再看了看手里的记事本,继续往前走了几分钟,终于找着了目的地。他被入口处的牌子吸引住了:
家里的诗坛
罗杰与海伦·米夫林
欢迎书友们光临,
这家书店闹鬼哟!
他踉跄走下通往缪斯神殿的三级台阶,把为着避雨而竖起的大衣领子整理好,打量起书店来。
这家店与他惯常光顾的书店大不相同。老房子的两层楼合成了一层:下面半层被分成数间小小的书室;上面半层沿墙有一条书廊,书一直摆到了天花板。颇有些年头的纸张和皮革散发着醇厚的芳香,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浓烈的烟草味。眼前是一幅大大的镶框公告栏,上面写着:
伟大文学作品的魂灵
在这家书店萦绕不散。
此处仅出售良本真品,
广大书迷请进来看看。
没有店员在耳边唠叨,
也大可尽情抽起烟斗,
但烟灰不能随处乱倒!
敝店任书迷随意浏览,
所有价格已标识清楚,
在烟雾缭绕最浓之处,
可觅得店主咨询交谈。
寻得所需,以现金付账。
倘尚不确定心之所属,
敝店亦定能供君所需。
大脑不可缺书籍滋养,
让敝店为您开开药方。
作者暨店主:罗杰与海伦·米夫林
店里光线昏暗,分散各处的绿色灯罩洒下黄色的光束,到处弥漫着温暖舒适、令人平静的氛围。烟雾从玻璃灯罩下升腾而起,整家店薄烟萦绕。来客从书室间的一条狭窄的过道往里走,注意到有些书室完全处于黑暗之中,另一些则亮着灯,里头摆着一张桌子和几张椅子。在一个标示着“散文”的书室角落里,一位年长的先生正读着书,明亮的灯光映出一张如痴如醉的脸。来客眼看他四周并无烟圈升起,判定这位并非店主。
年轻人走到书店后方,气氛愈发不可思议。他听到雨水落在楼上的天窗上,除此之外,整家书店鸦雀无声,似乎除了盘旋而起的烟雾和读者明亮的侧影,便空无一物。它像是一座秘密的神庙,一座正在举行奇怪仪式的圣殿。店里烟味浓烈,年轻人心情紧张,喉咙一时发紧。他抬头望向上方层层叠叠的书,愈往屋顶愈加幽暗。眼前一张桌子上摆着一卷棕色的牛皮纸还有麻绳,显然用于包装售出的书籍,可是不见有店员。
“也许这书店真闹鬼了,大概是被烟草之神沃尔特·雷利爵士的快活魂灵给缠上了。”他寻思,“不过,店主夫妇倒应该还活蹦乱跳。”
【书名】闹鬼的书店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莫利
【译者】陈如、王欣
【责任编辑】陈如
《闹鬼的书店》出版于1919年,是莫利的小说处女作《车轮上的诗坛》的续集。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鲁克林,作者对环境的描述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得以详细地了解20世纪初的美国城市生活。同时,惊险的情节与浪漫的情愫点缀其中,令情节生色不少。书里充满了对图书和图书销售的观察和思考,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思考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莫利(Christopher Morley,1890-1957)是一位美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是《星期六文学评论》(1924-1941)的创立者和编辑,也曾为《纽约晚报》等多家报刊撰写专栏及文学评论,其写作风格轻松快活,在当时大受欢迎。莫利一生著有一百多部书,首部小说《车轮上的诗坛》出版于1917年,讲述了一个旅行书商的故事,其续集《闹鬼的书店》于两年后出版,故事情节更加精彩。其他小说包括先锋性实验《特洛伊木马》 (1937),书中运用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讽刺人类的骄奢与贪欲。莫利最著名的作品是《女人万岁》(Kitty Foyle),此书于1940年被改编成电影,金格尔·罗杰斯(Ginger Rogers,1911-1995)凭此片获得第13届奥斯卡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