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三)
奇而不怪
1、有纵有收
如“伯年”中,“伯”字上向右顶方向纵,向右下一短画即收;“年”字上部为收,下四竖笔为向下纵放,而以边栏收。
伯年
“钩有须”,“须”字“彡”部向左下入,“页”部尾笔向下入,“钩”“有”二字右一笔皆为纵,每字中虽各亦有收,然总的均收于印之边栏。
钩有须
“暴书榭”中,凡向下垂露之笔皆为纵,其外边栏则为总收。有纵有收,以使全印紧密团聚,而又生动多姿。
暴书榭
“晏庐”两字上为收、下为纵放,“庐”字最后一笔为一字之收,全印外框栏为总收。但在外框栏上,也有放收的关系,左边栏有残断多处为其放,而另三边,尤以下方边更厚而实,有收之意。
晏庐
“无须吴”印中,二字上部皆有短竖线向上,是为小纵,“须”“吴”二字下部空间大,共三斜竖撇捺,是为大纵,其厚边是为大收,上、右残而有短边相拦,是为不收。
无须吴
“抑叟”两字中,各有纵收之笔,“叟”字有三竖画向下,是为纵,然“又”部最后一笔上轻下重,实纵中有收之意。
抑叟
印中各字,于部件构造之时,各有纵有收,有时纵中有收,或收中有纵,纵收相参,方能奇而不怪。
2、开合有致
汝穆
“邕之”有六竖笔向上开,以边相合。
邕之
“雄甲辰”中向下竖笔皆开,边相合;“辰”字中倒数第二笔、“厷”部最后一笔,皆是字中收笔;形成有小开小合、大开大合之势。
雄甲辰
“破荷亭”大势是上合下开,尤其是“亭”字更明显,而“荷”字“亻”部是左斜开,“亭”右竖笔相合,“可”部最后一笔是向内合,而总势是以底厚边相合,形成全印有大开大合、左开右合、上开下合、小开小合等多种开合的组构,其情致丰富多彩。
破荷亭
“寿石”一印,从大势看,“寿”字基本倾向是向左开,“石'字则是向右合,两字一开一合、互存整体。当然各字中亦有小开小合,如“寿”字是下开上合,“石”是上左开右下合。
寿石
“于”单字印,向左小开,而后门则大开,为使团结气不泄,故以厚边相合,使章法单纯而又紧凑。
3、轻重相应
轻与重是章法中常见的矛盾现象之一。处理时要注意轻与重的合理分布。一般情况下是注意轻重之点画,使其字与字之间或一印之间,“重”点与重点之间有呼应,不显孤立。凡印中有重点与重画处,皆应留出一定的空间使之安然,否则即易迫促拥挤。
如“昌硕”一印,中重画皆是在“口”或“日”“百”等形的下部,全印则共有五点较重,构成一个呼应圈线,使全印富有个性特色。
昌硕
“震仰盂”中,只有“震”字顶上一重点与底边一重横画相应。
震仰盂
“野松亭”印,字中重点以“亭”下“丁”部为第一,“野”之“土”部为第二,“松”字“公”底部为第三,三重点画又与印之底边构成全印互相应和关系。
野松亭
“中生”一印,其重点在“中”之上部,“生”字下部,从而构成左底和右上角的对应;其“生”之上部与“中”之下部均较空,则成空疏之呼应。
中生
“石人子室”中,“子”字取金文法,成为重点,亦与底重边相应。“默默道人”,其粗重点画集中在中部偏上“里”“首”的中或底处,与厚底边构成呼应。两印“人”字皆留有大空,一是为全印空灵,二是为与粗重笔画构成对比呼应。
石人子室
默默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