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一桥”的历史风云
“成都第一桥”的历史风云
被当代成都人称为老南门大桥的南门桥是一座古桥,因为早在战国末年这里就有桥梁;南门桥更是一座名桥,因为它的前身就是被称为“ 成都第一桥”的万里桥。
李冰在开成都二江之时,在二江上修了七座桥,其中有一座桥就在这个位置。当时成都的二江都从城南流过,为了交通方便,内江和外江上各有一桥,内江上的叫江桥,外江上的就是这座万里桥。
万里桥(《老成都画卷》局部)
万里桥的得名是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桥头饯行时,费祎感叹说:“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后人就把这座桥叫做万里桥。
万里桥作为桥名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 《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江水》。在唐代的一些诗歌之中,这个桥名就见得更多了,比如杜甫在《野望》一诗中就有”西山白雪三城 ,南浦清江万里桥”之句。
需说明的是,在绝大多数介绍成都的文字中,都把万里桥得名的这个典故搞错了,说是诸葛亮在这里说了什么话。根据最早的唐人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这句话并不是送行的诸葛亮说的,而是被诸葛亮所送的费祎说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万里桥西侧南门城门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这里送别出使东吴的友人?是不是大队人马要从桥上通过?不是的,当时从成都出发去东吴的使者不是乘车骑马,而是在南河中乘船前往。今天万里桥的位置,在当时是一个重要水运码头。
三国以后,有关万里桥的各种记载历代都有,可以基本确认的有两点:
一是李冰时期所造的二江七桥只有这座桥的位置相对清楚,两千多年来位置未变,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1988年在对万里桥进行最后一次维修时,在桥下发现过汉代的砖、时代不详的基石上的木桩孔洞和大量的清代的木质桥基,这是万里桥多年来位置未变的铁证。
二是这座桥不仅一直都是成都通向南大路并通往乐山、雅安、甘孜直至西藏的重要孔道,桥畔长期都是成都的商业繁华区域之一,曾是著名的“ 南市”。
唐代诗人张籍写有这样的 《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就正是在描绘万里桥畔的繁华。从唐代诗人薛涛的诗句“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来看,再从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来看,著名女诗人薛涛的住宅也应距此不远,而不是在望江楼。在历代诗人笔下,万里桥是成都所有文化景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
20世纪40年代的南门大桥桥下
万里桥边的繁华一直保持到了近代,而近代繁华市井图的亮点则是万里桥头西北南河边的“ 枕江楼”。开办于20世纪初的“枕江楼”是临江而建的著名川菜馆,以烹制江中的河鲜而享誉全城,以至在业内形成了“枕江楼派”。由于枕江楼既有把酒临江的环境,所有的鲜活鱼虾全都养在河边的大竹笼中,又有名厨制作的以醉虾和醋溜五柳鱼为代表的闻名全城的美味佳肴,所以成为了不少骚人墨客的聚会之所。1938年,著名作家张恨水到成都,成都同仁20多人就在“枕江楼”为其接风。张恨水对景感怀,提笔在店主人铺开的宣纸上题写了如下的诗句:“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北门潮。”
1995年老南门大桥爆破拆除
建国后,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从1954年开始,曾对万里桥进行了三次较重要的维修扩建与加固,加了引道,把拱面改为平面,桥面铺了沥青,两侧新增了钢架人行道,各种汽车都可通行。
为加快城内交通的流量,1995年2月23日下午3点15分,施工方用炸药炸毁古老的万里桥之后予以全部拆除。老桥被拆除之后发现,桥基是用无数根木桩打入河床,上夯沙石,沙石上再铺以数百根8米长的枕木,枕木上再铺石板石条起拱,建筑技术十分独特。
百花潭桥上正在修建的望仙桥
万里桥拆除后,在原址修建了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以后又在桥的上空修建了高架桥。
为让人们还能瞻仰古老的万里桥英姿,成都市政部门在百花潭桥上游不远的南河上新修了一座望仙桥,就是仿原来万里桥的样子修的,也有人叫它为“ 新万里桥”。